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會議開完再抄底也不遲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6月14日公佈的宏觀經濟數據:2018年5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8.5%,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名義增長6.1%。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月下跌0.9個百分點至8.5%,消費下行趨勢似乎難以阻止。今年以來消費增速整體低迷,這與消費主導經濟增長的現狀不相符。

1-5月投資累計增長6.1%,較1-4月回落0.9個百分點;5月單月的投資增速僅為3.9%。季調後,5月投資環比增長0.47%,為2017年以來最低水平。

從國際經驗來看,成功的去槓桿往往是通過做大分母的方式實現的;通過保證企業盈利、實現名義GDP的擴張才能夠實現積極穩妥地去槓桿。政策仍需做出調整予以對沖,如通過提高信貸額度、補充銀行資本金、降準等手段發揮銀行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以及通過減稅進一步支持消費和鼓勵企業擴大資本開支等。前段時間,央行實行降準措施,釋放7000億元,能不能改變當前由於金融去槓桿所帶來的經濟的回落,這一政策的效果還有待觀察。

雖然降準是利好房地產的,因為房地產商可以從銀行裡貸更多的錢去拿地,但是根據這幾天股市的走勢來看,房地產股票仍然是做空的主力,究其原因棚改要取消,雖然官方澄清,但似乎停掉的可能性也很高,中國政府在控制一二線的房地產流動性之後,近年來開始著手解決三四五六線房地產問題。解決的方式也更多是通過貨幣化的棚改手段,大批農村人搖身一變成為城裡人,賠償的錢拿去買房,房子一下就被哄搶了,結果是房子越來越少了,房價越來越高了。看似北上廣深的房價這幾年開始穩住瘋漲勢頭了,其實背後是三四五六線城市房價的快速翻番。大批農村人有錢了,這些農村人變成城裡人之後,內需的潛力進一步釋放了,但是如果把週期再往後拉個十來年,房子賠償款用完了,這麼多缺乏技術生存手段的“新城裡人”該用什麼方式來消費?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謀生?當前中國資本市場的消費升級炒作主線的核心支撐邏輯其實是中國的城鎮化建設。正是因為大批農村人一夜之間成為了城裡人,才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需要貴州茅臺,需要涪陵榨菜,需要桃李麵包,需要恰恰瓜子。如果中國的城鎮化建設急速放緩步伐,貨幣化棚改大面積取消,還有多少“新城裡人”有錢消費升級?這是近期市場對消費股的擔憂。

十九大明確提出,2018-2020將再完成1500萬套棚計劃,2020年底前,全國4200萬套棚改將全部完成。問題是現在三四五線的房子越來越少,房價越來越高,棚改的目標還要繼續,而美國在逐年高頻次加息,而我們則繼續放水。中國的外匯佔款在逐步流失,對外貿易在受到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的衝擊。老底子被越啃越薄,新收入卻越來越少。

下個月的經濟會議特別重要,是定調下半年的經濟走勢,對於2018年年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集中解決中美貿易問題及中國當前內憂外患的一系列風險點的政策契機。隨著貨幣化棚改的收緊,廉價資金源頭將進一步收縮。這種情況下,監管層對股市這種能夠提供直接融資的渠道會更加需要。但是擺在監管層面前的一個難題就是整體流動性的存量收縮和對股市訴求的日益膨脹,簡單說就是想要的很多,市場卻很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