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我當“借幹”那幾年

「往事」我当“借干”那几年

「往事」我当“借干”那几年
「往事」我当“借干”那几年

文/劉建國

借幹,通俗理解就是借來當幹部的。這一現象是我國在六、七十年代為補充幹部隊伍不足而採取的一項特殊招干政策。借幹隊伍在四清、社教和農業學大寨中曾發揮了積極作用。

借幹人員,是從群眾中選拔出來的一批比較優秀人才,他們可稱得上是埋之土中的金子,藏之璞中的美玉。經過風雨人生的磨礪鍛鍊,許多人日後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乾得很出色,成為各條戰線上的優秀骨幹力量。

「往事」我当“借干”那几年

清水河縣曾有數次招幹歷史的記載。一九七二年是最後一次招幹,這年的九月原樺樹也公社大陽塔村的高中畢業回鄉青年李世明經過大隊、公社的推薦,組織部門的考核和培訓當了借幹。

李世明記得,這一年清水河共招過五批借幹,他是第四批,培訓結束後大部分人員分配去了各公社。

二0一八年四月,已退體的李世明就當年當借幹那段經歷接受了我的採訪。

「往事」我当“借干”那几年

一九七二年元月,我從縣一中畢業回村,便參加了農業社的勞動。春節一過村裡的男社員主要是掏圈累糞,我年輕便拉糞磨。開春以後是跟上牛犋扛糞笸籮抓糞,播種時幫樓,屁股後面還要拉砘軲轆。樺樹也新券公社窯洞又去背了幾個月的石頭。農活做到六月份,村裡傳言說縣上開始招借幹。對招借幹,其實村裡人都清楚,能出去當借乾的,不光是有文化,還要政治上可靠,歷史清白,最關鍵是大隊公社推薦與否。大陽塔村當時有三個回村的高中畢業生,基本符合招幹條件。這年八月我們村劉新元出去當了借幹,九月份我被推薦出去當了借幹,這一天是九月二十五號,這是我一生最難忘的日子。那個年代,從一個農民轉變了身份成為國家幹部,用村裡人的話說那是祖上有德墳頭冒煙的大吉事。

那年和我一批被招乾的有陳文亮、王增平、趙聯、孫世凱、郭瑞華等。縣委政治部組織組(即組織部)石旺厚組長對我們集體談話,每人寫了一篇文章,不久便按照分配到了各自的工作崗位。分配我去的工作單位是北堡人民公社。那時北堡還沒通班車,坐班車只能到膠泥岇下車再步行二十多里才能到北堡。我是第一次去北堡,下車後不認得路,正好同車下來一個人,一打問才知道他叫張計生,北堡村生產隊的會計。張計生很熱心地幫我背上了鋪蓋,那年我十九歲,二十里山路有個伴一路說笑挺激動。到了公社,見了書記趙三虎報了到。趙書記看過我的組織介紹信,就把我安排在公社行政秘書崗位上。剛當借幹我們是工人身份,生產隊記工分,每月有三十四補助。二年以後轉為國家幹部,工資三十七元。在未轉前的七三年春天,全縣在招待所培訓借幹,期間背後有種說法我們這批借幹要精簡,鬧的人心惶惶靜不下心學習,為此有幾個學員還去找過石旺厚問這件事的真偽。石旺厚說,簡與不簡你們要服從組織上的安排,不要輕信傳言。要安心學習,不要胡思亂想。聽了石組長的話,大夥的心才安定下來。那個時候社會風氣的確好,基本上沒有因個人問題或利益去走後門,找領導溜鬚拍馬,請客送禮那一套。

「往事」我当“借干”那几年

七四年春天,公社黨委安排我和公社革委會副主任劉三去陽井上大隊蹲點,劉三是大隊的包片領導。陽井上大隊有水草溝、山臺子、小莊窩、大莊窩、犁兒溝、饅頭山和陽井上七個生產小隊,大隊支書是路拴厚。我蹲點就在陽井上生產小隊,當年生產隊除了生產隊長外,還有一個政治隊長,牛世英是政治隊長,年齡略長我幾歲,生產隊長是路四老漢。這個村有三個老漢給我留下很深印象,一個是陸來拴,他是退伍軍人,在大隊部看電話。牛世英的父親牛富換是公社的離休幹部,再一個就是隊長路四。

駐隊的主要任務是圍繞公社的中心工作,一個是政治工作,那時講政治掛帥,政治統領一切,其次才是具體的生產任務。年初制定生產計劃,年終要搞評工、分配等等。對幹部實行"三同"政策,即與廣大社員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我們下鄉有明確的規定,縣幹部下鄉一年不少於一百天,公社幹部不少於二百天,所以是下鄉的幹部一年四季基本上都在村裡。與農民實行"三同"是密切聯繫群眾,改善幹群關係的好方法,也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對於這一點我是深有感觸的。當年我們在農村社隊,與農民兄弟吃一鍋飯,睡一鋪炕,流一身汗,對我日後的成長,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世界觀思想有很大影響,使我受益匪淺。

我在北堡公社工作生活了十八年,所屬生產隊全部跑遍了,有些村不止二三回。現在回想起來給我留下深刻記憶的便是在社員家中吃派飯。吃派飯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卻最能折射社會形勢的好壞。七十年代的農村和農民生活普遍落後與貧窮,但那時人們的精神面貌卻是積極向上,朝氣逢勃。瞭解農村,瞭解農民思想,瞭解農業生產情況,通過到家家戶戶吃飯是最好最直接的。陽井上大隊七個生產小隊每家每戶是什麼情況我都爛熟於心,大小人的名字我差不多都能記住叫上來。咱們這地方的農村人非常憨實厚道,家裡來了個稀罕鐵人,或者是縣、公社來家吃飯的幹部,吃飯時一般會把孩子打發到另一間屋子,男人在炕上陪客,女人在地下忙亂。我去社員家吃飯,時常會發現那些孩子眼晴眨都不眨盯著炕上的飯菜。每當這時我的內心非常不自然的難受。還有到一些成分不好的人家吃飯,大人小孩都表現種謙卑的神態。那個年代十分講究成分論,成分不好的或多或少有種受壓抑的變態心理。再一個就是到農民家吃飯千萬不能講究,有啥吃啥,這樣群眾才會把你當貼心人看。

「往事」我当“借干”那几年

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後,全縣掀起了學大寨高潮。縣、公社都成立了"農業學大寨"工作組。這年北堡公社成立了一支"農業學大寨專業隊",人員從各大隊抽調的是根正苗紅的青壯年勞動能手,派我任專業隊隊長,公社幹部李凡任專業隊支部書記。專業隊駐碓臼坪大隊,任務是挖渠和改河塾地。我們在碓臼坪大幹苦幹一年,平整土地一百多畝,修通了村前一條引水灌溉大渠。除了白天干,晚上經常還夜戰,還要開展政治學習,抽空組織文藝表演。專業隊三十多個年輕人,不管幹什麼總是一股子革命熱情,幹勁沖天真的是當年的真實寫照。那是被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群眾,人人身上都積聚著無窮的力量。

一九七六年我被調整去了口子上"農業學大寨"工作組,組長是劉旺,成員是郭玉蓮和我。公社包片領導是張裕副書記。口子上大隊支書是劉旺厚,副支書李世華,會計朱旺。我在口子上下鄉經歷了地震和毛主席去世兩件大事。去口子上時我二十三歲,白天勞動一天,晚上組織參加生產會議或者政治學習,常常忙到深夜才睡。地震發生的那天晚上我根本沒感覺到,早晨被人們吵醒才知道昨晚發生了地震,但是沒有人表現出恐慌。實際上是人們對於地震危害缺乏基本的瞭解,人死房塌沒發生在眼前,人們的思想普遍麻痺。震後第二天人們照常幹啥該幹啥,未對他們產生絲毫的影響。不久縣裡下拔的救災物資分發下來,有衣服,食品和木料。工作組和大隊研究了一個分配方案,基本上是按人按戶平均分配。令我感動的是鄉親們的秩序非常好,沒有發生一例貪佔便宜爭吵的事,更沒有黨員幹部荀私午蔽的事,放在大隊部的月餅沒有因為幹了一天活有人去拿一個吃。這種誠實自覺的風氣,只有那個年代才有。事情雖小而平凡,卻對我觸動很大,影響很深。

「往事」我当“借干”那几年

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來的太突然,人們毫無思想準備。我當時年輕,思想上總認為毛主席不會去世,所以聽到主席去世的廣播,總以為聽錯了,恍恍惚惚大腦一片空白。從聽到主席去世那天起,口子上的老百姓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口子上村是大村大社,人口有六七百,祭典靈堂搭在隊部院,全村大人孩子佩戴黑紗白花站下一大片,哭聲震天。我記得主席去世的消息廣播後,我們工作組長劉旺正好請假回家了。劉旺是個老同志,十六歲就跟上八路軍當兵打游擊,對於主席有種特殊的感情和祟拜。那時的人們普遍對毛主席像神一樣的敬重。後來劉旺的兒子對我說過,他父親聽到主席去世的廣播後,爬在炕上突然嚎啕大哭了很長時間,嘴裡喃喃的就一句:這下完了,這下完了……。

唉!主席那年去世,人們感覺就像是天塌了。

「往事」我当“借干”那几年
「往事」我当“借干”那几年「往事」我当“借干”那几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