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劇痛”轉入“無痛”?當我們談“去槓桿”時,到底在談什麼?

自2018年初,幾乎每個月都有2只以上的債券出現違約,目前已有20只債券發生了違約,暴雷數量超過2017年的50%。6-9月還有大量債券面臨到期,其中,6月是一年內償債高峰,2673只債券產品的融資主體即將還款。在去槓桿的大環境下,企業很難“借新還舊”,導致違約事件層出不窮,那麼去槓桿還要持續多久呢?

從“劇痛”轉入“無痛”?當我們談“去槓桿”時,到底在談什麼?

熱門金融行業的現狀

2017年,整個金融科技中最如日中天的是兩個領域:現金貸和汽車金融。

2017年12月,《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下稱《通知》)出臺,其中規定,各地不得進一步放寬或變相放寬小額貸款公司融入資金的比例。 《通知》出臺以來,“去槓桿”成為趨勢,一向以高槓杆率著稱的消費金融首當其衝。消費金融公司,已從當初的賺錢神器走下神壇。

現金貸收緊後,大量的資金被擠了出來,無處可去,而車貸就成了一個好的載體。在銀行眼中,車貸是絕對的好資產。反正有車作抵押,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大不了把車拍賣了。

然而好景不長,2018年初,大量的汽車金融平臺開始倒閉。據統計,截至2018年4月,涉及車貸業務的P2P平臺,在運營的只剩859家,51%的P2P車貸平臺倒閉了。

2018年4月,為了規範互聯網金融逾期債務催收行為,保護各方合法權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下發《互聯網金融逾期債務催收自律公約(試行)》。這意味著暴力催收或者催收不當被界定為違法。而在車貸行業,催收就是行業“毒瘤”。很多用戶將車抵押之後,會再次將車抵押給其他的公司,去換取貸款,“二抵”、“三抵”成了行業常態,於是催收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從“劇痛”轉入“無痛”?當我們談“去槓桿”時,到底在談什麼?

中國的加槓桿之路

事實上,從2008年開始,中國經濟經歷了三次明顯的“加槓桿”。

第一次:2008-2010年,主力是製造業、房地產和地方政府,出發點是用加槓桿來對沖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在大規模信貸的刺激之下,經濟在2009-2010年短期回升,但2011年之後,便陷入嚴重的產能過剩,並導致經濟再次下滑。

第二次:2012-2013年,主力是地方政府,工具是被放出潘多拉魔盒的非標融資,方式是銀行通過表外理財,給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加槓桿,此舉導致信託貸款增速從2012年初的18%飆漲到2013年中期的100%+。2013年下半年中央開始清理非標,2014年後經濟重新下滑。

第三次:2015-2016年,主力是居民部門和房地產公司,方式是“漲價去庫存”和“舉債賭國運”。一個明顯的結果是:2015 年居民部門年度新增負債4.6 萬億,到2016 年上升到7.1 萬億,2017 年又上升到8萬億,明顯已經剎不住車。與此同時,許家印、孫宏斌們卻在胡潤百富榜上排名躥升。

這三次加槓桿,第一次推高了企業債務,第二次推高了政府債務,第三次推高了居民債務,三次加槓桿完成後,中國經濟各部門已經沒有負債窪地。

國外去槓桿的經驗

對於去槓桿,橋水基金早在90年代就開始了系統性的研究,他們一共蒐集了過去150年裡的46個去槓桿案例,用獨有的分析框架來處理不同時代的數據,找出共性,揭示本質,得出結論。應該說,全球沒有任何一家金融機構,在研究去槓桿問題的深度上匹敵橋水基金,包括各國央行。

去槓桿一般有四項措施可以做:1. 債務減記 2. 緊縮政策 3. 財富轉移 4. 債務貨幣化。

一場典型的去槓桿,就是拿這四項措施來混合實施,像和麵一樣,控制好比例,你就能做出一鍋香噴噴的“饅頭”(好的去槓桿),沒控制好比例,你只能得到一攤“麵糊”(糟糕的通脹/通縮去槓桿)。

從“劇痛”轉入“無痛”?當我們談“去槓桿”時,到底在談什麼?

中國去槓桿的方法

很顯然在財政系統的工具箱之中,目前拿出來使用的,只有第一項:債務減記。

何謂“債務減記”,簡單說就是償債、違約、重組等一切能夠將賬面債務降低的方式。為了做到“減記”債務,通過越來越嚴格的金融監管,來堵住金融行業向實體和居民提供"子彈"的通道,無論是清理非標,還是買房限購,目的都是一樣。

中國的去槓桿之路

中國去槓桿實際上經歷了三部曲:穩槓桿、移槓桿、去槓桿。穩槓桿的方式是“堵”,移槓桿的方式是“疏”,去槓桿的方式是“破”。

1.2016年10月,全國各地出臺的房地產限購、限貸等政策,意在“堵”槓桿資金的去向,防止房地產泡沫愈演愈烈;

2.2017年1月,央行開始利用結構性工具引導金融市場利率上行、降低調節頻率,意在提高期限錯配成本,降低風險偏好,也是一種“堵”;

3.金融監管層層加碼。設立金穩委,作為金融監管的協調機構,搭建統一監管框架,排除監管盲區,防止政策不對稱導致的監管套利。在完善監管的基礎上,監管層發佈“資管新規”,直指大資管行業“百萬億”資金,強力破剛兌、去嵌套,這是在“疏”。

從“劇痛”轉入“無痛”?當我們談“去槓桿”時,到底在談什麼?

通過主動的債務減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國整體債務的結構,但對槓桿率的下降,作用並不明顯,去槓桿之路依然還很漫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