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設計瑕疵略談——帥小夥的顏值是怎樣被拉低的

老託素來是殲20的忠實粉絲,已經多次發文從客觀理論的角度反駁過一些惡意黑殲20的拉基理論。比如最近老託就發文《為何四代戰機即便在“狗鬥”中依然可以屠殺三代機?》,駁斥了所謂殲20幹不過蘇35的言論。隨後,有這麼一個評論讓老託十分糾結:


殲20設計瑕疵略談——帥小夥的顏值是怎樣被拉低的

  • 一般而言,老託能不提殲20後機身設計這茬就儘量不提(就好像沒有粉絲會願意戳愛逗的敏感神經)。當時文中也沒有過於深入地展開討論這個問題。但兄臺能在一位素不相識的網絡寫手文下留那麼長長的留言,老託糾結數日後,還是決定就當作是對您的支持的回報,談一談殲20後機身設計這一瑕疵吧。

首先,後機身採用邊條承重的設計的戰機與採用包覆式後機身設計的戰機,在外觀上如何判斷?具體到四代機身上,有一個很直接,包學包會的方法:看後機身發動機艙的“厚度”。發動機艙厚度較薄,其底面與機翼之間的連接過渡段較小,進而使得過渡比較流暢是邊條承重設計的一大外觀特點。如F22:
殲20設計瑕疵略談——帥小夥的顏值是怎樣被拉低的而採用包覆式設計的戰機後機身,其發動機艙厚度較大,底面與機翼之間形成了一段較大的過渡段,這段過渡段往往顯得僵硬,故而進一步使得後機身整體顯得笨重,如殲20:


殲20設計瑕疵略談——帥小夥的顏值是怎樣被拉低的

造成這種外觀差異的原因十分簡單

包覆式設計,戰機發動機安裝受力的主要承重結構是一層圍繞著發動機的框架結構。正是由於戰機蒙皮之下有了這層結構的存在,才使得戰機後機身的厚度明顯大於發動機安裝環的直徑,那麼外觀上自然就顯得“厚”顯得“笨重”了,如殲20:殲20設計瑕疵略談——帥小夥的顏值是怎樣被拉低的

  • AL-31的安裝環直徑約為1.2米,理論上後機身可以設計得很輕薄......但如圖,卻厚出一圈

與之相反,使用邊條承重結構的話,後機身的主要承重結構是幾根根高強度的邊條承重梁,所以設計中只需要一層薄薄的戰機蒙皮就能包裹住整個後機身。正由於蒙皮下沒有承重結構,所以後機身的厚度不會顯著大於發動機的安裝環直徑,自然就顯得“薄”顯得“輕盈”了。如F22:殲20設計瑕疵略談——帥小夥的顏值是怎樣被拉低的

說到這裡請原諒老託偏個題。國內對於殲20的設計“顏值”一直以來都分為旗幟鮮明的兩種論調。這個問題讓老託來回答,老託願意用幾張圖來說明問題。殲20在某些角度,可以帥爆全場,比如:
殲20設計瑕疵略談——帥小夥的顏值是怎樣被拉低的霸氣英武的正面,又比如:
殲20設計瑕疵略談——帥小夥的顏值是怎樣被拉低的

然而一旦他的後機身“亂入”,這帥小夥的顏值瞬間被拉低不少,整機笨重,不協調:殲20設計瑕疵略談——帥小夥的顏值是怎樣被拉低的

殲20設計瑕疵略談——帥小夥的顏值是怎樣被拉低的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其坑爹的後機身包覆式設計。這種設計首先會增重。殲20的後機身設計增重達到了數百公斤。其次這種增重使得戰機不得不拉長機身實現縱向配平,所以廣泛使用這種設計的二代戰機往往修長,摒棄這種設計的三代機顯得短小精幹。還有一點,這種設計增加了後機身截面積,使得戰機飛行阻力平白增加不少。從日常維護的角度,這種設計的維護難度也較高較複雜,總之,很多弊端。

國內大多數軍迷,缺少有效的信息渠道,也缺少相應的基礎理論知識。大家往往無法從原理上說明白戰機外形差異的原因。覺得殲20醜的,醜在哪也說不太明白,反正就是覺著怪。覺得殲20漂亮的,也不夠客觀和全面,無法說服另一撥人。讓老託來說,目前只有F22能算“360度無死角帥哥”,大家向他學習就行了:
殲20設計瑕疵略談——帥小夥的顏值是怎樣被拉低的

  • 一種有“代差”的後機身設計理念,造成了巨大的顏值差異。弗格森曾今評價某中國球員“脖子以下都是世界級的”,這句話套用到殲20的話,就是:屁股以上都是世界級的。

回到那位兄臺的評論。關於成飛為何要使用這種設計。您覺得外界的質疑是空穴來風?您有些低估民間一群“軍事觀察者”的能量了。在國內,有一撥人具有著非常不錯的軍事專業背景以及獨特的信息和資料的獲取渠道,還喜歡鑽研一些專業性很強的學術論文,看一些普通人懶得去看的某所某院士的“回憶錄”。他們善於從中八出“乾貨”然後拋向網絡,引爆過不少地雷。

具體到殲20後機身這事,最早是由某院士的某叢書中的一段記載深挖出來的,記載如下:“2007年10月底,總裝備部正式發文宣佈611所方案獲勝,但要求601所共同參與設計,“聯合研製”下一代戰機。”

再說一句,您對“總師”職能的理解似乎有些錯誤。總師絕不是一個強權的獨裁者,更多的時候是一個善於在各個團隊中協調並作出合理妥協的角色。尤其在我國,工藝水平和流程管理還有諸多短板。如果結構上無法實現某種設計要求,那麼完成進度的唯一有效方法就是協調比如氣動組,材料組降低要求。您說“國之重器”?正因為類似殲20這樣的項目是“國之重器”,所以如果總師坐等技術攻關一一完成毫不退讓,真不知我們何時才能用上殲20。

最後說一點吧,許多人自殲20首飛後邊長期持續跟蹤殲20的研發進度。許多人很熱衷於尋找殲20幾架原型機之間細微的變化,八出了不少惹眼球的細節:比如座艙蓋鍍膜,比如腹鰭安裝位置和大小的變化。但這些觀察好多都抓大放小了。殲20在試飛過程中,其後機身明顯花了大力氣進行過改動殲20設計瑕疵略談——帥小夥的顏值是怎樣被拉低的
殲20設計瑕疵略談——帥小夥的顏值是怎樣被拉低的

2015機和2002機相對比,“溝”變深變長了,內收設計也更明顯了。這麼費勁的減重,有多少人指出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