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融入“信息时代”

如果今天你的话语体系中对信息社会还 是只有“大数据”“互联网+”等词汇,那可能你已经过时了,“人工智能”“区块链”“量 子计算”一个个已不是新概念的概念在摩肩接 踵地向我们走来。今天,可能我们无法知晓明 天会出现“哪些”,但我们能确定地知道,明天一定有一些“哪些”必将出现。“曲棍球杆 曲线”不断高耸的尾部让任何试图用“X+时代” 这样的构词法对当下或未来所进行的概括都显 得捉襟见肘,但“信息技术是这个时代的基座” 已是世界范围内的共识。

虽然信息技术早已渗 入、改变了人类经济生产、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但可能很多人都不得不承认,教育是社会 诸领域中距离“信息时代”最远的领域之一。 教育,如何适应和融入“信息时代”?!

教育,如何融入“信息时代”

教育要适应和融入“信息时代”,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教材教法、教师队伍、投入保障等方方面面,但其基础是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让每一个教师和学习者在教、 学过程中都能创造性地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所谓“创造性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绝非仅仅是对数字设备的简单应用,更包含了教师、学习者利用新技术检索、搜集、甄别、应用信息的全过程;而“让每一个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创造性地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实际上就是首先使教师和学习者融入信息时代,唯其如此,教育才有可能融入信息时代。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 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即以信息科技为方法 和手段,渗入和改造教育的全过程,使得教师和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能便捷地获取信息。初看起来,这似乎只是投入问题,但从我国推进 教育信息化的经验和历程来看,这实际上包含着观念、技术、制度、文化等方方面面。第二, 进一步提升教师、学习者的信息素养,特别是计算思维。即把信息科技作为内容、作为知识, 通过教学和研修,让每一位教师和学习者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形成素养,具备胜任力。前者旨在使教师和学习者可用、乐用信息技术, 后者是为了让他们能用、善用信息技术;前者 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要求,两者 缺一不可。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教育信息化正站在从“1.0阶段”迈向“2.0阶段”的历史节点。站在“2.0阶段”来审视信息技术, 可能就需要更广阔的视角,一方面要重视信 息技术的工具属性,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其内容属性,即要把信息科技进一步作为国家治理、组织发展、个人成就无法回避的核心素养和胜任力。站在信息时代我们可能就更能理解所谓“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科学与技术”的内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