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不控制人口?

美人美眼

這句話問得很有意思。其實出乎意料的是,印度恰恰是最早提出計劃生育的國家。早在1952年,印度就提出了計劃生育政策。想想印度,國土面積只有我們的三分之一,人口卻跟我們差不多,有多擁擠可以想象得到。但是,印度雖然一直想控制人口,但是無奈控制不了。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宗教因素。印度無論印度教,還是伊斯蘭教,都主張多子多福,這可能是亞洲國家共同的思想。尤其是印度教,尤其重男輕女,一個人要是沒有兒子,靈魂都沒人收。因此,生育在印度是很重要的事情。



第二,地方抵制。印度屬於聯邦制度的國家,各邦的權力很大,而且是選舉政治,雖然計劃生育利國利民。但是到了具體的邦,這種得罪百姓的事,可沒人願意幹。因此,計劃生育60多年的印度,真正實施的沒有幾個邦。



第三,一夫多妻。印度還允許一夫多妻制度,電視上經常有娶妻上百個的人,生的孩子自然是無數。所以印度人生育能力很強,而且,婦女的地位很低,從隨意的強姦就知道了,而婦女淪為生育的工具。



第四,民族問題。印度民族成分十分複雜,最大的民族印度族群佔比還不到一半,而對於大量的少數民族來說,根本無法控制其生育。因此,人口根本控制不住。現在印度人口已經接近13億,而且還在快速增長,用不了幾年。印度人口絕對第一,以後,地球一半的人居住在印度,阿三估計疊羅漢都沒用了,人都得掛起來。


歷史真相背後

木叔講個小故事,從故事裡歸納一些印度人口增長的問題,從中網友也能看到印度人口發展的癥結所在。

1)重男輕女導致人口畸形發展

對外國人來說,“娜庫莎”這個名字似乎好聽又上口,但對印度女孩來說,這是一道難以撫平的心靈之傷。

在當地語境裡,“娜庫莎”意為“無用的、多餘的”,很多父母生下女孩後,就給她們起了這麼一個名字。由於叫“娜庫莎”的女孩非常多,並且通常處於被遺忘的狀態,於是在人口學和社會學領域就出現了這麼一個專有名詞——“多餘女孩”。

薩庫什之前就是這樣一個女孩。“娜庫莎”這個名字她一直使用了15年,直到2011年的10月22日,才改成如今的名字。

這一天註定要載入歷史。當天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在首府孟買舉行隆重儀式,將285名叫做“娜庫莎”的“多餘女孩”集體改名。此舉成了印度爭取男女平等的一個最新舉措。

薩庫什和其他200多名同命相連的“多餘女孩”一樣,手裡舉著自己選好的新名字,安靜地坐在大廳裡,微笑地迎接“新生”。

“新生”的第一道程序就是要領取印有新名字的身份證。

薩庫什在當地語言中的意思是“見證”,當年這位16歲的靦腆大姑娘,要以這個有意義的名字來紀念這個特別的日子和特別的儀式。薩庫什的家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鄉下,父母就是平凡的農民。

就像所有印度農村人口一樣,薩庫什也有一個大家庭。她是家裡的第四個孩子,前三個都是女孩。薩庫什問過家人很多次,為什麼會將“多餘”這個名字按到自己的身上。父母卻從沒回答過這個問題。

她猜,由於每個家庭都想生男孩,所以家人可能認為讓自己叫做“娜庫莎”,就可以終結總生女孩的黴運。

其實按照印度很多偏遠地區的習俗和宗教傳統,家庭必須要有男孩,否則不僅對不起祖先,也會讓自己臉上無光,更會違背多子多福的宗教態度。

印度教、伊斯蘭教等主流宗教一直有這種看法,而且這些宗教本質上是反對限制生育和嚴格控制人口的。

2)經濟貧困讓控制人口很難

改了名字的薩庫什似乎一下子長大了好幾歲。她對媒體說,對父母沒有抱怨,更不會忌恨。“我充分理解他們的苦衷,在我們那裡,養活6個女孩的家庭非常非常不易。”

薩庫什確實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姑娘。她直言不諱地說,6個女孩今後都要結婚,家裡肯定要為他們每人準備一份厚厚的嫁妝。“這肯定會讓我們家破產的。”

印度婚禮習俗中,女方的花費要比男方要多得多。嫁妝即是來自女方父母的禮物,也是婚後新郎新娘生活的必用品。因此嫁妝實際上就等於把小兩口家裡的所有東西包辦了。

過去的嫁妝一般就是珠寶首飾、生活消費品。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地區生活條件的改善,再加上通貨膨脹的“騷擾”,嫁妝也日益現代化。

目前馬哈拉施特拉邦農村地區流行的嫁妝是、筆記本電腦、手機、數碼攝像機、純平彩電、汽車,甚至提供到歐洲或者美國的蜜月旅行。有些條件稍好一些的農村家庭還要求女方提供房子。

印度媒體曾多次報道,很多男方家庭因為對女方嫁妝不滿,婚後對新娘非打即罵,甚至有不少女性因此自殺或者被活活燒死。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也曾在2009年提到這個問題時表示,印度女性的嫁妝和人口問題聯繫在一起,是印度應該著力解決的社會發展問題。

為此印度政府甚至出臺了一部“反嫁妝法”。但由於嫁妝純屬民俗,此法幾乎無人遵守,甚至成了笑談。

3)國民素質低下讓人口問題突出

當薩庫什開心地憧憬帶著新名字上大學的時候,還有成千上萬的印度女孩掙扎在家庭、婚姻和生活貧困裡。

由於印度是一個有著12億人口的大國,所以6個女孩的家庭在印度並不少見,但是更常見的例子說出來卻有些令人寒心——很多家庭為了養個男孩而將多餘的女孩賣掉。

斯基娜還能回憶起8年前家人和她告別的情景。

當時她和姐姐被父母塞給一個陌生人,被一路從加爾各答帶到了首都新德里附近的村莊。當年12歲的斯基娜看著陌生人從一個老男人手裡接過5000盧比後揚長而去。此後她就在這裡“定居”了。

雖然想家,但是認命。

斯基娜說,懵懂的她已經瞭解是家人將自己賣給別人的,因為家裡太窮。而當年的老男人對自己還不錯,所以最終也就不再心煩了。

更讓她沒空兒回想過去事情的是自己接二連三的生孩子。如今她已經有了9個孩子,男孩居多。“我必須要想著怎麼養活他們。”

4)人口紅利的負面效應

其實印度早在獨立第五年的1952年就試圖控制人口。雖然不是強制計劃生育,但也鼓勵少生。不過各界反彈太大,政策沒有推開。

按照2011年10月印度剛剛結束的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的統計數字,該國已經超過12億人口了,男女人口性別比為1000比940,其中0-6歲人口性別比從2001年的927降至2011年的914。

數據還顯示,自從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女孩的出生率和存活率低於男孩,性別不平衡差距每十年一翻。

而印度的人口問題,不僅僅是女孩子的問題,印度整體人口的膨脹趨勢還在不斷的家加劇。

根據這次統計的數字,過去的20年裡,印度人口增加了1.81億,人口總數達到12.1億。照這個增長比率,預計很可能在2030年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讓印度統計專家們感到高興的是,如今印度有一半人口年齡在25歲以下。而到了2030年,其一半人口年齡仍低於28歲。印度在未來20年都會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國家。人口紅利將推動印度經濟的持續繁榮。

22歲的男孩庫姆拉提在新德里一家餐館工作。他來自附近的農村,是一個進城市3年的打工者。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新德里中心區的寫字樓送餐。

當被西方媒體問道為什麼不上學的時候,庫姆拉提很坦然地說,“沒錢。”

他家有4個孩子,他是最小的,只有大哥上過學,但是也和他一樣,在大城市打工。

根據媒體的說法,印度龐大的年輕人口,令政府提供的基礎教育負擔不輕。世界銀行2010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印度15歲及以上年齡人的識字率較低,在114個可比國家中排在80多名以後的位置。每8個孩子當中僅有1人可以完成從1年級到12年級的學業。

人口太多並不是一件好事。美國西北大學研究學者拉克什曼·克里斯納姆提就認為,雖然這會帶來很多人口紅利,但印度需要數以億計的能提供不錯薪水的生產性職位,服務性職業絕大多數是在低層次、低薪酬的行業。工業在GDP中的較高佔比,則是受IT行業和軟件行業等推動,但這些行業並不僱用大量人員。

每天樂呵呵上班的小夥子庫姆拉提可沒有專家的眼光這麼長遠。他說,今後不會在新德里定居,“這裡壓力大,賺完錢回家結婚。”

庫姆拉提每天只有午飯時間為寫字樓的白領們送一些炒咖喱之類的快餐,其餘時間並不很忙。他會用手機和女朋友打打電話。

看著眼前的一幢幢高大的寫字樓,庫姆拉提稱,那是另一個世界。


木春山

印度與中國一樣同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雖然人口總數位列世界第一,但已經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長。

而作為人口世界第二的印度,人口增長勢頭依舊強勁。印度面積僅297萬平方千米,人口不斷增長,帶來了嚴重的社會、經濟、環境問題,同時也對世界的人類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

為什麼印度控制不了人口呢?

1、宗教信仰決定的

印度人是個多信仰的的國家,無論是佛教,還是印度教,都信奉“多子多福”,尤其是重男輕女思想嚴重。佔全國有8 0%以上的印度教徒認為,家庭中必須有兒子,如果沒有兒子,死後都不能昇天。為了生兒子,很多家庭選擇一直生育下去,直到生了兒子為止。

2、計劃生育政策執行得不好

其實,印度一直也在提倡人民少生育子女,早在1951年就提出了計劃生育政策。但是國家計劃生育推廣力度不足,一直沒有成效。

1976年,當政的總理英迪拉.甘地就發起過一場控制人口增長的運動。此舉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的反對,在1977年的大選中,選民因此不支持英迪拉.甘地,導致他下野。

獲勝的人民黨不敢違背民意,立即推翻了英迪拉.甘地制定的計劃生育政策,頒佈了“家庭幸福工程”。

這項工程以人民自願為原則,鼓勵少生育,也不堅決反對多生育,這樣計劃生育就等於是形同虛設。在以後的幾十年裡,印度人口一直不斷地上升。

為了爭取到更多的選民支持,政黨們對人口問題採取溫和態度。除了總理阿德瓦尼執政時,曾提出“每個家庭只生兩個好”的建議建議,“控制人口”問題的議案,在國會上也是屢屢提出,只是推行不下去。

3、婦女地位低下決定的

印度的嫁妝制度,造成女性地位低下。印度大多數民族習慣有個傳統習慣,就是嫁女兒,需要支付男方很多嫁妝。這導致印度家庭對出生的女孩特別歧視。

給男方拿聘禮,使很多家庭更加貧困。在1961年印度政府就頒佈了《禁止嫁妝法》,但至今很多民族還是在結婚時,必須女方陪送鉅額嫁妝。

印度教經上也有明文規定,如果妻子在結婚5年內,沒生兒子,丈夫可以再娶妻。妻子多了,孩子當然也就多了。

雖然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實行“一夫一妻制”,但是印度默認“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這也是導致人口數量增長的一個原因。

4、家庭貧困造成的

印度貧困人口占全國人口的30%以上。人口基數大,育齡人口也多,加上國民流行早婚早育。

女性第一胎生育時間提前,年輕的媽媽又不會照顧嬰幼兒,加上家庭貧困,又缺醫少藥,造成新生兒的死亡率偏高。

嬰兒死亡了,女性就要繼續生育,為了生兒子,女性就像生育機器一樣,不停地生孩子。據印度專家計算,印度每個家庭平均生育五個孩子。

5、避孕措施不足

印度大約70%以上的居民是農村人口,由於交通不便,不利於管理,居民很難及時得到避孕的藥品、避孕工具。

偏遠地區醫護人員嚴重不足,無法開展絕育措施。就連居住在條件較好的城市居民,在一次調查1.68億對夫妻中,只有40%以上採取了有效的避孕措施。

6、國民教育普及不夠

印度實行義務教育,全國有高等院校6 000多所,但是印度50%以上的人口沒有文化。絕大多數農村人歧視女性,不讓女性接受義務教育,使女性文盲過多、素質低。

女性過早結婚生育,少有發言權。家庭只重視生兒子,不重視教育,導致農村居民認知水平偏低。

有書君認為,印度控制人口增長,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了。

印度也逐漸意識到本國人口不斷增長的嚴重性,貧困人口的不斷增加;失業率的激增;男女比例的失調;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增多……不僅嚴重影響本國發展,也關係到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印度人口控制計劃目前是由印度全國人口控制委員會進行策略制定以期通過政策鼓勵來控制印度人口的政策計劃。 這項計劃被印度認為是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壓倒一切的目標。

早在2000年的世界人口日(7月11日),聯合國人口基金髮表報告批評印度的男女人口不成比例,報告指出了印度對國內存在的女性胎兒墮胎和殺害女嬰的問題處理上似乎根本不在意,而這些問題正使印度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按照印度官方統計,生活在貧困階層以下的人口約佔全國35%,但實際情況可能更嚴重,日平均生活費不到一美元者超過3億人,印度人每天平均攝取的熱量僅為2100卡,遠遠低於發展國家的3000卡標準。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和平主席M.D. Nalapt教授說,貧窮與營養不足早已是印度政府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

若分析印度人口增長的速度,實在很難找到單一答案,因為此一問題的複雜化程度,遠比外人想像地還要嚴重,更牽扯著政治與宗教的糾葛因素。

由於受傳統習俗和宗教觀念的影響,印度人童婚、早婚現象十分普遍,多產多生情況司空見慣,在廣大的鄉村地區,將近1.5億育齡婦女中,只有40%採取避孕措施。

另據印度媒體針對545位國會議員所作的調查,只有111人按照官方倡導的標準生育制2個孩子,其餘分別生養4到10個子女,更別談論在貧困的農村地區,生育7、8個子女者比比皆是。

而複雜的民族與階級森嚴的種姓制度更衝擊生育計劃成效,種姓制度不僅攸關其階級統治,也影響政治力消長及選票高低,在擔心自己人數減少可能導致政治權力喪失之下,促使各種姓持續維持人口增長。尤其是當中間種姓的政治經濟與落後種姓發生衝突時,情況變成更加嚴重。

印度人口政策失敗的另一原因是,政府迄今沒有推行一套有效的生育控制計劃。儘管早在50年前,有識之士即提出計劃生育概念,但並未引起高度重視,就連現在有心人士再次大聲疾呼政府及各方注意,但批判聲浪仍有如排山倒海湧至。

印度國防研究所 (IDSA)研究員謝鋼接受中央社訪問時指出,縱使實施人口節育政策,但還是有後遺症,在考量傳宗接代下,節育可能加速導致印度人生育更多的男嬰,使得墮女嬰及殺害女嬰情形時有所聞,未來男女性別失調現象將更形惡化。

事實上,印度人口大量增加,已經帶來諸如居住、交通、教育和就業等一連串問題,特別是在城市地區,問題更趨嚴重。

在印度新德里、孟買及加爾各答等大城市,雖然州政府做出很大努力,但貧民窟隨處可見,交通擁擠現象十分嚴重,尤其是第一大城孟買情況最為糟糕。

由於貧困,適齡人口的受教育問題也得不到很好解決,迄今,全印約有近一半人口處於文盲、半文盲狀態,女孩出租乞討及偷竊情形層出不窮,此舉甚至反而導致他們生育更多孩子,兩者形成惡性循環。

另外,人口增加的同時也帶來就業的困難。根據非正式統計,印度現有失業人數約一至二億人。儘管經濟發展近十年持續增長中,但軟體及IT產業服務人口也只有百萬人,因此在現有經濟結構中,就業機會仍有限。隨著勞動力數量迅速增加,失業人口越來越多,使得本已十分嚴峻的就業難題有如雪上加霜。

這些情況彙集起來,對印度政府的財政造成極大困難。儘管政府每年都會編列預算解決,但相對於龐大的人口規模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難以從根本上改變現有困境。

為了減緩人口成長速度,減輕社會貧困現象,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印度今年2月頒佈有史以來第一個人口政策,提出短、中、長期規劃,首先是滿足民眾對避孕藥物和器具、醫療衛生基礎設施、醫務人員和醫療服務的需求;中期至2010年實現「一對夫婦兩個孩子」目標;2045年時實現人口零成長。

印度並決定成立由總理、各邦首席部長和各部主要官員組成的全國人口委員會,負責審議和實施既定的人口政策。

而為加強民眾的人口意識,印度很多大城市街頭都聳立高大警示牌或警示鐘。例如,首都新德里就有一個高達二層樓房的人口大鐘,每隔幾秒鐘就跳動一次,藉此教育民眾認識人口問題的緊迫性。

本身貫徹政府二胎制的新德里尼赫魯大學副教授Alka Acharya強調,印度的人口政策確實需要更多的關心及更多人貫徹執行,否則,一定會影響印度繼續往上發展的成效。

傳統重男輕女的思想及宗教勢力盤根錯節,正考驗印度的計劃生育方案,特別是對廣大農村地區,控制人口的任務更顯艱鉅。如何有效避免人口爆炸所帶來社會、經濟、環境等巨大負面效應,將是追求經濟加速成長的印度,眼前最嚴峻的挑戰。


本來世界觀

下面關於人口講點有意思的內容:

今天我們要說印度

在大家的印象裡

這個國度一言不合就跳舞

高口碑電影一部接一部

乘火車的方式幾成景觀

最近,我們的這位鄰居又搞出了一件事

外媒一則有關“中國人口或已被印度超過”的報道引起關注。文章稱,中國人口數量被高估,目前印度人口數量或已超過中國。

早在2015年7月,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發布的報告《世界人口展望2015修訂版》曾指出,到2022年,印度人口總量將超過中國。

不過,來自美國的中國人口學家易富賢最近稱,中國將1990年至2016年間的出生人數高估了近9000萬。如果易富賢的說法是正確的,去年底中國的人口就是12.9億,而印度官方對本國人口的估計值為13.3億。

也就是說,印度人口現在就已經超過了中國?

對此,易富賢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我還沒研究過印度的人口數字。但印度人口就算還沒超過中國,也很快就會超過,而且最終將比中國人口多得多。”

此外,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人口學者李建新也認為中國人口總量被高估,他做出這個判斷的根據是總和生育率被高估(注:所謂“總和生育率”,是指婦女在育齡期間,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他表示,官方認為目前中國人口的總和生育率在1.7左右,但實際生育水平遠遠不到這個水平。

據專家介紹,2050年,全球人口過3億的大國依次是印度(17.05億)、中國(14.04億)、尼日利亞(3.99億)、美國(3.89億)、印尼(3.22億)和巴基斯坦(3.10億)。

那麼,中國到底有多少人?

國家統計局今年1月公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超過13.8億。

聯合國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數據估計,2015年7月1日中國大陸總人口為13.76億。

美國人口普查局公佈的中國大陸年中人口數為13.67億。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匡時分析稱,三方的數據略有差異,綜合看,2015年,中國大陸總人口基本介於13.6億到13.8億之間

我們為什麼總在比人多?

曾經,“人口大國”給我們帶來巨大的“人口紅利”。青壯年佔總人口比重大、沒有那麼多老人要撫養,社會朝氣蓬勃,經濟像高鐵般快速前進。

然而,2012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首次出現下滑,而且自那以來一直在下降,老齡化加速會不會讓中國“未富先老”?這是人口專家和經濟學家一致的擔憂。

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分析稱:與自然生育相比,計劃生育造成人口增長率的過快下滑,影響了勞動力供應、消費、投資等多方面,人口在創新創業、買房、結婚、生子方面對經濟影響顯著。20多歲到40多歲的經濟主力人口增長,經濟就隨之增長。  

那麼,中國從2016年1月起正式實施的全面兩孩政策,是否可以緩解中國的低生育率、人口老化等問題呢?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表示,根據調整完善生育政策課題組的測算,符合全面兩孩政策的目標人群是9000萬,打算生育二孩的比例為28%。如果這些打算生二孩的人中70%在5年內生,則平均每年會新增二孩300多萬。考慮育齡婦女減少、一孩減少的因素後,每年要比政策不調整的情況下增加100至300萬出生人口。

嗯,還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

第一人口大國一定是個香餑餑嗎?

那倒不一定!

一些發展中國家因貧困人口多、人口受教育水平低,經濟起飛困難,國家長期落入“貧困陷阱”,人口發展狀況與發達國家差距拉大。而還有一些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已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由於人口基數龐大、人口整體素質提升難、貧富差距大等原因,直到現在,仍然掙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000至12000美元的發展階段。

這樣看來,印度人口猛增不見得是件好事哦。

據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研究,到2020年,印度將有9億人口處於適齡工作年齡。屆時,該國國民的平均年齡將降至29歲。而擁有第三大勞動力規模的美國,其勞動力人口僅有1.6億。

可是,如果印度沒把握住這次機會,就會產生更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安永稱,印度只有2%的工人受過專業技能培訓,而在英國和韓國,該數據分別是68%和96%。2010年,印度需要400萬工程師,但國內只有50多萬專業人士符合要求。到2020年,這個缺口將擴大至380萬。

人口紅利並不一定誰都適用,人才紅利才是關鍵。

當我們談論人口時,

我們真正關心的是什麼?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人口學者李建新建議,首先應該想方設法增加出生人口數量,具體可以通過放開生育限制、落實鼓勵生育措施。其次,要通過健康老齡化,讓老年人更健康,減少年輕人的贍養壓力。


家富產業與金融

根據2016年年尾的數據,印度總共有13.26億人口。而國土面積是290萬平方公里,還不到我國的三分之一。這樣大致算下來的話,印度的人口密度是我國的三倍不止!這還沒有算上印度超高的1.2%的人口增長率……


印度其實早在1952年就提出節制生育計劃,但收效甚微,人口不減反增。尼赫魯嘗試控制印度人口,失敗。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甘地也做過努力,最終也是失敗。

印度的人口控制難度極大,有多方面的原因。

1,宗教。

印度境內宗教眾多,而且印度幾乎是全民信教。這些宗教,都崇尚生命,鼓勵生育。作為教徒的印度平民,節育意識幾乎沒有。


2,民族。

印度民族眾多,有100多個。除了印度斯坦人佔比46%,其他民族只有9個人口超過1000萬,剩下的民族人口則很少。各個民族為了族群利益,不斷鼓勵多生育,以壯大民族人口數量。

3,重男輕女思想。

在印度,女性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女兒出嫁的話,女方家還要向男方家倒貼,甚至會傾家蕩產。所以在印度,女孩子是實實在在的“賠錢貨”。如果家庭中有女孩子,就一定要生到有男孩子為止。

4,印度部分地區實行一夫多妻制。

印度是一個內部聯結比較鬆散的邦聯制國家。各個邦都有各自的不同法律,很多邦和地區實行一夫多妻制,這樣子的情況下很難控制人口生育。


5,經濟落後,越窮越生,越生越窮。

印度經濟比較落後,人口勞動力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村地區廣袤,貧困農民會刻意多生育人口,因為多一個人口,就意味著多一個家庭勞動力。


6,印度中央政府對各邦控制力弱。


印度近代是英國的殖民地,只是一個地區概念,而不是一個國家。印度地區有一百多個民族,1650多種語言和方言,各地文化差異十分巨大。這就導致了印度各個地區,向心力不足,各自為政。再加上印度,是邦聯制國家,各個邦高度自治權,有自己的官方語言,法律,行政體系。印度政府一直對境內各邦的控制力,心有餘而力不足,很多中央的統一政策,無法在各邦得到執行。

7,印度的政客本身對於人口控制的積極性不高。

由於印度的特殊民主制度,基本每個普通印度人都擁有選票權。印度的政客,為了討好這些選民,從來不願意,觸及人口控制這個敏感的話題。尤其是在尼赫魯和英迪拉-甘地的失敗案例之後,更沒有政客提及人口控制議題了。


魚小智

1965-1966年度(綠色革命開始時)印度全國的糧食總產量為0.72億噸,綠色革命成功後的1983-1984年度,其糧食產量實現了翻番,總產達到1.524億噸。不僅解決了7億多人的吃飯問題,而且糧食自給有餘。1984年印度政府宣佈向非洲的乾旱災區捐贈10萬噸小麥,這一善舉象徵性地向世界展示了印度綠色革命的卓越成就。同期印度主要糧食作物生產的變化如下:

  (1)水稻總產由3060萬噸增加到6010萬噸,增長96.4%; 單產由630 kg/ha(公斤/公頃)提高到1457kg/ha,提高了131.3%。

  (2)小麥總產由1040萬噸增加到4548萬噸,增長337.3%;單產由830kg/ha提高到1843kg/ha,提高了122.1%。

  (3)玉米總產由480萬噸增加到792萬噸,增長65.0%;單產由1010kg/ha提高到1352kg/ha,提高了33.9%。

  (4)高梁總產由760萬噸增加到1192萬噸,增長56.8%;單產由430kg/ha提高到725kg/ha,提高了68.6%。

  (5)珍珠粟總產由380萬噸增加到773萬噸,增長103.4%;單產由310kg/ha提高到653kg/ha,提高了110.7%。

  (6)食用豆類總產由990萬噸增加到1289萬噸,增長30.2%;平均單產由440kg/ha提高到548kg/ha,提高了24.6%。

作物高產新品種的推廣面積大幅度增長。

  作物高產品種的覆蓋面積由1966~1967年度的180萬公頃, 增加到1983~1984年度的5374萬公頃,同期高產品種覆蓋率(高產作物面積佔作物總面積的比率)從2.3%上升到53.7%。其中, 水稻高產品中覆蓋率從2.5%上升到52.7%,小麥從4.2%上升到78.6%,高梁從1.1 %上升到32.1%,珍珠粟從0.5%上升到45.8%,玉米從4.1%上升到32.6%。

  農田灌溉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作物灌溉面積由1965~1966年度的3090萬公頃,上升到1983~1984年度的5420萬公頃。作物灌溉面積佔作物總面積的百分率由19.9%,提高到了30.4%。

既然印度的存在本質性的問題,歸根到底,還是現階段信息的大爆炸與歷史大勢不相匹配所導致的。新聞熱點總是轟轟烈烈的,一群人危言聳聽地說某某某馬上就會滅亡。然而,歷史進程所持續的時間永遠要比新聞的熱點來得要慢很多很多。這就會造成一種誤解,就是誤認為歷史大勢好像不真實,不然為什麼這麼多人都信誓旦旦地說印度要垮,卻沒有真正發生。簡單舉漢的歷史來看, 漢宣帝死後,漢元帝劉奭(前74年—前33年)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敗。而西漢在220年在真正衰亡,經歷一百餘年假如說,從漢元帝時期觀察漢朝社會,是可以得出西漢正開始走向衰敗的結論的,但是,西漢要等到一百餘年以後才真正滅亡,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歷史大勢,漫長而不為人的意志所左右。

注:馬爾薩斯陷阱的原理人類的性本能決定人口以幾何級數增長,若不加以控制,每25年可增加一倍;因土地有限而導致的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食物只能以算數增長;人口受生活資料的制約,在缺乏有效控制的條件下,便隨生活資料的增加而增加。因人口增長速度快於食物供應的增長速度,隨時間推移,人口將超過食物的供給量。而食物不足會引起貧困、惡習等出現。故人口與食物間的不平衡總是通過抑制人口增長而加以改善。他提出兩類抑制人口增長的方法為:道德抑制與積極抑制。前者指人們通過晚婚、獨身、節育來控制出生率;但若人們未能通過道德抑制控制住人口的增長,則惡習、貧困、戰爭、疾病、瘟疫、洪水等各種形式的積極抑制將會使人口減少,以達到人口增長與食物供應間的平衡。他認為,積極抑制是殘酷的,鼓勵人們採用道德抑制,以避免惡習或貧困發生。馬爾薩斯人口論是近代人口學誕生的標誌。該理論存在的問題很多,特別是作為精確的人口增長與食物增長的比例關係缺乏充足的事實根據,也沒有認識到社會與科技進步給人們的生育觀及食物供應水平所帶來的巨大影響。


美人美眼

簡單的說。。。。是宗教的關係。。。印度教鼓勵生育。。。反對計劃生育。。。。。而且
根據印度人口普查結果,截至 2001年3月1日0時,印度人口總數為10.27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6.7%,成為世界上第二個人口超過10億的國家,並且還以每年2 000萬的速度繼續增長。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推算,到2018年或 2020年,印度將超過中國而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造成印度人口高速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印度人傳統上有“多子多福”的思想,讓其自覺實行計劃生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辦到的事情。佔印度人口83%以上的印度教徒認為,一個沒有兒子的父親是一生中最大的不幸,人死後必須有兒子舉火焚屍,主持火葬,才能超脫地獄;若沒有兒子舉哀,死者不能昇天。因此,不生兒子誓不罷休者大有人在。第二,當今印度婦女的地位仍比較低下。雖然早在1961年印度政府就頒佈了《禁止嫁妝法》,但嫁女送鉅額嫁妝依然普遍。實際上,嫁妝的多少不僅決定新娘在夫家的地位,甚至決定了她個人的生命安危。新娘因嫁妝不夠豐厚而遭夫家打罵的事可謂“見怪不怪”,嚴重的甚至會被活活燒死,男方則可另娶。印度教經典明文規定,女子結婚5年內若

不能生育

兒子,丈夫有權再娶一妻。所以,在印度只生女兒的妻子會受到怎樣的歧視,是可想而知的。第三,早婚早育嚴重,嬰兒死亡率高。印度人口基數大,育齡人口多,歷來“多產成習”,加之全國1/3人口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造成嬰兒死亡率偏高,因此人們認為只有多生,嬰兒成活率才高。另外,印度的早婚也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50%以上的姑娘不到18歲就成婚,結果形成一個典型的過早、過頻、過多的生育模式;大約33%的已婚婦

女生育

間隔不到2年,這也是嬰兒死亡率高的一個原因。第四,

避孕措施

不力,計劃生育工具供不應求也是造

成人口

增長的部分原因。現在,印度1.68億對夫妻中只有44%採取了有效的

避孕措施

。印度大約74%的農村人口由於交通和通訊不便,而得不到

生育保

健和基本保健設施的幫助。失控的人口猶如一匹奔跑的野馬,極大地衝擊著印度經濟的發展。第五,文盲比重大,教育普及不夠。儘管印度為使國民受教育作了許多努力,如目前已有

高等院校

6 000多所,但是印度54%的人口沒有文化。沒能提供充足的受教育機會,破壞了旨在使人口增長放慢速度的努力。使女性受教育是降低人口出生率的關鍵。印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經為世界的文明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今天的印度卻不得不承受著人口過快增長帶來的巨大壓力,給本國和整個世界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由於人口過快增長,帶來了嚴重的社會、經濟、環境問題。印度面積僅297萬平方千米,佔全球的2.4%,這與龐大的人口數形成鮮明的反差,人多地少,人均佔有資源量少,造成了經濟發展緩慢,人口失業率高,成為世界上不很發達的國家之一。同時龐大的人口群體,耗費了大量的自然資源,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也成為世界不穩定的根源之一。因此,印度全國人口政策——2000年報告指出,控制人口是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加強社會更公正分配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的確,印度控制人口增長刻不容緩,其成敗與否,不僅關係到印度,而且關係到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Dontignoreme22745

首先,印度不是不控制人口,而是控制不住人口。我們都知道,我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國。由於我國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印度的人口增長率已經超過了我國。但是,印度比我國實行計劃生育還早,但是卻幾乎無法實行下去。其中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兩方面:1、人的觀念。2、國家制度。

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家,印度教的信仰多子多福。印度的種姓制度文化依然若隱若現,人們普遍不接受實行計劃生育,包括推行計劃生育的官方人員都認為如此,那麼在執行上就大大折扣了。

印度的領土面積雖然沒有中國大,但是印度的耕地面積卻大於中國。印度處於熱帶地區,糧食一年可以三熟,雖然印度缺乏工業基礎,但是廣大的耕地面積依然可以養活13.5億人口。我們知道食物鏈的能量轉化,大概是25%的效率,比如一隻羊吃100斤糧食,才能長25斤肉。印度教主張吃素,比如《摔跤吧,爸爸》裡面,阿米爾汗的老婆就反對他給女兒吃雞肉,這在極大的程度上,提高了糧食利用率。

國家制度,印度是用的英國留下來的所謂的民族制度。印度的國家制度是邦聯制,地方邦政府擁有極大的自治權利。此外,印度是通過選舉制度選舉領導,國會按照人口比例安排眾議員;那麼久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為了獲得選票,地方邦領導不會去推廣計劃生育政策——從而導致自己失去選民的選票。第二,囚徒困境,自己的邦人口下降了,如果其他的邦沒有人口下降,那麼在國會里的眾議員就會減少,對自己不利;所以對印度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是抵制的

印度的精英們並不是都是傻子,他們有 很多還是清醒的。要計劃生育,首先是扭轉人們的觀念,既然推行不了。印度就出現了大量的肥皂劇、神電影,比我們的抗日神劇還雷人。這些肥皂劇比計劃生育還有效。

印度的本土宗教也在大力推行印度教,排斥佛教,因為印度教種姓制度,最高種姓和最低種姓之間不可能通婚。低種姓沒有任何機會進入高種姓。最高種姓的是神職人員,最低種姓的相當於奴隸。奴隸當然越多越好,印度教溼婆神就主張的是多子多福。有低種姓的和高種姓的人相愛私奔,被抓回去後,會被家人用木棒打死,叫名譽謀殺,是不會被判刑的。

阿米爾汗也致力於女權運動,在《摔跤吧爸爸》裡面,小女孩的閨蜜14歲就結婚了,這在印度的民眾裡是普遍現象。女人在印度傳統文化裡,處於劣勢地位,不是像中國,對於女性有保護,例如七出七不出風俗。到現在,印度還有廣大的女性處於不被尊重的處境,只能生育孩子,守在家裡。\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f25cdd338009e80ab291889975295081\

嘟嘟讀讀

印度其實是世界上最早實行控制人口的國家,早在1952年就提出要節制生育。但由於沒有采取有效措施,人口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日漸增多。因為觀念問題,印度幾乎全民信教,國民崇拜生命,覺得生命是高貴的。為了鼓勵民眾進行控制人口,政府出臺了許多獎勵政策,比如獨生子女在職人員家庭可在住房上得到較好待遇,做絕育最多的村子可優先獲得飲水、灌溉和更多的福利保健,對“晚”生“稀”生的婦女給予現金獎勵,向做絕育的國民贈送自行車,為絕育的男子辦理持槍執照等。印度也制定了一些懲罰措施。然而多不具有強制性,所以很少起作用。

現在印度總人口數量13.26億。聯合國公佈數據,印度地區每年新增人口約3千萬人,如果印度一直按照這個人口增長趨勢發展,估計很快就會超過中國。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大陸總人口14.25億,年增800萬人左右。為什麼印度人口數量還是增長的這麼快?

印度女性地位是很低的,在印度農村,90%以上的人想要兒子而不是女兒,在印度城市,也有將近80%的人有這樣的“重男輕女”思想。印度人是這樣想的:生男孩子給家裡傳宗接代,生女孩子就是累贅,長大了還要給男方彩禮錢。所以由於“重男輕女”的觀念,很多印度家庭是一直生到有兒子為止。

印度是民主的聯邦制體:這就包括兩部分,1.是民主,印度民眾反對“節制生育”,不願意少生孩子。2.印度是聯邦體,印度有“節制生育”,在印度是各地政府也有自己的人口管理制度,很多時候“節制生育”實施就遇到很多問題。

印度民眾受教育程度低:

印度男性文盲佔比25%,女性文盲佔比42%。首先,家庭裡孩子太多,家庭經濟自然不會太好,在教育孩子方面不會支出太多,這就導致文化低的孩子偏多,文化低,對人口控制的瞭解和認識不足,從而延續“重男輕女”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