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娃,這些歌謠你還記得嗎

六一兒童節到了,作為一個已經退休的教師,在這歡樂的日子裡,送給孩子們一份咱耀州古老文化的“好吃的”,而且是袋裝的沒有添加劑的“小包包”食品,算作我的節日禮物,希望孩子們喜歡並享用,隨便也捎帶著改換一下大人們的口味。

耀州娃,這些歌謠你還記得嗎

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我們的文化文明已有五千多年曆史,這是我們足以傲視世界的歷史財富,我們為此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在科技不發達的農耕時代,地域文化、口頭文化就成了教育孩子的重要形式,口口相傳也成了這種文化的最經濟最實惠最重要的傳播方式,而這種文化又有著極強的生命力。

耀州娃,這些歌謠你還記得嗎

耀州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文化巨星層出,為中華文明做出了很大貢獻。究其原因,除個人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外,童蒙啟迪、口口相傳的民間歌謠發揮了巨大作用。可隨著改革開放,書籍、電子科技技術,特別是隨著網絡媒體進入百姓家,傳統文化特別是地域文化被衝擊,使得孩子們接受的教育有了缺陷,缺少了地域性,消褪了泥土味,失去了根脈。今天在這裡摘出十三個咱耀州人千百年來曾吟唱過的歌謠,新鮮一下大家的口感。

《月明爺,明晃晃》

月明爺,明晃晃,開開城門洗衣裳。洗得乾乾淨淨的,

捶得棒棒硬硬的,打發哥哥穿整齊,提上饃籠走親戚。

《籮籮面面》

籮籮,面面,殺公雞,擀細面,

婆一碗,爺一碗,

兩個小夥各半碗。

《新年好》

新年好,新年好,穿新衣,

戴新帽,吃白饃,砸核桃。

《我娃睡,貓搗碓》

卬(讀音ang),卬,哄娃睡,

貓搗碓,狗推碨(wei 方言:石磨),

推下麩子餵你伯(方言念bei)。

《咪咪貓,上高窯》

咪咪貓,上高窯。

金蹄蹄,銀爪爪(方言音讀zhao),

上樹樹,逮雀雀(方言讀qiao),

逮下雀雀喂老貓。

《誰跟我,搖尾巴》

誰跟我,搖尾巴,一腳踢到溝底下。

溝底下,有狼哩,

把娃嚇得胡藏(方言音讀qiang)哩。

《石榴花》

石榴花,開的紅,妖婆子打娃心不疼。

不是掐,就是擰,不是鞭子就是繩。

《娃娃勤,愛死人》

娃娃勤,愛死人。

娃娃懶,狼叼的去沒人管。

《羞,羞,把臉摳》

羞,羞,把臉摳,溝溝渠渠種豌豆。

人家豌豆打一石(讀音dan),咱的豌豆打一罐。

《屎巴牛點燈》

屎巴牛點燈,點出先生。

先生算卦,算出黑娃。

黑娃敲鑼,敲出他婆。

他婆碾米,碾出她女。

她女鏟鍋,剷出她哥。

她哥上會(趕集),上出他伯(方言讀音是bei),

他伯碾場,碾出黃狼。黃狼挖棗刺,挖出他嫂子。

《不會說,拿棍戳》

不會說,拿棍戳,戳出城門叫外婆。

外婆給娃烙個飥飥饃,

半邊生,半邊熟,把娃吃的肚子疼。

回去不敢給媽說,害怕他媽怪外婆。

《猴娃搬磚頭》

猴娃猴娃搬磚頭,砸了猴娃腳指頭。

猴娃猴娃你不哭,給你娶個花媳婦。

娶下媳婦阿嗒睡?

牛槽裡睡。鋪啥呀,鋪簸箕。

蓋啥呀,蓋篩子。

枕啥呀,枕棒槌。

棒槌滾的骨碌碌,猴娃媳婦睡得呼嚕嚕。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後,人們把對敵人的恨也編成歌謠,來教育孩子們,以此來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比如這首:

《苜蓿花,拌拌湯》

苜蓿花,拌拌湯(前一個“拌”是動詞,“拌湯”即現在人們說的麵糊糊稀飯),

日本鬼子死在河(指“黃河”)岸上。

麥稍黃,日本亡。麥搭鐮,日本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