購房人要權衡利弊後,選出最合算的房子類型。

購房時,人們會考慮到很多的因素,比如價格、地段、交通便利程度、戶型、環境、物業管理等。但是,一個樓盤很難在各個方面都很完美,總會存在著某些缺憾。因此,購房人要權衡利弊後選出最合算的房子類型。


購買是一項大宗消費活動,這使得人們不得不考慮房子的類型。畢竟,能賣著性價比高又具有升值潛力,同時又適宜家居的房子是人人夢寐以求的。但在如今樓市撲朔迷離下,該買哪些房子才不上當?新形勢下,怎樣的房子才適合自住,性價比較高呢?

購房人要權衡利弊後,選出最合算的房子類型。

1.性價比才是硬道理

從前常會有人說,所買的房子,或由於小區環境好,或因為房型好,超過了周邊樓盤的價格,所以價格高出同類地區、同類樓盤一截。然而,這只是物有所值,而真正的“高性價比”則是“物超所值”。

2.低價是重要參考因素

熊女士最近準備買房了,他買房不光看地段和配套,還看重的是,房子的價格與最高價相比,是不是下跌了30%甚至更多。下跌了30%,可以出手,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則暫時觀望。

賣得好的都是價格策略比較務實的樓盤,而賣得不好的基本上價格都虛高。這其實說明,在目前市場情況下,價格才是第一銷售力。市場有這種一種情況,房價確實下跌了30%,但對比發現,其根本沒跌到位,還有很大的讓利空間。對於這樣的樓盤,買房者可以這樣分辨,以本區域上一年房價最峰值時作參照,如果已下跌30%-50%,基本算是跌到位了,即底部基本探明,如果還沒到位,應當視為還有補跌可能。當然,這樣測算僅限於普通毛坯房,不包括特殊地段、特殊景觀的房子。這類物業不是普通消費者購買的,所以,這裡介紹的測算依據,對它們是失靈的。

購房人要權衡利弊後,選出最合算的房子類型。

3.選擇地段要折衷

很多人買房時既想總價低、面積大,又想買核心地段,這其實很難實現。尤其是如今買房,選擇地段時一定要懂得“折衷主義”。

所謂“折衷主義”,就是要放棄那些寸土寸金的核心地段,因為那裡的低總價樓盤一般單價都很高。同時也要放棄那些沒有多大發展潛力的偏僻地段,那裡的房價固然低,但升值的空間和速度也同樣值得懷疑。折衷的結果就是,要用適度超前的眼光來判斷,哪個區域正在快速熱起來,而現在還不算太繁華,這樣的區域才是目前買房的最佳選擇。

4.送面積要物超所值

不少地段好、配套優的樓盤,價格其實並不低。那麼,他們憑什麼吸引人們購買呢?答案就是送面積。有些樓盤,贈送面積甚至可以高達30%,按實得面積計算,事實上單價並不很高。所以,在挑選樓盤時,不要只看銷售面積,還要仔細算算,你的房子送了多少面積出來?實際單價到底是多少?然後,你就可以知道,這個樓盤到底值不值得購買了。

購房人要權衡利弊後,選出最合算的房子類型。

5.慎重考慮居家是否方便

李女士今年45歲,一家三代在一起生活,他要買的房子,既要自己和老婆上班方便,又要小孩上學就近,還有父母購物不走遠路。居家方便,成了他買房的首選條件。

想要判斷出房子居家是否方便,適不適合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習性,準確體察家居生活需求,然後從地理位置、交通狀況、房屋面積、住宅戶型、房屋質量、物業服務、周邊環境等因素,選擇適合家庭生活習性和需要的房子。具體來說,以你家為中心的1公里範圍內,有多少家大型超市、商場?有多少家銀行的營業網點?有多少醫療機構和中小學校?交通是否方便?餐飲是否發達?甚至有沒有電影院、健身場所等休閒文化設施?如此種種,關係到你日後生活的便利,不得不慎重考慮。

6.升值潛力是永恆主題

無論是不是自住,都要考慮到房子的升值潛力。房子的升值潛力主要取決於其所在區域的發展性:一是區域內的商業發展,如是否位於商圈或位於商圈的輻射區,是否有大型商業設施或商業設施的建設規劃;二是區域內的交通發展,是否有交通設施的建設規劃,如高速路、公交樞紐、地鐵站等。三是區域內的商務發展,是否有寫字樓群的進駐。四是區域內的環境發展,環境景觀的改善對房產價值會有一定提升,如大型綠地、公園、河道水系的改造或新建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