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峡谷可进入藏兵洞,出了洞口,就来到了红山堡

从大峡谷可进入藏兵洞,出了洞口,就来到了红山堡

明代,为了“永固江山”,采取“屯田戍边”政策,建立“卫所制度”,同时还鼓励商人参加屯田,因此形成了3种屯田形式,即军屯、民屯和商屯。随着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新的文化现象也随之产生,这就是“屯堡文化”。屯堡文化被称为“明代历史的活化石”,包括建筑、服饰、婚丧、饮食、祭祀等多个方面,今贵州省安顺一带仍保留有这一古老的文化,堪称是活的屯堡文化。

从大峡谷可进入藏兵洞,出了洞口,就来到了红山堡

从大峡谷可进入藏兵洞,出了洞口,就来到了红山堡。据说藏兵洞有3条通道可以进入红山堡,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洞口,其余的两个洞口还没有找到,可见当年在这个立体防御体系中,上下连通,来往是非常的便捷。

红山堡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城障,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由总制陕西军务户部尚书秦纮奏筑,距今已有500多年。“红山堡”本属灵州千户所辖,其为正方形,边长均为300米,设东门一道,有瓮城,门向南开。墙高8米、底宽7米、顶厚4米,是按照明代长城沿线35公里一城、15公里一堡的防御体制设置的。红山堡东至清水营25公里,西至横城10公里。

初时,驻堡将士仅为“一百二员”,就是说戍守将士只有102人。到明英宗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瓦剌毛里孩、阿罗书、学罗忽三部渐强,入居河套。自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瓦剌三部不断寇掠陕西、宁夏。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王越于时属灵州的红盐池大败孛忽罗等部,迫使他们“渡河北去”。但鞑靼部渐强,小王子部又率众入居河套,经常侵扰边塞“杀伤以万计”使生产遭受严重破坏。这时,红山堡等长城沿线防守任务更重。明正德十六年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陕西、宁夏、固原)的秦纮,委派宁夏都指使史镛扩建红山堡,南北长约380米、东西长约320米;瓮城长30米、宽20米。堡内驻军251名,设守堡官员、操守官各1名。城堡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原有的房屋基址。如按明代兵制,每5人分住一间营房,红山堡应有50多间房屋。在城堡西北台地处,我们能见到大量残破砖瓦和建筑构件残片堆积。这里可能是守堡官员的住所,在没遭到破坏前,可能是一座档次较高的恢弘建筑。

从大峡谷可进入藏兵洞,出了洞口,就来到了红山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