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縣紙坊水泉寺,古代文人多聚此

嵩縣紙坊水泉寺,古代文人多聚此

嵩縣紙坊水泉寺

水泉寺位於嵩縣紙坊太平溝內,又名變泉寺,始建年代無考。據傳:唐代有一高僧,原在陪都洛陽主持佛事,與當朝官員不睦,怒而離洛出走,自找修行去處,南行經七峰山,來到太平溝,見此地群山環抱,溪水潺潺,環境優美。有一山頭酷似一頭大象,象鼻神像溝底清泉,藉助陽光照射,水面按時變幻各種色彩,神奇異常。高僧頓生留戀之意,便在象鼻彎曲之處,修建寺廟,取名變泉寺。後經歷代重修,漸成規模,並演變為水泉寺。

嵩縣紙坊水泉寺,古代文人多聚此

水泉寺 洛陽市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據大清乾隆四十四年歲次巳亥二月吉日“重修水泉寺山門禪堂”碑記:“水泉寺古變泉寺也,創建不知何年。歷代相沿,索加補修,嵩邑之文人學士多會於此,伊南名勝焉……”其碑文證實了水泉寺的古老、演變和增修歷史,為信士學者覓經求教聖地。

據大清咸豐十年歲次庚申孟夏三月“重修水泉寺山門神像”碑記:“邑太平溝有水泉寺一座,古名剎也。中供釋迦佛祖,旁列群神,山門配以四王,所以為嵩捍災患者,實嘉賴也。登臨其地,見群山之蒼翠,清流之掩映茂林修竹,不問而知為毓秀鍾靈之區……廟建伊始,棟宇輝煌……歷年風雨剝蝕,神像非昔,牆垣傾圮,不覺自而神傷也,沙門從文有志重修……獨出囊金,鳩工庀材,禪像一新,山門巍峙……”該碑文記載了原來的廟宇、神像狀貌及頹廢和重修情況。

嵩縣紙坊水泉寺,古代文人多聚此

水泉寺背依山坡,三面深溝環繞

嵩縣紙坊水泉寺,古代文人多聚此

水泉寺正殿

嵩縣紙坊水泉寺,古代文人多聚此

嵩縣紙坊水泉寺,古代文人多聚此

正殿立柱石墩

嵩縣紙坊水泉寺,古代文人多聚此

精美石墩

嵩縣紙坊水泉寺,古代文人多聚此

嵩縣紙坊水泉寺,古代文人多聚此

嵩縣紙坊水泉寺,古代文人多聚此

嵩縣紙坊水泉寺,古代文人多聚此

據村裡老年人回憶:

清朝時期,廟宇建築宏大,香火旺盛。沿太平溝一條小路上山,約150米處有一山神廟,再向上走50米處,即是水泉寺山門。整個寺院佔地3.5畝,院內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寺院常住僧十餘人,方圓3平方公里範圍內的耕地、樹木瓜果及荒山均歸屬寺院,除供養寺內僧侶外,還可供應四方香客。該寺為嵩縣伊河南佛教聖地,周邊數十里佛教信徒定期集中到此作佛事,屆時經聲朗朗,鍾鈴轟鳴,熱鬧非凡。每年兩次大朝拜,香客敲鑼打鼓從四面八方雲集寺內,誦經、焚香、盤禪打坐,加上看客,可謂人山人海,香火盛會。

清末朝政腐敗,各地刀客四起,加之兵荒馬亂,寺廟無人修繕,香火日漸衰落,僧侶四散,牆垣坍塌,房漏屋損。1930年前後,廟產收歸村有,到1942年,村中利用廟產收入辦起一所中心小學,學校辦公經費、教師工資均從廟產內開支,學生不交學費。抗日戰爭暴發後,寺院再次遭到毀壞。解放後僅剩大殿3間,奶奶殿1間,和尚塔2個,1958年大躍進時全部拆除。宗教政策開放後,常有周圍佛教信徒到其廢墟上燒香禮拜。1999年通過鄉政府同意,香客集資,信徒出力,又再原遺址上恢復起寺廟。

嵩縣紙坊水泉寺,古代文人多聚此

紙坊水泉寺的來路風景

嵩縣紙坊水泉寺,古代文人多聚此

山溝廢棄不用的渡槽

嵩縣紙坊水泉寺,古代文人多聚此

現在乾涸的山溝景象

嵩縣紙坊水泉寺,古代文人多聚此

通往水泉寺的路旁小景

嵩縣紙坊水泉寺,古代文人多聚此

水泉寺所在的太平溝村莊

嵩縣紙坊水泉寺,古代文人多聚此

通往水泉寺的山溝小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