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究竟该怎样深度工作?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深度工作,是信息碎片时代的自控力、专注力、精力管理和时间管理指南,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取得成就必备的核心技能。今天我们为大家分享的是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帮助你了解深度工作的意义,并在之后逐渐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究竟该怎样深度工作?

通过深度工作,实现精英级产出

一说到工作,会想到什么?你可能说是达成财务自主的主要手段、是实现自我价值或职位晋升的途径,这些都没错!但有一点值得深思:作为高管,你的工作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针对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做管理的朋友,他们几乎都说那两个字“忙、累”!每天脚不离地上传下达、分工布置,那大会小会监督调控,一天下来,高效不高效不好说,反正是没闲着,就是忙,精力不是被别人给支配了,就是被琐碎的事打断了,累心!最郁闷的,就是平时都没少付出,可赶上升职加薪了,反而没自己和团队啥事了!这阶段状态相信你也有过,有时候的确郁闷啊!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究竟该怎样深度工作?

忙碌不代表高效、更不代表高价值产出,就是因为没有更好的方法去凸显自身存在的价值, 只能用忙碌体现了,这是典型的“以忙为能”,最很危险的工作状态!长此以往,你,包括你的团队,根本没法有效保证属于自己的高价值产出!那后果就一种:没价值就没工作,无论职位高低,一切都清零!就这么简单的逻辑。

你像一些企业的高端人才、空降兵乃至于一个项目团队,为何一夜就被扫地出门或连锅端了?不是项目不行,而是个人或者团队价值没有得到有效释放和体现!忙碌代表生产能力的说法已经过时,相信你听过也对下属说过类似的话 “我不想听你加班到了几点、忙死还是累死,我只想知道你完成的怎么样了?你忙了半天产出的价值在哪呢!”

针对这个尴尬的工作现状,我今天就推荐你读一本叫做《深度工作》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叫卡尔·纽波特。他通过一种叫做“深度工作”的方法,不仅实现了自己升职的目标,还创办了在美国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而这本《深度工作》恰恰就是他深度思考和实践产出的高价值成果!

书中有价值的点你要琢磨透了,就会打破以往管理过程中 “以忙为能”的魔咒,减少你精力占用的同时,确保高价值的产出,进一步实现你个人或者团队的不可替代性!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究竟该怎样深度工作?

我把书中的价值点总结归纳了一下,给你分享三个非常有价值的方面:

(一) 有关精英级产出的根源你要看透

(二) 通过深度工作方法实现你的精英级产出

(三) 规避管理过程中对深度工作的误解

价值点(一):咱就先从这精英级产出的根源来说

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叫“精英级产出”,不难理解,咱经常说职场精英啊,之所以能称为精英,就是因为自身具备有别于他人的一些高素质,高技能,能产出高价值的结果被他人所认同,符合岗位和职务的价值需要,所以才会在某一阶段或者领域具备一定的不可替代性,这精英级产出说白了就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价值结果。特别是作为管理者,更是你所在公司的精英了,你做好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高价值的结果能得到上级和团队下属的认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过程增强不可替代性,在下一次晋升时有更多话语权!要是忙了半天,你说的人家比你考虑的还透彻,你做的别人早就做透了,你的独到价值就没有啥实质性的体现。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究竟该怎样深度工作?

特别是史无前例的科技发展和影响力为我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重组,很多岗位都被智能化的机器和工具所取代,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你像工业自动化焊接线上的机器人,食品生产线上的全自动无人干预的生产、罐装车间,你再也看不到原来那种一片工作人员低头劳作的景象了!偌大的厂房就一个技术人员巡检就够了!在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有三类人将获得特别的优势,不会被机器替代,也不会被职位所影响,还会变得更强

。你像除了刚才在说的那操控精密设备的高级技术工种人员,包括工程师,统计专家,像原来运用复杂算法,预测美国大选的希尔弗就属于此类;还有就是通过高效的远程协作,被人才市场全球共享的那些行业顶尖的人才、学者,其实现实当中那些超级明星,超级IP、意见领袖等,也都可以通过信息工具扩大影响力,消除工作的时空门槛;第三类就没脾气了,就是那些资本所有者了,他们就是那些可以投入新科技、促成重大重组的人。开句玩笑人家有钱,也能任性的起来,就像推特创始人杰克·多西,作为所有者,他的工作比较特殊通过高频处理管理事务就能产出高价值,咱估计无法短期内实现。我们大部分人只能努力成为前两者,无论是管理能力还是专业能力,都要不断地强化培养自身的特殊技能,并内化为自身工作、生活的核心。要学会利用智能机器和复杂的工具进行创造性工作,成为自己所在专业领域内的精英翘楚,只有这样,你才能实现自己的精英级产出,才会有不可替代性。

当然,要确保精英级产出就必须具有

两种核心能力:一种是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另一种就是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这两种核心能力恰恰还都依赖于你深度工作的能力!尤其是这第二种: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达到精英级产出的能力,对于一个高管和你的团队来说尤为重要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究竟该怎样深度工作?

排除其他因素咱不说,就说这关于手机,记得罗振宇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手机成为了人们的一个器官”!而且没手机工作都不在状态已经成了一些团队和成员的病态工作现象了。很多职场员工严重依赖手机,无论何时何地,手机要在可见范围内,工作八小时有差不多半天时间都在捯饬手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加重时间的碎片化,让每个人在多个影响因素中处理各项任务,这就会引发严重后果,也就是心智残疾!这不是耸人听闻,小题大做,而是数字时代人类行为的研究专家——斯坦福大学的通讯学博士克利福德·纳斯提出的研究结果,他认为在网上不断切换注意力会对大脑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一个进行多任务工作的人不能过滤掉无关的事务,他们无法维持一个关于工作的记忆。”思考频繁被打断,注意力受影响,大脑就会启用更多的与当前任务无关的区域去处理,这就是频繁的多任务切换导致的后果。再说了,长期的时间碎片化和注意力的分散,精神肯定没法高度集中,这也会直接降低你团队和个人的工作质量和速度!那深度工作肯定不可能,产出的结果别说精英级了,连保质保量都够呛!你要明白:对一个公司伤害最大的,其实不是那些无所事事的人
——他们很容易被辨认出来并被清除出去,而那些看上去终日忙碌,对公司却毫无贡献的人!决定工作价值的并非那些琐碎浮浅的表象,而在于真正的深度工作,它决定了你和团队成就的高度

对于深度工作(Deep Work)的定义: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能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相对的就是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正因为这种差异,那为了确保你和你的团队成员能跟得上工作价值产出的节奏,我们就要在日常所必须要做的浮浅工作基础上,刻意的去提升自己和团队成员在深度工作方面的能力,以便于高效的产出价值更高的结果!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究竟该怎样深度工作?

那怎么去合理安排时间才能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确保实现精英级结果的产出呢?那咱接下来就具体说说这深度工作的方法:

价值点(二):通过深度工作方法实现你的精英级产出

我们小时候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疯玩了一个暑假,刚刚开学时,总是很难静下心来上课。这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暑假的自由散漫时光,尽管理智上想要专注地学习,却时常会有将注意力转移到那些肤浅事物上的冲动。因此,需要用很大的意志力去克服这种冲动。然而,意志力是有限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就像肌肉会疲劳一般,导致我们最终败给自己的欲望。

如果把专注地学习看作是深度工作的一种,我们就很容易意识到,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要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4种深度工作模式,这4种模式对应不同性格的人以及不同的工作特点,你应该想想自己的实际情况,想想自己适合哪一种,然后选择并去实践。比如第一钟节奏模式。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究竟该怎样深度工作?

(1)节奏模式

适合深度工作的入门新手,就是让我们自己创造一种工作节奏,把深度工作整合到生活中,每天在固定时间里做同一件事,形成节奏。比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就是利用节奏模式来写作,他要求自己每天创作10页,每页写400字。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情,他都会雷打不动地把这4000字写完。

(2)双峰模式

适合普通上班族或有固定休息时间的人,就是要求我们将个人时间分为两块,其中一段时间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工作,其余时间完成浮浅工作。比如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教授亚当·格兰特用的就是这种工作模式,在受聘成为正教授前,他已经发表了60多篇文章,外加1本畅销书。他安排工作的时候,以年为单位,将教学工作集中到秋季学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并保证学生能够随时找到他。但是在春夏两季,他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工作,不接受任何打扰。

(3)禁欲模式

比较适合自律的自由职业者,就是要求我们与世隔绝的进行深度工作,切断一切与外界联系的媒介,将自己封闭在别人联系不到的地方。比如科幻作家斯蒂芬森就是这样工作的,他的作者网站上没有任何电子邮箱和邮寄地址,他用这种禁欲的方式来避免别人联络他,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到文学创作当中。

比较难的深度工作模式,是指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能立刻进入深度工作模式,苦心打磨产品。

这四种打开方式中,其实节奏模式相对来说适合我们绝大多职场人:即在每天的工作中,安排固定的深度工作时间,或者开辟专门的深度工作空间。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究竟该怎样深度工作?

举个例子:每天下午3~5点是我注意力最高的时段,在这2小时内,我不处理邮件、不打电话、不参加会议,专门用来处理优先度最高的艰难工作。如做调研、写稿、写策划等。这段时间只属于我,我不被任何人、信息所打扰。

那在节奏模式下,你除开可以设定一个固定的启动时间进入深度工作,你还可以用另一个技巧,那就是是采用“视觉辅助工具”。比如,你决定每天都要写作800字。那么,你完成后,就在日历上划一个大红的★,几天以后,这些★会连成一条链子,而你要做的,就是不要让这个链子断掉。这种“链条法”将一种简单的启发式调度(每天都要做这项工作)和一种提醒你做这项工作的简单方法(日历上的大红★)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

另外,这里“专门的深度工作空间”不仅仅指的是无人打扰的办公室、书房,还可以是固定的办公桌物品摆置方式。

对我这种依赖电脑工作的人来说,专门的深度工作空间还可以是:经过整理的、清空的电脑桌面和回收站。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究竟该怎样深度工作?

选择了自己适合的深度工作模式后,就要进行具体的实践。在实践中,有这么几个原则一定要坚持。

虽然我们已经选择了深度工作的模式,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进行深度工作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原本以为可以随心所欲地从分心状态切换到专注状态,实际上却做不到,因为深度工作所需的专注强度远远超出了大部分人的舒适区。我们可以从外部环境和内在驱动力两个方面进行调整,进而重新编排自己的大脑,使它可以从容地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

因为外部环境的调整好实现,所以这里我提供一些客观方法增强我们的内驱力。但不坚持,全白费。如果你听到了这里,就说明你是真的希望通过深度工作,提升工作和自身价值,而下面提到的原则也是决定你能否真的实现深度工作的关键,所以希望你也一定要坚持执行。

原则1:集中精力,关注点放在重要的事情。这个怎么去判断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大家作为管理者在现实工作中,肯定心里有数。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究竟该怎样深度工作?

任何事情都有重要性和紧急性两个维度,所以你可能面对事情大致分为四类:重要紧急的事情,比如救火;重要不紧急,比如项目规划;紧急不重要的事,就是琐事,比如日常的数据整理、例会、收发邮件等;那最后还就是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比如做白日梦。

对于我们今天想通过这本书达到的:实现精英级产出这个目的来说,作为高管,应该将事情的重要性放在首先要考虑的。那为什么不把紧急性放在首位呢?什么叫重要性?所谓重要的事情,就是有很大价值和影响的事情,就是能够带来“精英级产出”的事情。紧急的事情就一定重要吗?不。比如10分钟过后,就要开例会进行上周的工作总结。这个事情和3天后去和一个重要客户谈项目。但哪个紧急?肯定是前者嘛!哪个重要?很明显是后者嘛!

这个时候,给你一个选择,不开这次例会,3天后的项目一定能谈下来,你会不会答应?

所以对于紧急性而言,在一个事情重要的前提下,紧急性就是另一层的重要性。何况,重要且紧急的事和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你肯定先去做第一个,紧急性是能直接影响生理感受的,你本能地会先去关注。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作为管理者,要实现精英级的产出,就要时刻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放在心里。

将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也就是琐事布置给下属去做,这类事情在本书中,作者也给它下了一个定义,叫做“浮浅工作”,这是和深度工作相对的。指的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即使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也能开展。这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这个容易复制指的是,大多数人能在很快时间内学习并做到。

那这是第一个原则,关注那些重要的事情。

原则2:衡量自己的成功程度,抓住关键的指标(如深度工作的时间、可被统计的工作成果等)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究竟该怎样深度工作?

确定了要做的重要的事情之后,你需要衡量自己的成功程度。在此作者在书中引入了两个指标:滞后性指标和引领性指标。

在解释这两个指标前,我想带着大家回顾一下中学时期的美好岁月。中学时期,尤其高中,学习最重要这是毫无疑问的。一个学期刚开学,你想把自己的学习成绩再往上提高。为了衡量自己的努力的成果并激励自己,所以你将期末考试分的数作为衡量指标。这个很合理,但这个太远了。什么意思呢?你为了这个分数所做出的的努力都是在这个期末考考试分数这个指标确定之前,这也就意味着这个指标没法实时衡量你的努力并激励你。你要将自己的学习时间以及刷题数量作为衡量自己努力学习程度的指标,因为这些都是实时反馈的。

在这里,期末考试成绩,就是滞后性指标;学习时间和刷题数量就是引领性指标。

滞后性指标用于描述你最终尝试改善的方面。比如,假设你管理的是一个面包连锁品牌,你的目标是提升门店的客户满意度,那么相应的滞后性指标就是客户满意度分数。滞后性指标的问题在于它们出现的太晚,来不及改变你的行为:“当你拿到滞后性指标的时候,致力于实现这些指标的表现都已经成为过去。”

引领性指标则“衡量了实现滞后性指标的新行为”。为你提高门店的客户满意度,你需要设置指标。接受免费试吃样品的客户数量就是一个不错的引领性指标。这个数字可以通过分发更多的免费试吃样品而直接增加。随着这个数字的增加,你的滞后性指标最终也很能得到提升。换言之,引领性指标引导你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内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上,并会对你的长期目标带来积极影响。

对于专注深度工作的你而言,确定相应的引领性指标非常容易:专注于极度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状态时间。以作者的个人经验为例,作者在书中说,他之前经常关注于滞后性指标,比如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然而这些指标对他的日常行为缺乏影响,因为我不知道短期内做什么可以立刻对长期指标产生即时的可观改变。当他关注深度工作的时间之后,这些指标就与自己的日常工作产生了关联。多一个小时的深度工作时间立刻就能显示在我的计分板上。

原则3:跟踪进度:设置一个记分板,在明显位置,记录自己的深度工作时间。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究竟该怎样深度工作?

原则4:定时回顾、总结关于深度工作。

说到这,我们知道了开启深度工作模式的方式方法,但针对我们大多人的日常工作节奏,有几个容易被误解的观点有必要做一些强调。

价值点(三)规避管理过程中对深度工作的误解

误解1:要深度工作,就只能放弃社交媒体?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究竟该怎样深度工作?

如果能够远离社交媒体,那么深度工作的一大障碍就被扫清了。就像荣格、比尔•盖茨等名人,在进行深度思考、创造前,都会选择性离开日常事务和人际关系一段时间,远离社交媒体纷扰。

然而我们多数人不是比尔•盖茨,生活模式也难以允许我们自由地选择时间。

尤其对于在营销、品牌等岗位的人来说,他们的本职工作就是围绕着社交媒体展开,消遣或工作的时间界限就更难划分清楚了。

这个困境该如何解决?对于这些从事网络工作的人,深度工作还适用吗?

这就需要对社交媒体的认知进行重新梳理,找到适合自己的做法。

假如你需要集中精力去写一个方案,写一篇文稿或者写一本书,那么此时远离社交媒体,控制住自己漫无目的去朋友圈、微博、脸书闲逛的欲望是非常必要的。

假如你是做网络营销的,那上社交媒体之前要想清楚,你是要去获取消息、了解行业和竞争对手动态的,不妨列出一个大致的浏览计划,严格执行,到终点即关闭。

误解2:深度工作意味着摒弃浮浅工作?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究竟该怎样深度工作?

刚才我们也已经介绍了浮浅工作是什么,它就是那些琐碎的事情。作为管理者,你需要实现精英级产出,你需要深度工作,但这是不是意味着你必须将浮浅工作完全剔除掉?不可能。

实际上,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彻底摒弃浮浅工作。我们处在一个强联系的现代工作环境中,团队合作仍是主流,这也就意味着你不可能真正独立完成一项工作。

即便你需要独立完成手头的工作或项目,你也要向其他人做briefing、presentation,需要不断地邮件、口头沟通等等。因此,如何规划好浮浅工作的时间段和方式,尽可能缩减被打扰、时间破碎化,这才是站在个人时间规划角度所能做到的。

误解3: 深度工作就只能是独自工作吗?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究竟该怎样深度工作?

并不。深度工作并不等于独自工作,工作者需要一定程度的协作。

当你有了自己的深度想法/创意,与别人进行连接和协作,会得到更多有价值的想法/创意;而如果你没有想法/创意,和别人进行连接,只会听到很多不同的想法,犹豫不决、一团乱麻。

误解4:拒绝无聊?

不,你要做的是拥抱无聊。

如果你休息的时候,习惯于抱着手机打发时间,那就需要注意了,在排队、等待这些无聊时刻,不要用手机打发时间。碎片的时间你可以用来休息、观察、或者冥想。

你需要有意识地主动使用自己的注意力,不要让你的注意力被漫天的信息夺走了。如何锻炼自己有意识使用注意力的能力呢?你可以试试记录每天的时间都用于何处,哪些时间被用于深度工作,哪些被不知不觉浪费掉了。

我自己的统计结果表明,我每天大约只能有1~2小时左右的时间用于深度工作,2~4小时时间用于处理事务性工作,还有大约6~8小时时间被浪费掉。

说到这,我相信如何实践这深度工作你肯定有了自己的思路框架!咱咱简要回顾一下,作为管理者,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团队,在职场必须有不可替代性才能实现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这不可替代性达成需要你有精英级产出能力!而这精英级的产出需要你的深度工作来实现,那你首先要选择一个打开深度工作的正确方式,深度工作的4个模式中比较适合我们现实情况的是节奏模式,也就是在每天的工作中,安排固定的深度工作时间,或者开辟专门的深度工作空间,从中你要记住一个小技巧,就是采用“视觉辅助工具”,运用工作日志和计划推进表来督促自己每天都要坚持的任务,做好标记,类似于每日完成打卡。注意连续性,不遗漏,不要产生断点。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究竟该怎样深度工作?

选择了比较适合自己的模式后,那就是去进行具体的实践,四个原则,一定要坚持。集中精力,关注点放在重要的事情,这是最应该记住的。工作中的事情可以通过重要性和紧急性这两个维度进行分类,作为管理者,你要把那些重要且紧急以及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放在自己的计划里,那些对于你而言不重要的事情就尽量分配下去。所谓重要的事情,就是有价值有影响的事情,这个你自己肯定有所判断。在这里,我想给作为管理者的你提个醒,既然你要更多的关注重要的事情,所以在将那些你认为不重要的事情分配下去的时候,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指导和信任,这样就能避免下属的不断请求指示,这样就还是不能达到你想要的关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的目的了。至于其他的原则,就是抓住关键的指标跟踪进度,定时回顾、总结关于深度工作的达成效果和不足。

正如本书文章结语引用的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的一句话所说:“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希望作为管理者的你也能做到。毕竟你工作的状态,决定了你的未来,这深度工作能让你的时间和精力变的充实高效!也是催生你和团队产出精英级结果的有效途径!毕竟整体产出结果的价值高低,是衡量你作为高管到底能否管得住,理的顺团队的重要衡量标志!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究竟该怎样深度工作?

说个题外话,知道不如做到,要做不如现在就去做!有两个你立刻就可以去尝试的深度工作方法,建议你或者你的团队成员去试试,希望能找到深度工作的感觉:

Try 1:试试高强度工作:用少于预估时间,做一件高优先度的工作。比如说:难度系数较高的工作任务布置,平时耗时3小时,这次布置尝试用1.5小时完成。这种情况下,员工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暂且不去关注过程细节完美与否,而在于结果的速度和整体质量。

Try 2:有成果的冥思:在闲暇时光,空闲的时候别去忙着看手机,尝试有限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专业问题思考上,看看会有什么收获?

深度工作,从读完这篇文章开始,试着摒弃那些琐碎无意义的事情,让自己集中注意力深入工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