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才有否決權?

見腫消世界

看了別的答案,都沒答到點上。

否決權的目的,是為了不得侵犯大國核心利益,即“大國一致原則”。

一戰和二戰的爆發,都是大國的利益被侵犯所導致的。

二戰後,美國倡導成立聯合國,為避免成為“國聯”那種有名無實的組織,在聯合國設立了“安全理事會”,這也是聯合國唯一可以使用軍事力量的組織,該組織以五大常任理事國領導,即“五大警察”機制。

按最初的設想,並沒有“否決權”,但蘇聯擔心聯合國成為美英遏制蘇聯的工具,畢竟在最初的三大國裡,美英對蘇聯,2:1就有數量的優勢,還不說其他許多國家都以美英馬首是瞻。

為打消蘇聯的顧慮,加上吸取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於是決定設立“否決權”機制,即安理會的的所有行動,都必須獲得“五常”的一致同意,如果有一國不同意,就不能通過,以此保證大國的利益不被侵犯,避免聯合國成為大國對抗的工具。(所以,北約攻打伊拉克,是繞開聯合國的。而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後,西方國家指責俄羅斯違背聯合國憲章,被普京諷刺“虧你們還記得聯合國憲章”。)

在最初,常任理事國只有美、英、蘇三家。蘇聯提出,還應當加入法國,因為按蘇聯的理解,美英都屬海洋國家,而法俄都屬歐陸國家,利益更加一致,希望加入法國,牽制美英。

而美國則提出,中國在二戰中的貢獻更大,既然法國可以加入,那麼中國也應當加入。當然,美國的算盤是,希望扶持中國,一邊監管日本(此時二戰剛結束,美國對敵國日本並不放心),一邊遏制蘇聯。

頗為諷刺的是,雙方都沒達到目的——法國在戰後投靠了以遏制蘇聯為目的的北約,中國則在解放戰爭後,變成紅色,朝鮮戰爭爆發後成為了美國的死敵。

為了增加自己在聯合國的投票權,蘇聯提出,由於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在二戰中犧牲巨大,要求同樣給予創始會員國的地位,即蘇聯一國擁有三票。

此提議獲得英國的擁護,因為按這種算法,英國許多殖民地也可以擁有,增加了大英帝國的在聯合國內的席位,提升了其國際地位。

美國見蘇英兩國都堅持,無法否決,便提出美國也對等的,擁有獲得三票的權利。

這就是聯合國權力機構的來歷。


雁去無痕ty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的五位創始成員國,即二戰期間反法西斯同盟國中的4大國和參加反德同盟的法國。《聯合國憲章》第二十三條第一款中明文規定:“中華民國、法蘭西、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及美利堅合眾國應為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1958年起,法蘭西改稱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席次,蔣介石的代表在非法佔據的席位上被驅逐。1991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席次為俄羅斯聯邦所繼承。

簡而言之,五常就是二戰中的五個主要的出力最多的五個戰勝國。二戰的結果直接決定了整個世界主要的政治權利劃分並一直影響至今。這五個國家在二戰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贏得勝利,每一個國家都為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不可替代(也許法國要打半個問號)的貢獻(我國3500萬人的死亡數字就很能說明問題),因而在戰後權利劃分和組建聯合國的過程中自然要給自己創造一些超過其他國家的權利,其中就包括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常任理事國的一票否決權。

首先,聯合國是戰後主要的國際治理組織,安理會是聯合國的主要權力機構,屬於戰後建立的新的世界秩序的中全球治理體系中主要的協調和行使權力的機構。治理世界的權利是誰的呢?當然是實力強的大國的。

建立聯合國的設想最早開始於雅爾塔會議三巨頭的會面,所以英美蘇三國一定是當是聯合國最主要的建立者和控制者。在雅爾塔會議上,蘇聯眼見美國小弟盟國一大堆遠多於自己,生怕將來在這個新國際組織上遭到西方世界及其追隨者票數上的絕對壓制於是堅持新國際組織的權力不得用來反對三大國,出於蘇聯的堅持,就有了規定一票否決權的“大國一致原則”即“雅爾塔公式”,這就是一票否決權的來源。一票否決權實際上就是大國的一種實力和權力的體現,我很強,我的利益你們別想動,有了它,大國安心,世界基本和平。

後來二戰結束,聯合國開始組建,美蘇也迅速由合作開始轉為對抗。同時,在聯合國組建大會即舊金山會議之前,英國和蘇聯心裡開始犯起了嘀咕。英國在二戰中雖然打贏了,但在經濟社會各方面可以說都遭到了嚴重的打擊(差點連奧運會都辦不起,食品都要叫參賽國自己帶),已經無力再擔當一個世界大國和統治的地位,無法與美蘇兩大佬同臺舞蹈。而且戰後各個殖民地紛紛掀起民族解放運動,英國在國際上壓力山大,但又不甘心從此泯沒了日不落帝國的威望,特別在中東北非問題上還有很濃的興趣,苦於自身實力不夠,無法很好的代表自身的利益,於是就想到了同在歐洲的法國,希望法國能和英國共同行動分擔壓力(後來幾次中東戰爭這哥倆都做了不少事)。而蘇聯看著三巨頭中美英在二戰後基本上成為連體嬰兒,認為自己將來不免孤單,於是想到了戴高樂治下的,不太聽美國話的,將來可能可以很多找到利益共同點的文藝青年法國。所以可以說在英蘇的推動下法國就收了一份大禮。美國一看你們倆拉人了,我也來拉個跟我關係很好的蔣中正,蘇聯看在當時中共羽翼已豐將來中國中共無論如何將會發揮巨大作用,不會全由美國說了算,也就沒有反對。於是在舊金山會議上,提出了中美英法蘇五國共同作為創始國建立聯合國並擔任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擁有一票否決權,同時不會“任意地”使用和一次組織言論自由。這樣一份大禮咱們肯定是笑納了,只是法國思路清奇一開始覺得雅爾塔我沒參加我不要,不過後來想想也同意了。


為什麼其他國家沒有一票否決權呢,首先德意日及羅馬尼亞等一眾小弟是戰敗國,肯定是想都不用想。除此以外反法西斯陣營中的國家想什麼棒子國啊比利時等歐洲眾多小國要麼基本都是一打就垮的小國,要麼既是小國又沒打什麼仗就喊了兩嗓子,要麼像澳大利亞,隔得遠,出的力也不多,要麼像印度埃及還是殖民地功勞都在英國佬頭上,根本沒有像中蘇美英法這樣的有資格和實力當常任理事國。想什麼日本印度德國發展起來想加入都是後話而且困難重重。

五個國家使用一票否決權的次數也不同,英法都是美國小弟了,用的不多(英國32次法國18次),咱大中國與人為善韜光養晦也用得少(28次)美國和俄羅斯(蘇聯)倆老哥用的就多了,特別是蘇聯,冷戰時一言不合就是否決票(美國78次,俄羅斯/蘇聯119次)


ChristoHL

這個問題可以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說難聽點這正反映了目前的聯合國只是由大國操縱的工具的實質面目,說好聽點的話這體現了一種“務實”的原則,正是由於有了其所代表的的“大國一致原則”才使得聯合國在擁有了一定的實際影響力而不像“國聯”一樣只是一個笑話。

在當今的世界,國家依然是最高層次的政治和經濟實體,而在國家之上的各個組織都很難擁有實質性的約束力和向心力,就像之前的“國聯”,當留在其中有利的時候就可以選擇留在其中,當留在其中沒有好處還要接受調查的時候,人家拍拍屁股走人了你也拿他沒有辦法。而如今的聯合國雖然相較於“國聯”有了更大的影響力,但從本質上來說仍然和“國聯”沒有太大差別,比如當美國想要採取行動的時候,可能的話它會選擇讓安理會通過提案,打著聯合國的招牌來行事,比如由於原蘇聯缺席了當時的會議,美國及其盟友得以組建所謂“聯合國軍”來捲入朝鮮的戰局,然而即使是安理會沒有通過提案,也完全影響不到美國自行其是。所以說啊,當前的聯合國本質上還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花瓶”,可能的話最好擺上,沒有的話也沒有什麼實質影響的,而安理會成員國的一票否決權正是其本質的最好體現。

當然,從實際的角度來看,歷來會導致波及全世界的災難的都是大國之間的衝突,而從“務實”的角度講,大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還是遠大於其他小國的,所以如果能保證大國之間意見的統一,那麼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國際局勢發生重大的動盪,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安理會”的存在就是十分有用的,而常任理事國的一票否決權的話個人認為更多的是一種歷史原因造成的,二戰後的各勝利國急需建立一種新的國際秩序來保障自己的利益以及防止大規模戰爭的再次發生,而由於原蘇聯擔心採取“民主集中制”的話自己可能遭到孤立,所以提出了這種提案,而後來的事實也證實了原蘇聯的考慮是完全有道理的,而原蘇聯或者說俄羅斯也正是動用“一票否決權”最多的國家。

綜上,雖然“一票否決權”與聯合國所宣揚的國家平等相去甚遠,但是根據目前國際勢力的現狀來看還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厚重的現實基礎的,所以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一機制還將繼續存在下去。


英勇的少年大俠

當初規定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有否決權,目的就是維護大國利益。舉個例子,蘇聯主導通過方案不能危害到美國及另外三個國家的利益,反過來也同樣成立。為什麼會這麼規定呢?

首先,國際秩序是大國主導建立,需要維護大國利益。

5個常任理事國當中,在二戰時都遭到過侵犯,比如英法俄遭到德國侵犯,中國和美國遭到日本侵犯。所以在戰後大國主導建立聯合國的時候,首先要確保的是大國的利益不被侵犯,否則建立聯合國也就沒什麼意義了。

其次,那為什麼非常任理事國沒有一票否決權呢?

5個常任理事國是固定不變的,而10個非常任理事國由大會選舉產生,任期兩年。所以在15個理事國當中,其餘的10個非常任理事國不是固定不變,這也就增加了變數。如果15個理事國全部賦予一票否決權,那麼由於涉及的國家利益太多,會嚴重影響議案的通過,不利於工作的開展。

所以,只把一票否決權賦予5個常任理事國。現在很多國家都想加入常任理事國,比如日本、印度、巴西、德國,但是他們的加入勢必會影響到現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間的力量平衡,所以雖然呼聲很高,但是沒有現在五常的同意,想都別想。


銘蘇先生


juzijingyuan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聯合國是二戰後期在鎖定勝局後幾大國領導人見面會談決定建立一個戰後維護國際秩序的國際組織,也就是聯合國,而聯合國也最終發展壯大,成為了國際上最重要也是最大的一個國際組織,當然其作用也是很明顯的,在很多問題上還是發揮出了它的作用,當然作為聯合國的確立和創建者,也就是現在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當然要具有一些其他國家所沒有的特權才能提現出其地位,同時在國際舞臺上更受到別國的尊重,而亙古不變的弱肉強食的道理下,絕對的公平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一票否決權應運而生,作為五大國維護自己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殺手鐧武器,所以如果否決權氾濫的話那還有何意義呢?事實上許多自認為能夠匹配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身份的國家都曾積極運作過,但五大國怎麼可能在其中再加入其他聲音來增加不確定因素呢?所以一直都沒有國家成功過,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個段子,在俄烏因克里米亞問題交惡後,烏克蘭在聯合國提議取消俄羅斯的一票否決權而被俄羅斯一票否決,這時就提現出了五大國的特殊地位了,最後說一句物以稀為貴,如果否決權氾濫還有何意義?至於問答題目我就只能說因為這幾個國家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所以具有一票否決的權力!



(圖片來源網絡)

感謝閱讀!


若初見R難再見

關於為什麼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的問題,本人己寫有一篇評論,有興趣者可以在悟空回答欄目中找到。

二戰期間最終還是形成了一個國家集團為核心而且是自然形成的格局,這個格局就是實力為後盾:美國靠發戰爭財靠原子彈靠實力雄厚取得了最大話語權,五大國中的四國不同程度得到美國援助,美國繼續戰爭能力最強;英國此時仍然有三千三百萬領地,在英聯邦仍然有號召力,英國是原來的國際聯盟的首席大國,影響力仍然存在;蘇聯在犧牲二千多萬人後成為殲滅德軍主力,控制東歐國家,殲滅日本陸軍,兵鋒直達日本本土;法國在二戰初期大意失荊州於馬奇諾防線,但法國有生力量撤往殖民地後立住腳跟,法國將領戴高樂堅持抗戰,戴拒絕讓出大國地位,法國曆史上也曾經是歐洲霸主,其殖民地仍有兩億人,法國流亡政府仍然駐在倫敦,法國軍隊也駐軍德國,法國就有資格參加聯合國大國論壇;中國是人力資源大國,參加二戰十多年間堅持時間最長,犧牲人數最多,領土比英法本土大得多,最重要的是中國可以監管日本,而小日本曾經把美國打得狼狽不堪,聯合國安理會五常就這樣靠戰爭實力自然形成了,這種五位一體的格局至今仍然起了相互制衡作用,這種機制是世界已經有七十多年未發生大規模戰爭的最好設計。

蘇聯解體後,由於蘇聯的最大加盟共和國俄羅斯仍然具有較強實力,聯合國安理會討論後堅持大國一致原則,由俄羅斯取得安理會否決權。五常之一的中國在此之前很少動用否決權,隨著中國逐漸強大,隨著中國可以擔任安理會賦於的維和部隊的能力更強,安全理事會維護世界和平的作用増加了,在伊拉克侵入科威特時尤為明顯,由於大國一致原則已經成為世界共識,在一些世界問題上美國只能繞過安理會自行其事,當今朝核危機沒有向危險景地滑落,其實都是大國一致原則的機制在起作用,中俄兩國都有聯合國安理會否決權。


大偉140797056

聯合國是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組成的,一共有26個國家簽字(1944年簽字),凡是簽字國不能單獨與法西斯講和。戰爭結束,為維護世界和平反法西斯聯盟成立了聯合國成立。美蘇英中四強,為反法西斯做出巨大貢獻。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肯定的。當然所有小國反對也沒有用,四大國一致否決了。致於法國是蘇聯為牽制德國而提出來的,美國為了讓蘇聯能一致否決小國反對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只好答應蘇聯的要求。其餘的國家是後來加入聯合國的。不知道我說對不對,大家有什麼見解。


楚文49

1945年10月24日在美國舊金山簽訂《聯合國憲章》,標誌著聯合國正式成立。聯合國是一個為了避免類似一戰、二戰這樣的世界大戰再次發生而建立的國際組織,是各國協商的一個平臺。而在這其中美國、蘇聯(俄羅斯)、法國、英國、中國在二戰後被稱為五大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擁有一票否決權,可以說有五大國支持的聯合國才是有用的聯合國。至於為什麼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才有否決權即是歷史因素,也是現實需求。

1、1945年聯合國剛建立的時候世界上的國家並不多,起草《聯合國憲章》的時候只有來自50個國家的代表。而這些國家中可以說美國、蘇聯、法國、英國、中國這五國是實力最強,在二戰中出力最多的國家,自二戰來保留最強軍事實力,實力決定地位,五大國的超強實力是聯合國存在和發揮作用的基石。所以五大國自然地位超然,不同於一般國家。

2、對於聯合國的成立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是1945年2月召開的雅爾塔會議。二戰中同盟國起主導作用的就是美英蘇三國,而雅爾塔會議就是這三國領袖制定戰後世界新秩序和利益分配問題的一次關鍵性會議,聯合國的組織架構和權力劃分都是在這次會議上決定的。

在會議中,羅斯福提議中國成為常任理事國;丘吉爾要求法國成為常任理事國;斯大林提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也就是一國三票。經過激烈博弈,最終決定美、英、法、蘇、中五國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規定實質性問題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原則(這就是一票否決權的由來)。說白了聯合國最早的權力劃分是大國博弈的結果,其他國家在當時沒資格加入討論只能執行。

3、聯合國的建立深刻吸取了一戰後建立的國聯的深刻教訓,就是大國的核心利益不能受到損害,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大國積極參與聯合國事物,保持聯合國的權威性。當年的國聯任何決議需要所有會員國一致同意,大國在投票上沒有特權,因此美國身為發起國卻沒有加入;德國、日本、意大利為了自身利益先後推出;蘇聯因為受到排擠不參與國聯事物,所以當年國聯在國際事務中作用很有限。聯合國自然要避免國聯存在的各種問題,給大國特殊地位。


當狗容易做人難

在二戰後期已基本鎖定勝局情況下,當時的美國、中國、蘇聯、英國、法國五國主要領導人共商建立一個戰後維護國際秩序的國際組織,也就是聯合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在1971年聯合國取代退出聯合國的中華民國政府的中國代表權,繼承其所有權力。俄羅斯是在1991年

在聯合國取代蘇聯,繼承其所有權利。


自古至今,從來都是勝者為王,勝利者才有話語權!作為聯合國的確立和創建者,也就是現在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為了遵循維護大國一致原則,一票否決權應運而生。歸根到底,這個一票否決,還是為了維護五大國和其背後跟隨的小國的利益。

由於這個否決權異常珍貴,世界上除了五大國外,不少有實力的國家也蠢蠢欲動,也想入常擁有此項權力。在2005年時候,由印度、德國、巴西和日本組成的“四國聯盟”曾向聯合國大會提交了一份關於聯合國安理會改革的框架決議草案。這份新決議草案建議增加6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同時新增的常任理事國也擁有否決權。“四國聯盟”表明現時的安理會只代表1946年的世界,而非現在的。安理會須代表更多人口,否則會失去重要性,使聯合國淪為國際聯盟一般。四國聯盟分別展開外交遊說,使更多國家支持他們。但中國強烈反對印度和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另外韓國方面也由於歷史因素,傾向於反對日本入常。而美國只接受日本和另一個非洲國家入常。

之後,“四國聯盟”又提交了經過修改後的框架決議草案。對比原來的草案,修改後的草案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

關於否決權,四國繼續要求增加6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繼續強調安理會新常任理事國應和現任五個常任理事國承擔相同的責任和義務,但新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問題可以等到安理會擴大完成15年後再予以解決。在此之前,新常任理事國不行使否決權。二是有關對安理會現有常任理事國格局的改革可在安理會擴大15年後進行,不再規定明確的時間表,而原決議案則規定在2020年召開安理會改革審議大會。新草案中還加入了“不在安理會進行徹底改革之際,將五個常任理事國作為改革對象”的保證條款。2005年9月,由於未能獲得足夠多國家的支持,“四國聯盟”向59屆聯合國大會提交的關於聯合國安理會改革的框架決議草案一直未能付諸表決,並隨著59屆聯大閉幕而成為廢案。

由此可見,五大常任理事國所具有的否決權背後的價值是難以用金錢估量的,是多麼的令他國羨慕和垂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