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鄉村教育基層行動

重慶是座“山城”,在高山田地之中,有一群等待著、盼望著、苛求著通過知識與勤奮走出大山、改變命運的孩子們。

近年來,一系列教育扶貧政策落地實施,重慶不斷積極探索,為均衡教育水平,關愛留守兒童,推動教育扶貧,發展鄉村教育開展一系列基層行動,幫助貧困地區學子開啟希望之門。

重慶:鄉村教育基層行動

★建檔把關 精準施策

綦江:精準實施教育扶貧為留守兒童撐起“保護傘”

鎖定貧困地區,聚焦薄弱學校。著力推動區域內貧困鄉鎮、薄弱學校的硬件打造和教育資源的優化。2014年以來,先後投入1.35億元新、改、擴建農村學校,新建教學輔助用房、硬化運動場面積5.53萬平方米,投入6785.4萬元為農村學校配備教學實驗室145間,購置多媒體教學設備588套、計算機1700餘臺、圖書35萬冊。全區102所公辦學校實現六大功能室全覆蓋。

探索“以強帶弱”,優化教育資源。實行“城區名校+農村學校”捆綁式發展,結成示範項目學校18對,城鄉學校共同教研、教改,教師互派交流,讓農村薄弱學校藉助城區名校的管理優勢和師資優勢,快速健康發展。成立“初中面向未來學校聯盟”“小學行動教育學校聯盟”“強校弱校領雁工程聯盟”“跨區域聯盟”等各類辦學聯盟20餘個,使各類學校根據自身特點,進行資源優勢互補。

強化城鄉交流,促進共同發展。廣泛開展“名師鄉下行”活動,全區7000餘名城鄉在編教師互相結為幫扶對子,共同學習提高,讓城市優秀教師沉下去,農村薄弱學校教師走上來,大幅提升農村教師業務能力。每年組織50餘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孩子到城區學校遊學,讓農村孩子感受城市全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開闊視野、提高成績。

重慶:鄉村教育基層行動

潼南:“四個精準”提升農村學校辦學水平

精準調配師資,新招聘學歷教師90%以上安排到農村學校,支教、交流、調動優先向農村學校傾斜,著力解決農村教師年齡結構老化、學科結構尤其是特色學科教師結構不合理問題。

精準劃撥教育經費,“全面改薄”資金優先用於農村學校,整改安全隱患68處,建設校舍1.6萬平方米,改造運動場地12.6萬平方米,廁所旱改水84所。為少於300人的農村學校每年兜底30萬元公用經費,保證學校高效運轉。

精準提升信息化水平,為全區所有農村中學和中心小學配備“三通兩平臺”接入“恆謙資源”“優課”“數字圖書館”“樂教樂學”等資源平臺,所有村小學實現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通過衛星和互聯網接收數字教育資源。

精準定位辦學特色,結合學校傳統和地域文化,推動農村學校特色化發展,2所學校被命名為全國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1所學校被命名為全國示範校園氣象站,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研學旅行”試點學校等。

重慶:鄉村教育基層行動

★走訪幫扶 結對互助

永川:愛心活動情暖留守兒童

安全教育活動。永川區各校發放《冬季安全知識讀本》2萬餘冊,通過發送手機短信、黑板報、手抄報、宣傳欄、組織班團隊活動等形式,向廣大家長、學生宣傳冬季防寒取暖安全知識,教他們如何防範煤氣、二氧化碳中毒和安全用火知識,嚴防安全事故發生,確保留守兒童安全過冬。

隱患排查活動。永川區各校認真開展冬季安全隱患大排查,共查出安全隱患18處,已整改完成15處,另有3外正在積極整改之中。投入1200餘萬元,改建各校學生宿舍,大力推進寄宿制學校建設,滿足留守兒童寄宿生活需求。

愛心捐贈活動。組織區內職教院校團員青年,聯繫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為貧困留守兒童捐贈價值50餘萬餘元的冬衣、棉被等物資;聯繫區民政局、區婦聯等部門開展“愛心媽媽獻愛心”活動,1000餘名“愛心媽媽”直接參與毛衣編織和愛心捐助,讓623名留守兒童穿上了嶄新的毛衣。

走訪互動活動。永川區開展“千名教師訪萬家”活動,全區中小學教師教師開展家訪活動10萬餘次,重點抽訪了300餘個貧困留守兒童家庭,積極為其排憂解難。開展多層次互動活動,各校開通“親情電話”,加強留守兒童與家長的聯繫;設置“心語小屋”,加強留守兒童與老師的溝通;通過“城鄉結隊”“小組互助”等形式,加強留守兒童之間的交流,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社區實踐活動。永川區組織230餘名留守兒童到社區和鄉村學校少年宮參與以音樂、體育、美術教育為主的社會實踐活動,確保留守兒童在生活上得到關心、學習上得到幫助、習慣上得到培養、能力上得到訓練。

重慶:鄉村教育基層行動

★人才培育 託舉希望

黔江:四項機制讓鄉村教師“留得住”

建立生活關愛機制,讓教師“安心”。創新實施農村教師崗位生活補助遞增機制,2017年兌現崗位生活補助845.25萬元。建成教師週轉房479套,把公租房優先調配給農村學校作教師臨時過渡住房。統籌安排資金近100萬元,救助和慰問農村學校困難教職工。

建立評職優先機制,讓教師“放心”。增加農村學校高、中級職稱教師佔比,對長期堅守農村學校的教師予以傾斜,降低評職學歷門檻。對在村校、教學點任教的教師評選中級職稱,不受學校指標限制。

建立培訓提升機制,讓教師“稱心”。實施5類“國培”項目和市、區級培訓,開展“名師跨校帶徒”,送教下鄉,加大名師培養力度。近3年,組織開展培訓近1萬人次。同時,實施農村教師學歷提高支持計劃,對通過進修提高學歷的農村教師給予學費補助。

建立表彰激勵機制,讓教師“舒心”。建立“最美鄉村教師”評選機制,組織開展“百姓身邊的好老師”評選活動,建立農村教師榮譽制度,開展農村從教30年、20年的教師榮譽稱號授予工作,激發工作熱情。近年來,鄉村教師中湧現“重慶好人”1人、提名“感動重慶十大人物”1人、市級德育先進個人2人 。

(中國城鄉統籌發展網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