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電動汽車大規模推廣 關鍵因素有哪些?

2016年,“十三五”國家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啟動,提出要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的應用比例,推動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在國家和各地政府相繼出臺的新能源汽車和充電樁補貼政策,以及其他相關推廣政策的推動下,我國過去幾年的電動汽車生產和使用都出現了顯著增長。

然而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推動因素不僅僅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補貼和推廣,近期,艾意凱諮詢公司對推動電動汽車早期採用的原因進行了調研,總結分析了實現電動汽車大規模推廣的關鍵步驟。研究發現,推動電動汽車早期採用的最重要驅動因素是--從所有權結構來看,電動汽車比內燃汽車的成本競爭力更高。

實現電動汽車大規模推廣 關鍵因素有哪些?

推動電動汽車的普及和發展的因素有很多,本次研究重點從新能源汽車的成本競爭力、公共充電基礎設施的發展以及電動汽車的多樣性三個因素進行分析。

新能源汽車成本競爭力

我們知道,擁有一輛汽車的總成本(TCO)包括買車成本和使用成本,使用成本主要是燃油費和維護費用,相對於燃油車,電動汽車的使用成本會相對更低。

目前,電動汽車的購買價格相對高於燃油車,但使用成本的降低意味著,當每年行駛特定的公里數時,電動汽車和燃油車的總成本(TCO)是相同的,我們可以把這個特定的公里數定義為行駛里程平衡點,而這個行駛里程平衡點越低,電動汽車的競爭力就會越高。

實現電動汽車大規模推廣 關鍵因素有哪些?

由以上分析,我們瞭解到,行駛里程平衡點越低,在新車銷售市場中,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越高。因此,由上圖可以看到,在早期的電動汽車市場中,行駛里程平衡點低於每年10,000kms時,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

而像挪威、丹麥等國家,由於政府的大量的補貼和推廣,使電動汽車的總成本遠低於燃油車的總成本,從而其行駛里程平衡點甚至可以小於0,促使消費者快速接受電動汽車。

中國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低成本規模化的電動汽車生產,很可能使中國成為全球主要電動汽車供應商,打破世界電動汽車市場現有狀態。例如,2017年,中國生產製造了約700,000臺電動汽車,超全球一半的電動汽車產量,其中北汽EC系列比日產的VenuciaLeaf便宜了33%,並且,北汽目前正在加大其對美國和歐洲的出口。

完善的公共充電基礎設施

研究發現,雖然公共基礎設施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是對於早期電動汽車的接受情況來看,似乎沒有什麼顯著促進效果。

艾意凱對12個國家的公共基礎設施和後續電動汽車市場份額(在提高公共基礎設施的1到2年後)的關係進行分析發現,在公共充電基礎設施方面加大投資,並沒有顯著提升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

實現電動汽車大規模推廣 關鍵因素有哪些?

其實原因很簡單,儘管充電是目前電動汽車的一大痛點,但是這種弊端也是相對的。就目前電動汽車的電池續航里程來看,已經遠超過了用戶每天出行的平均距離,也就是說,即使耗時較長,大多數用戶還是選擇在家裡充電。這也就表明,電動汽車的早期接受者很可能是雙車家庭或短途使用者,而可以在家中充電。

而那些無法獲得家庭充電的市場或對電池續航里程要求更高的消費者,電動汽車續航里程仍舊是一大痛點。

電動汽車的多樣性

電動汽車的多樣性也對未來電動汽車需求有很大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汽車製造商計劃增加電動汽車的種類,以供消費者有更多選擇。這將增加電動汽車的競爭和生產規模,再加上電池成本的持續下降,電動汽車的競爭力將大大提升。

電動汽車種類的增多表明消費者更有可能找到適合他們的車型,而消費者的滿意度增加了,通過口碑推薦則會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

總體來看,電動汽車和燃油車的價格因素是電動汽車大規模推廣的關鍵影響力,而價格的下降以及日益便利的基礎設施,意味著電動汽車正在接近需求大幅增長的臨界點。

這對於汽車製造商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轉折點,製造商需要愈加專注於創新以及擴大電池生產規模,以降低電動汽車的成本。因為隨著電動汽車規模逐漸增加,國家的補貼力度也在不斷下降,這意味著電動汽車市場與燃油車市場的競爭會進一步加劇。

未來,在電動汽車市場中,成功的汽車製造商將需要通過規模經濟、優化生產系統、縮減管理成本,以降低電動汽車成本,使電動汽車在TCO上具有競爭力。清晰明確的價值定位也是電動汽車汽車製造商尤為需要提高的,最重要是基於優異的設計、體驗、客戶服務、質量、充電和電池儲存解決方案等,贏得市場份額。能充分考慮客戶的需求,把握好家庭充電、公共充電和換點等解決方案相關的機會。(億歐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