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奧斯卡的《Coco》尋夢環遊記, 點亮了靈魂可眼睛已瞎

2017年末上映的《尋夢環遊記》在內地掀起一股伴著眼淚的高票房高口碑熱潮,這部由著名動畫公司皮克斯出品的《Coco》,獲得了本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獎項。

但到了中國的譯名卻搖身一變成了《尋夢環遊記》,除了這個譯名以外,這部電影還真是非常贊。

得了奧斯卡的《Coco》尋夢環遊記, 點亮了靈魂可眼睛已瞎

其實已經有不少人在吐槽這個電影的譯名,我們並不知道在決定譯名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暫且不說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不是尋夢,哪怕是,《尋夢》這樣地翻譯不僅沒有用,反而對於電影本身來說是一大敗筆。

大家都知道小說是沒有特定主旨的,也就是說“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更何況是表現力更豐富的電影,一旦名字成了《尋夢》這樣具有定義主旨性的詞語,就第一時間禁錮了觀眾的思維,一般,觀眾看了就會覺得,嗯,這是主要講的是一個小男孩追求自己夢想的故事。

得了奧斯卡的《Coco》尋夢環遊記, 點亮了靈魂可眼睛已瞎

再回過頭來看這部影片,讓人熱淚的,讓他得了高票房高口碑還得奧斯卡的,好像不僅僅只有尋夢和家庭之間如何權衡那麼簡單。

他借用了這樣一個故事,還表達了長輩,親情,墨西哥傳統風俗,然而讓他得奧斯卡的,更多的是他體現出來的生命奧義,並且,這個電影你還可能讀出更多地東西,你所理解的每一樣,都是你心中所想,都是電影想表達的。

一邊是五彩繽紛的幽靈世界,一邊是人類世界,當第一次看到另一個世界,當第一次解釋出幽靈如何真正走向死亡時,一種強大而直白的信念已經悄然湧上心頭。

得了奧斯卡的《Coco》尋夢環遊記, 點亮了靈魂可眼睛已瞎

“當人間沒有人再記得他時,當活著的人沒有人再說起他的故事時,他便迎來了真正的死亡。”

不知道有沒有人想到學生時代語文課本里臧克家的一首詩《有的人》:有的人活著,可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這首詩和這部影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哪怕肉體死去,但他的故事,他的精神,他的思維已經傳遞給了在世的人,而在世的人又一代傳一代下去,他就像是得到了永生一般,靈魂永存,試想一個人除了肉體就是思想了吧,我們無法避免肉體的死亡,但我們可以避免靈魂的消逝。

得了奧斯卡的《Coco》尋夢環遊記, 點亮了靈魂可眼睛已瞎

從個人來講,只有你真正為這個社會為人類進程做了貢獻,大家才會孜孜不倦地提起你的故事你的思想你的名言;對於大眾來講,我們緬懷先賢,緬懷去世的長輩,是我們的念想,也是死者生命的另一種延續,從這一點來講,親情和生命兩個主題相輔相成,互相烘托。

得了奧斯卡的《Coco》尋夢環遊記, 點亮了靈魂可眼睛已瞎

“Remember me,though i have to say good bye.”

“請記住我,哪怕我不得不離開”

對於人來說,最能夠喚起人記憶的首先是味道,然後是聲音旋律,最後才是畫面。

得了奧斯卡的《Coco》尋夢環遊記, 點亮了靈魂可眼睛已瞎

你一定經歷過聽到曾經的某段旋律,和旋律相關的曾經的事件畫面情感就一下子全部回憶了起來,結尾男主角用這首歌喚起Coco對她父親的記憶,不失為點睛之筆。

按照這樣來看,原名《Coco》是非常得體的,只是一個人名,沒有下定義,讓讀者有更多的感觸和體會,而Coco是整個故事的線索是關鍵人物。

得了奧斯卡的《Coco》尋夢環遊記, 點亮了靈魂可眼睛已瞎

比起直接用主角名字更具有故事側重性,不給主角帶光環,讓人更關注故事本身,電影名是一個電影的眼睛,在中國,這部電影怕是瞎著讓中國觀眾看到了他的內外美,看來我們中國觀眾還是很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