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為何有那麼多華人?

參商184005994

馬來西亞華人有600多萬,是僅次於馬來人的第二大族群。主要分部于吉隆坡、檳城、新山等地。這些華人的先祖大多來自兩廣、福建、海南。由於華人勤勞聰明,所以馬來西亞的經濟大部分都是由他們支撐起來的。那麼,馬來西亞為何會有這麼多華人呢?



這些華人最早的祖先來自明朝的鄭和下西洋,至今,在馬來西亞還有許多鄭和下西洋的遺址。到了清朝晚期,因為國力衰微,許多人為了生計,不得不遠渡重洋,到馬來西亞謀生,這種大規模的移民一直持續到民國,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移民的步伐才嘎然而止。


馬來華人很少同外族通婚,尤其是和馬來人。這倒不是種族歧視的心理在作祟,是因為一旦他們和外族通婚,按照馬來西亞法律規定,他們必須改信伊斯蘭教,這難免影響該人的生活圈,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子孫後代都得信奉伊斯蘭教,不得退出,所以許多華人都不贊成孩子和穆斯林通婚。

馬來華人多信奉佛教與道教,還有媽祖。生活習慣與兩廣福建相似,在家以中餐為主。沒有冷熱菜之分,都是熱菜。因為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國家,華人飲食受各族影響,沒有中國人那樣講究。

在馬來西亞,有個很奇怪的現象,華人無論大小都會說漢語,這在其他國家華人中是極為罕見的。用馬來華人自己的話說就是:其他國家的華人一旦在那個國家落戶,就沒再回來的打算,因此,他們壓根就放棄了對孩子的中文教育。而馬來華人則與他們相反,他們始終認為自己的根在中國,早晚有回到故土的那一天。儘管馬來官辦學校,沒有設立中文課程。但當地華人依靠自己力量創辦華語學校,讓孩子們從小接受漢語教育。聽聽梁靜茹、巫啟賢、光良這些人那一口流利中國話,就會明白馬來華語學校的教育是多麼深入人心。

馬來華人心中有很深的中國情節,在辛亥革命與抗日戰爭中,馬來華人回國參戰,許多人因此獻出寶貴的生命。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如今,有幾位馬來西亞籍的歌手、演員在大陸非常活躍,然而,因為他們的語言、長相、氣質都跟中國人太過相似,以至於很多中國粉絲都誤以為他們也是中國人,比如梁靜茹。

其實,他們雖然不是中國人,但是祖上卻都是來自中國的。在馬來西亞,中國人的後裔遍大街都是。因為有著血統、相貌、習俗、品位的傳承,這些人幾乎與中國的南方人沒有什麼區別。

那麼,馬來西亞為何有那麼多的華人?

當然是因為移民啦。馬來西亞從來都沒有被納入過中國的領土,所以,那裡華人的祖先肯定是通過移民過去的。那麼,以前的中國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往馬來西亞跑?

首先,馬來群島離中國不算太遠,在航海技術不發達的古代,這個地方對中國人來說算是比較容易到達的。而且,其地理位置比較重要,中國古代遠洋經商的船隊或者探險隊大都會經過這個地方。比如在唐、宋的時候,中國就有商人頻繁地往來於中國大陸和馬來之間。不過,那個時候的商人大都來去匆忙,不在馬來定居。直到明朝時,鄭和將馬六甲作為七下西洋的重要中轉基地,派水手留守以接應明朝的船隻。久而久之,有些中國人與當地居民通婚,也就定居於此,不再返回大陸。

當然,大量中國人移居馬來還是近代以後的事情。那時候,馬來西亞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來開發馬來西亞。瞅來瞅去,英國人發現還是旁邊的清朝人口最眾多,比較適合輸出勞工。當時的清政府已經十分弱勢,只能允許英國人在華招募勞工。就這樣,大量的華工從中國來到馬來西亞,在這裡開礦、種地,成了英國人的苦力。與明朝的水手們一樣,這些華工娶了馬來的女人,定居於此,然後開枝散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族群。

時至今日,馬來西亞的華人早就不是第一代了,但是,他們仍然保留著從中國帶去的傳統,在中國之外的地方延續著中華文化。

吳華:《瓊州人移民馬來西亞的歷史與社會活動》,《新東方》,1995年第4期。

王子昌:《華人移民與馬來西亞的政治發展》,《世界民族》,2001年第1期。


歷史研習社

不但是馬來西亞,就是東南亞一帶,至少在清末民初以前,華人都是主體民族,形成華人大量移民東南亞的原因無非有三,先說前兩個:1出海謀生、2逃跑。

一、中國的大航海時代開啟移民海外

自唐朝起,中國進入了自己的大航海時代,直到明末以前,中國人的造船技術與航海事業都處於世界民族之顛。技術上的實現,使中國人有了遠涉重洋移民海外的基礎。

唐宋時期,由於又沒有海禁,因此,東南沿海的華人開啟了移民海外的先聲:

“無可奈何炊甜粿,打起包裹過暹羅。”

這是一首來自潮汕地區的古老民謠,據《潮州志》考證,這句歌謠記述的是南宋末年潮州人移民泰國的一段歷史。

由此可見,“崖山之亡”是華人下南洋的重要誘因,此後的歷史印證了這一點。

二、逃跑——不服少數民族統治或躲避戰亂

崖山之戰後,陸秀夫雖負幼帝蹈海而亡,但其幼子陸自立卻得以逃脫,並且帶領部分南宋遺民乘番舶渡海外逃至今天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在島上沿海三百里的順塔地區建立順塔王國:


其中,陸自立被推舉為首領,並以圖復興宋國,順塔王國與地方諸番共處竟然達一百多年,並且成為了南洋的一時霸主,到明永樂年間,重新與母國取得聯繫,嚮明朝進貢。

自宋末起,東南亞先後出現6個海外殖民政權和2個以華人為統治階級的地方政權——《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梁啟超。

按時間順序,八大殖民政權如下:

1、前文之順塔國——南宋,立國者江蘇人

2、現代文萊國創始人——明初,立國者福建客家人黃森屏


元末明初中國大亂時,黃森屏率領數千同鄉避亂至今馬來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在那裡建立了屬於華人獨立統治的地方政權,後來演變成今天的文萊。

今天文萊王族有黃氏代基因,因有聯姻關係。

文萊人很敬重這位偉大的海外華人,文萊國旗上的其中一條斜槓,就是為了紀念黃森屏與他曾經創立的政權。

歷史上,黃森屏曾經率部與文萊土著的祖先國渤泥國抵抗過外來侵略者,可謂揚名異域、彪炳史冊。

3、飛龍國——明嘉靖,立國者潮州人

由明朝起義軍領袖張璉率領廣東與福建的起義軍餘部與部分海盜建立,佔有舊港、柔佛、馬六甲等地,他率部墾殖為漁,當地人稱番舶長,後來下落不明,史冊無載。

4、明末安波那島國,今印尼大納土納群島


明末潮汕人張傑緒糾合不服滿清統治的部分南明殘兵與部分鄉勇部族遠赴海外,建立的王國,是歷史上華人在南海到達並且駐足的最遠之地。

自那時候起,該島上就一直是海外華人聚居地,直到90年代島上99%的人還是華裔,80年代末曾經謀求獨立,但失敗,今天已經被印尼政府有意識的遷走了不少,剩下50%左右。

5、古暹羅王國(涵今泰國與柬埔寨部分地區)——清雍正年間

其國王為有潮汕人血統的泰國人鄭信,他的父親為廣東潮州澄海人鄭鏞。雍正年間,鄭鏞南渡暹羅謀生,後娶暹羅女為妻,生鄭信,後因鄭鏞早亡而被暹羅國大臣收為養子,接受泰國傳統教育,長成後從政,並且繼續養父之爵位,後暹羅被緬甸東籲王朝滅國,鄭信領導泰民抗緬,經過三年抗戰後期竟然神奇的成功復國。

至今,這位“鄭王”在泰國曆史上仍佔有重要地位,史稱“吞武裡大帝”,是公認的泰國曆史上的五大帝王之一。


6、宋卡王國,或稱馬來吳氏王國——清乾隆,立國者閩南人吳讓

吳讓是典型的東海沿海“下南洋”的人,他到馬來西亞謀生,因功被當地蕃王分封宋卡地區(三個洲),雖並未公開建國,但是確實是事實上的獨立政權,後來逐步將國土領域擴大到馬來半島的中部地區,稱雄達129年。

7&8、清乾隆蘭芳共和國與戴燕王國,客家人的王國

兩個王國同時期,地理位置也在一起——都在今印度尼西亞佔據稱加里曼丹島


所以,嚴格來說這兩個應該是同一個國家,戴燕王國實際上是蘭芳共和國的分支。

兩國的建國者都是廣東客家人,分別是羅芳伯與吳元盛,羅芳伯建立的蘭芳共和國是海外華人政權的最大傳奇,不僅是世界上最早的共和國之一,也是國體與制度、人口和文化最完善的國家,存在時間最長,影響力也最大。

9、新加坡——這個不用多說了,是唯一存留至今的以華人為統治者主體及主體國民的國家,雖然是黃皮白心,但的確是貨真價實的華夏後裔。

10、番外篇:更加遠的華人政權

從以上十大海外華人政權的建立過程中,不難發現,不滿少數民族統治與明清海禁政策是今天東南亞“華人滿為桓”的主要誘因,因為,這些政權的建立者無一不是東南沿海的居民,而且尤其是被迫害嚴重的閩、客、潮三大族群——眾所周知,滿清曾下令沿海居民內遷50裡,致使原本與閩南人、潮汕人雜處的客家人被趕入深山老林,如果不是玉米與紅薯的傳入,估計早被餓死絕種了。

那麼,說好的“無非有三”之第三個原因了?

三、被賣豬仔

這裡舉三個例子以證明:

1、蘇里南——國父是中國人的南美小國

1970年,荷屬圭亞那獲得完全獨立地位後,後改國名為蘇里南,潮汕籍客家人後裔鍾亞瑟被國會選舉為首任總統,任職長達10年時間



蘇里南國土面積16.3萬平方公里,人口54萬,其中華人約1/10,大多數是160年前被陸續移民和歐美殖民者販賣過來的惠陽籍客家人,客家話為該國官方法定語言,春節為法定假期。


2、毛里求斯——又一個客家人的海外樂園

被馬克吐溫譽為“天堂中的天堂”的小島國毛里求斯,人口130萬,其中華僑30000多人,以梅縣客家人為主,而且大多數是社會上流群體,中國春節在該國同樣成為了法定節日,毛里求斯幣的25盧比上為客家人朱梅麟,是毛里求斯的著名經濟家,他曾組於日本侵華期間試圖組建毛里求斯華人衛隊回國參與對日作戰(後改為大力捐款),是全球唯一肖像被印在他國貨幣上的華人。




毛里求斯的華人,據考證,大多數是清朝期間因不滿滿清殘酷壓迫政策而外逃的人,也有部分是被歐美帝國主義販賣過來的。


無風即風

馬來西亞的華人群體廣泛來自於移民。

但華人移民群體並不一定都來自於最廣為人知的“下南洋”。當然,“下南洋”到馬來西亞的確是最大的一段移民浪潮。但相比於此,華人移民曾更早的來到馬來西亞。在現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和檳城地區生活著這麼一群人,他們被稱為峇峇孃惹。一種說法稱他們是鄭和下西洋時留在當地的中國人與當地人通婚後的族裔,另一種說法是明朝的一位漢麗寶公主下嫁給馬六甲王朝的國王之後,漢麗寶公主的隨從們也由此與當地人通婚定居。準確來說,他們是華人和當地人的混血,並非純粹的華人後裔。但由於峇峇孃惹有著族群內部通婚的“潛規則”,他們保留了大量的華人傳統。那麼說回到大批華人移民到馬來西亞,這主要是因為19世紀初開始的“契約勞工”。當時歐洲殖民者來到馬來西亞內陸的諸土邦進行殖民統治。而這些地區盛產礦產林木資源,尤其是歐洲產業革命後非常急需的錫礦,歐洲殖民者以各種各樣的手段獲得了在馬來亞地區進行礦業開採的特許權,於是便希望利用華人勞工進行開發。當時國內局勢較為混亂,沿海地區的人民“應募”,大批量的漂洋過海到馬來亞地區“討生活”,以“契約勞工”的身份,主要作為礦工被販運到馬來半島,尤其是霹靂州地區。來到馬來半島的華人勞工開始到各個州輸出勞力換取生活所需,由於勤勞努力的個性,和漂流在外“抱團取暖”的互幫互助,華人群體很快成為當地經濟領域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下南洋的勞工取得了豐厚成果後衣錦還鄉,更激起了越來越多的家鄉人的移民願望。這導致了越來越多的我國沿海地區人民在當時移民到馬來西亞,組成了當今馬來西亞廣泛的華人群體。


三聯中讀

隨著美洲高產作物的傳入,清代的中國,在全國各地幾乎同時發生了瘋狂的人口爆發,這種變化最直接的結果是造成人與資源的矛盾激化,加上清末國力的衰弱與列強的豪奪,中國在四個方向同時掀起了規模宏大的人口大遷徙。

其中,發生於南方的“下南洋”是唯一的一個出國移民行動。

而馬來西亞華人中的大部分便來自這個時期,並以福建閩南、福州、興化,廣東潮汕、梅州、惠州、四邑,海南等地方為主,更以閩南人、客家人、潮汕人、海南人和福州人為主力軍。

當然,除了以上時期外,在西馬的馬六甲,還有一批更早期的華人,他們到來的時間可追溯至鄭和下西洋、明代滅亡以及清代中早期,因為來的早,很多人在當地娶妻生子,因此產生了極富南洋特色的“峇峇”和“娘惹”文化。

馬來西亞的華人數量並不是東南亞最多的,但其比例卻能排第二,僅次於新加坡,這與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傳統有關。

馬來西亞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西部馬來半島的馬來亞和東部加里曼丹島的沙撈越、沙巴,它們共同組成了南海的南海岸,是中國人南渡之後最容易到達的區域。

早期,因歐洲人強佔了南洋諸島,並優先開發西馬,即馬六甲海峽周邊的戰略要地,當時,南來的中國人不再僅限於馬六甲,先是前往檳榔嶼,後至新加坡。再之後,有了一定資源和認知的後來者,開始進入沙撈越和沙巴,當然主要的華人還是以西馬和沙撈越為主。

這正是基於地理優勢和積累的經驗,使得馬來西亞擁有眾多的中國人。大概也只有馬來西亞的華人,保留最完整的中國文化傳統,即使他們娶了當地的女子為妻,也不改華人的特點。

.........................................................

外記:

圭海君居住的地方,也是僑鄉,當地走出去的僑胞除了仰光外,主要分佈於馬來西亞的檳城和沙撈越的古晉,他們回國時都能熟練運用普通話和閩南語,也能講流利的英文和馬來文,其語言能力簡直是逆天。

而在解放前後回國定居的老一輩人,有許多娶了馬來人,我們稱之為番婆,甚至有的還帶了馬來人養子回來,待其老了,除了黑一些,也完全看不出馬來人的印跡。

但其子孫後代,在三代之內基本都保留有一些遺傳記好,特別是黑色的嘴唇,然而這些並不會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我們似乎習慣了。


圭海四記

在馬來西亞,有個專屬形容華人華僑的特定名詞: 峇峇孃惹。

峇峇孃惹一般指生於馬來西亞的土生華人,這些華人的祖先大部分都是是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馬六甲、滿者伯夷國(印度尼西亞)和室利佛逝國(新加坡)一帶的明朝人後裔,是古代中國移民和東南亞土著馬來人結婚後所生的後代,大部分的原籍是福建或廣東潮汕地區。



峇峇孃惹是babanyonya的音譯,男性稱為Baba “峇峇”,女性稱為Nyonya“娘惹”。鄭和下西洋時,曾在馬六甲一帶建立了倉庫和基地,還成立了大港宣慰司,後來一部分船員和明朝官兵就留在了當地。這些人定居後和當地的馬來族或其他民族的婦女通婚。馬來語中把聯姻生下的男性後代就稱為“峇峇”,女性後代則稱“娘惹”。


這些土生土長的馬來華人雖然遠離中國本土,但是骨子裡還是遵循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注重孝道、講究長幼有序,在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十分“中國化”。他們把馬來人的語言、服飾和飲食習慣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幾百年過去了,這些在當地出生的混血兒大部分已不會說漢語,他們講一種綜合中國福建方言與馬來語的混合式語言,稱為峇峇話。

此外,馬華是海外華人中,對中國向心力最強的一群華人。不僅因為馬來西亞較少對華人進行過種族清洗,也因為馬華一直堅持華文教育和文化傳承。誕生與馬來西亞的華陳禎祿曾聯合馬華各界,成立了馬來西亞華人公會 (政黨) 。



他這樣對馬來西亞的華人群體發表演講:“華人若不愛護華人的文化,英人不會承認他是英人,巫人也不會承認他是巫人(巫人指馬來人),結果,他將成為無祖籍的人,世界上只有豬牛雞鴨這些畜生禽獸是無所謂祖籍的,所以,華人不愛護華人文化,便是畜生禽獸。” “失掉自己文化薰陶的華人,絕對不會變得更文明。一個人的母語,就像一個人的影子,不能夠和他本身分離。”


陳禎祿逝世後,他的墓碑上刻著“民國四十九/庚子年十月二十五日仙逝”。當時距離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遷臺已經十年之久,而且加上馬來西亞已於1957年獨立,大多數馬來西亞華人採用公元紀年,陳氏家族採用民國紀年為正朔,也證實峇峇孃惹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具有中華意識。

馬來西亞馬六甲的三保山墓地佔地二十五公頃,有一萬兩千個墳墓,許多墓碑就是明、清、民國三代遺存的。其中一塊墓碑以明朝為正朔刻了“皇明顯考維弘黃公妣壽姐謝氏墓。壬戌年仲冬穀旦、孝男黃子、辰同立”。




此外,同其他國家的華人被融合不同,大馬華人始終堅持華文教育,矢志不渝傳承中華文化,而這一切國內都不知道而已。


馬來西亞華人始終堅持自己的母語教育是華人至今仍然能在馬來西亞保持種族獨立性的一個關鍵因素。 在印尼,由於當地華僑沒有組成統一的陣線,於是他們不能擁有中文名字、不能慶祝農曆新年。即使在我們普遍認為完好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在上臺之初就主動消滅了中文教育,關閉了新加坡唯一以中文為教學媒介的南洋大學,全體人民學習英文。

可是,唯一的例外就是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的華人從頭到尾就沒有以“經濟”作為考量,而是從堅決傳承民族文化出發。並且再此過程中,遇到了馬來西亞當地政府的堅決且強大的阻撓。



馬來西亞教育終極的目標是:以馬來語為唯一的教學媒介語,換言之,華語的中小學遲早都得消滅。上世紀60年代,馬來西亞政府規定:只有以馬來語為教學媒介語的學校才能獲得政府的津貼,於是許多中文中學紛紛改制,變為政府中學。


然而以林連玉先生為代表的馬來西亞華人,明確地提出:學習母語是每個民族的天賦人權,即使不要一分錢的津貼,我們也要辦華人的獨立中學! 於是,在馬來西亞華人的堅持下,馬華的華文教育開始獨立辦學,華小以及民辦的獨立中學、學院形成完整的中文教育的體系,甚至創立了“全馬來西亞獨立中學統一考試”,受全球各高校承認(除了馬來西亞的大學)。



在這個過程中,無數的馬來西亞華人拋頭顱、灑熱血,林連玉先生被褫奪公民權、大量知名華人被馬來西亞政府關押、無數的民眾以自己的血汗錢支持華人獨立中學。


但是這一切,在中國無人知曉。並且不止中國,全世界的人也都很少知道,在馬來西亞華人中,林連玉被稱為“族魂”,這是馬來西亞的華人用血、汗和淚水來爭取漢語教育的權利。

可是,中國人見到馬來西亞華人卻會問:“為什麼你們會說漢語?”。國內顯然不知道馬來西亞華人的苦楚。


抗戰時期,馬來西亞華人出錢出力,在艱難困苦中創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體系,有完整的“馬華文學”,可是這一切在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是得不到承認的。

反倒是曾經廢除過南大的新加坡,由於其更為強大的國勢,反而被認為是在海外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國家。 “尷尬”之處就在於此:努力地捍衛中華文化,不為馬來西亞政府承認,亦不為世人所知,裡外不是人。這就是馬來西亞華人第一種存在:尷尬的存在。


廣諫院

目前馬來西亞有3100多萬人口,馬來人是大多數,佔了68%,華人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族群,佔總人口的24%,大概有700來萬。

馬來西亞華人是世界上第二大海外華人群體,僅次於泰國華人。他們大多是19世紀早期到20世紀中葉的來自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移民的後代。

自馬來西亞脫離英國獨立以來,華人人口在其總人口中的比例一直在逐年下降,從1957年的38% 到如今已不足24%。

馬來西亞華人幾百年來,通過通婚與當地人充分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娘惹文化,同時也比較完整的保留了祖先的傳統與文化,所以有些在中國大陸現在比較少見的傳統文化儀式,在馬來西亞華人中卻依然能夠找到。


周悅芳華

我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留學時乘坐免費巴士去了快鐵站,準備回來時,上了一輛已下完客的免費巴士,司機對我喊:“go!go!go!......”我對他的這種態度不能接受,後來聲音越來越尖銳,我只好下車了。



杜俊鵬3

明清時期,東南沿海的華人就開始下南洋,因為福建、廣東丘陵多,平地少,農業用地少,養活不了那麼多人,所以貧苦的人們紛紛下南洋謀生。

當時的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印尼、柬埔寨都處於殖民統治時代,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去開發,但當地的土著都比較懶,華人就依靠勤奮在當地立了足,生活了下來。

現在我們能夠看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有大量華人,主要歸功於英國。英國雖然對殖民地剝削嚴重,對華人剝削嚴重,但足夠文明、足夠法治,對華人還算友好。但在菲律賓、印尼的華人,經常遭受西班牙、荷蘭殖民者的屠殺,所以人口要少的多。

英國也給馬來西亞帶去了法治和現代政治文明,這樣馬來西亞獨立後形成了民主政體,雖然歧視華人,但也沒有屠殺華人,沒有消滅華人文化。而印尼在獨立後對華人屠殺和對華人文化的消滅要嚴重的多。

而且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經濟比較發達,相比較法屬越南、荷屬印尼的經濟比較差,吸收的華人數量自然也比不上馬來西亞。

越南的華人,在二戰後還是由很多,到1951年,越南華人有150萬人,但現在越南只有80萬華人。越共上臺後,因為華人都比較有錢,都是資本家,所以都被抄家了,於是造成大規模的華人難民,中國接收了大部分這些華人難民,香港也接收了大量越南華人難民。


上丞工作室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6296430158784043037, "vid": "7c0bacaa9dcc4e4bbc5094e398c4c0e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