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解真實的《道德經》第5章-世人誤解了“天地不仁”

我在第3章談了,“不尚賢”是從《周易》乾卦引申出來的主題,在第4章談了“道衝”是從《周易》坤卦引申出來的主題,那本章又是從哪一卦引申出來的呢?本章乃是老子對乾、坤兩個卦的綜合講解。陳鼓應教授說:“天地不仁,天地無所偏愛。”天地又沒有腦子,這個“愛”字根本就不沾邊。再者說,“不仁”也不是不偏仁,又何來的“無所偏愛”呢?今天本文要給老子翻翻案,看看“天地”到底指的是什麼,“不仁”又是從哪裡來的。

講解真實的《道德經》第5章-世人誤解了“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尹喜看著這句話嘿嘿笑,“老師的思維跨度可是夠大的,仁是人和人一種愛的體現,與天地何干啊!再說了,我們在天地之間,依賴天地而生存,難道還要責備天地嗎?”

老子擰著眉頭對尹喜說:“你說的一半對,一半不對。天地和仁沒關係,是對的。對天地概念的理解你就錯了。我這就告訴你錯在哪裡。”

說著劃了一個乾卦,又劃了一個坤卦,“你看,乾卦是由兩個天卦組成的,我用‘天’代指;坤卦是由兩個地卦組成的,我用‘地’來代指。乾卦六爻皆陽,是陽爻的世界;坤卦六爻皆陰,是陰爻的世界。”

尹喜接過話來:“明白了,老師寫天地,實際是用天地分別代表陰陽兩股勢力,他們各自結成團體,排斥異己、攻伐對方,春天生的秋天則殺之,哪有仁愛可言吶!那後面寫的‘芻狗’怎麼理解呢?有的說是祭祀用的草狗,有的說是小狗。”

“芻狗自然是小狗了。從小養大的狗最忠於主人。我為什麼要寫天地?就是因為天地有生養之功,但由互相排斥的純陰和純陽形成的天地就不同了,他們生養萬物不是出於仁愛,而是為了自己所用。如果不能為自己所用,就會毀滅她。現在列國間結成陣營,互相攻伐,都是把萬物當成是為自己所用的工具,誰又把萬物自身的生存當回事啊!”

講解真實的《道德經》第5章-世人誤解了“天地不仁”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尹喜:“這個聖人又是指誰呢?”“開萬世基業的方可稱為聖人,像堯舜禹湯,文王武王。這些聖人在創建國家時,都養有一些武裝力量,百姓成為他們攫取天下的犧牲品,所以聖人也是不仁的。現下有些人只管為聖人歌功頌德,其實聖人的大廈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的。”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尹喜:“橐tuo籥yue是風箱,陰陽勢力此攻彼退,彼攻此退,就像風箱裡的風,一會兒拉進來,一會兒頂出去。老百姓夾在兩種勢力之間痛苦不堪。”

講解真實的《道德經》第5章-世人誤解了“天地不仁”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尹喜:“前面在陰陽對立的情況下,講天地對萬物、聖人對百姓的態度。這句話似乎是講百姓應當怎樣立於天地之間的問題。‘屈’如何講呀?”

老子:“屈就是夾著尾巴的芻狗嘛。虛是空靜;動是戰爭。在和平時期,自己要坦坦蕩蕩做人,不要像夾著尾巴的小狗;如果戰爭發動了,最好是愉快地走出這個是非之地,不要希冀自己建立戰功,青史留名。”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尹喜:“多言數窮是話說多了自己會更加不得志,意境深邃。這句話的主體是誰呢?”

老子:“是兩種勢力的中間部分。你偏向一邊說話就像押寶,一旦押錯了連自己都搭進去了,所以不如守中,不偏不倚,多靜少動,沉默是金。”(楊吉德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