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登高望远 奋楫扬帆 国家级新区再当先锋

「改革开放40年」登高望远 奋楫扬帆 国家级新区再当先锋

「改革开放40年」登高望远 奋楫扬帆 国家级新区再当先锋

一块奠基石,见证着一个巨变的时代。

这块奠基石,位于大连金普新区城区中轴线金马路中段,虽历经34 年风雨,字迹犹无比清晰。久居于此的老人,路过时多会投来饱含深情的一瞥。

这是中国第一个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奠基之地。1984 年秋,当奠基石深深埋入金县大孤山乡马桥子村长岭山下时,一同埋下的还有改革开放的基因,自此,“神州第一开发区”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

也正像38 年前经济特区的华美乐章率先在深圳奏响,从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一样,34 年前在大连这个叫“马桥子”的小渔村鞭炮齐鸣,宣告中国进入了全新的“开发区时代”。辽东半岛昂起了东北对外开放的龙头。

改革开放风雷激荡,得风气之先,大连开发区奋楫领航。

「改革开放40年」登高望远 奋楫扬帆 国家级新区再当先锋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大连开发区成为国家级新区———金普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的重要承接地,对外开放战略升级。遵循“五大发展理念”,践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全面落实2013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辽宁时提出的把大连进一步建成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的重要指示精神,金普新区浴火涅槃,已成为东北地区开放程度最高、现代产业集聚最多、管理体制与国际惯例接轨最好的现代化新城,映照出40 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带给神州大地的惊天巨变。

在千年沉寂的土地上植入开放基因

夜晚,站在童牛岭上俯瞰金普新区,广厦林立,街市如昼,流光溢彩。

「改革开放40年」登高望远 奋楫扬帆 国家级新区再当先锋

星河灿烂,岁月安好,是因为有人在劈波斩浪、探路前行。

时光回溯到1984 年。金县红土崖子湾畔,伴着潮起潮落,大孤山乡马桥子、凤岩、黑山和红岩四个小渔村的村民世世代代遥望远方,却离对岸很远,离世界更远。

「改革开放40年」登高望远 奋楫扬帆 国家级新区再当先锋

(图为开发区建设之前鸟瞰图,中间的山包是炮台山,左上角是童牛岭)

但是,作为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预留地”,这块沉寂千年的土地即将迎来历史的拐点。当年9 月,经国务院批准,在这里建设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10 月15 日,“神州第一开发区”破土动工的鞭炮声好似春雷,将这块土地从沉睡中震醒,小渔村从此连通世界。

「改革开放40年」登高望远 奋楫扬帆 国家级新区再当先锋

许多人对开工典礼上传递的思想记忆犹新。要坚持“特事特办,新事新办,方法全新,立场不变”的精神,使开发区具有全新的工作作风、全新的经营思想、全新的精神风貌。通过兴办开发区,促进全市改革,推动全市进一步对外开放。

金普新区老报人王国栋还原了当时的场景:苞米地里插上了一些木牌,上面写着“宾馆”“邮电大楼”“写字楼”“银行大楼”等字样。村民们议论纷纷,“写字楼是干什么的?”“在里边写字呗。”“写字还要到楼里去写?”

纯朴的土地寄托着梦想与热望。中国开发区的第一代建设者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仅靠1000 万元财政资金和2.3亿元银行贷款作为启动资金,硬是从3 平方公里的起步区打造出中国开发区的“ 样板间”———第一个挂出“开发区管委会”牌子,开“小政府,大社会”管理体制先河;第一个成立“马上办”办公室,提高办事效率;第一个和日本财团合作开发工业团地……当年巴掌大的小渔村华丽转身,成为现代化的国际都市,并为东北腹地打开了一扇开放门户,与世界脉搏同频共振。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普新区迅速置身于新时代新方位新坐标中,开始了全新的发展。

2014 年6 月,国务院同意设立东北地区首个、全国第10个国家级新区———大连金普新区,囊括了原大连开发区、大连保税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声名显赫的开放先导区,从当年的3 平方公里到如今的2299 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将改革进行到底,金普新区重任在肩———打造成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引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与自主创新的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先行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并叠加沈大自主创新示范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区、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等功能。

「改革开放40年」登高望远 奋楫扬帆 国家级新区再当先锋

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

从“神州第一开发区”起步到国家级新区,从1984 年经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到2017 年地区生产总值高达2100 多亿元,占大连市的28.6%,占全省的8.8%,从“一张白纸”到“东北之窗”,金普新区光彩炫目的发展乐章,是我国40 年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大潮的生动写照。

在新时代勇于自我革新和先行先试

进入新时代,拥抱新气象。登高望远,前方已临改革深水区,击鼓催征,奋楫扬帆,国家级新区再当先锋。

大连市委常委、金普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强说,创新是国家级新区的基因,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级新区关键在“新”,唯革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革新创新者胜。

金普新区管委会楼内,工作人员走路三步并作两步、一步跨上两个台阶、布置工作只说关键词。只因2016 年在东北率先全面启动管理体制改革,机构、人员编制均精简30%,精干程度在国家级新区中名列前茅。机关“ 消肿化瘀”,办事简洁明快。

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内,人头攒动,万商来投。只因这里在大连率先实行“清单之外无权力,大厅之外无审批”;只因银行网点代办企业注册登记的“政银合作”形式开东北先河;只因“五证一章、一照一码”一日办结的经验在全国率先推出……

大街小巷,街市繁荣、井然有序,只因这里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执法权和执法人员的“双下放”,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从前行政执法“各唱各的调”,现在“一顶大盖帽,统管百姓事”,焉能不治!

不仅如此,自2017 年4 月10 日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挂牌以来,站在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风口上,大连片区接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仅一年内就形成134 项制度创新举措,7项举措成为全国最佳创新案例并复制推广。

权力关进笼子里,市场大门敞开来。2017 年,全区新增市场主体25399 户,同比增长47.3%;新增企业11878 户,同比增长48.87%。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随着自贸区建设已有小成,金普新区又将目光瞄向下一个改革开放高地———自由贸易港,追求全球最高标准的开放水平。相关申建工作业已启动,跨越发展再迎良机。

在世界舞台定义金普新区形象

5 月的大连, 碧海流云,气象万千。

海上,一艘艘巨轮从大窑湾港区启航驶往世界各地。陆上,“ 大连——俄罗斯”“大连——斯洛伐克”等6 条中欧班列线路风驰电掣, 一路向西。

「改革开放40年」登高望远 奋楫扬帆 国家级新区再当先锋

一条连通日、韩、东南亚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双向国际海铁联运大通道,正从金普新区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的金普新区抢抓机遇,成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先行者,不断提升地缘经济影响力,加快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加速融入东北亚和全球一体化进程。

时不我待,以大开放促进产业大发展,培育世界级产业巨头, 成为金普新区砥砺前行、奋勇争先的重要选项。

在金普新区随便找一位司机询问英特尔大连工厂,基本不开导航都能告诉你准确位置。

「改革开放40年」登高望远 奋楫扬帆 国家级新区再当先锋

为何?作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领军企业,2015 年,英特尔公司发布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投资55 亿美元升级大连工厂。这是该公司迄今在中国的最大一笔投资,也是中国引进的单笔外资中可圈可点、钻石级的项目。由此,英特尔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标,并进一步将金普新区纳入全球产业巨头的视野坐标系。

迄今,全区外资企业已达5000 多家,世界500 强企业中近百家在此投资兴业,产业巨头为金普新区的优良投资环境作出了全球定义。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外资企业增资额达到25.6 亿美元,新引进1000 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达73个。

世界500 强企业纷纷入驻的背后,是金普新区悉心栽种的梧桐树———以建设全球营商环境前30 名城市为目标,着力建设全国一流的投资创业发展区,着眼于塑造投资安全、创业放心和社会诚信的经济发展区。一个“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时限最短、事中事后监管最严、政府服务最优”的市场体系正在形成。如今,金普新区以每个工作日平均73 户的速度“产出”企业,全区企业逼近6万家,产业高度密集。

与之相对应,专业机构对照世界银行10 项指标开展的营商环境调查表明,金普新区在办理施工许可、获得电力、保护投资者、合同执行四方面接近国际排名第30 位的经济体。“金普形象”正在深刻嵌入全球投资定位系统。

改革开放的大潮,每一次惊涛拍岸,都书写成日新月异的篇章。

在新时代的壮阔改革画卷中,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金普新区,正在沿着新时代新方位新坐标, 向当好大连“两先区”建设和辽宁振兴发展排头兵的目标迈进,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东北腹地的开放门户、振兴热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