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人是怎么过年的,各地不一,相同是那份怀恋与温馨

在江西过年正月初一 称“春节”,俗称“过年”。凌晨家家户户鸣放烟花爆竹来接年。祭祖完毕,晚辈向长辈拜年。早餐,炒青菜(大多数以芥菜为主)1碗全家共食,其意清清吉吉。餐后,城区居民多去亲友或邻居家互相祝贺春节;农村群众多往祠堂上新丁,生男孩可领丁饼1双,生女孩只记下生辰、名字。男人不挑水,女人不洗衣物、不动针线。 初二至十五的每天上午(不含初三或初四),继续走亲访友,但下午一般不拜年。 初三(个别地方初四)这天,只到上年有长辈亡故的亲友家向亡灵拜年;下午,家家吃辞年酒。解放后,拜年习俗仍有保留,但向长辈拜年时不再下跪。 立春 基本上与全国一样,而在清代时,民间和官府十分重视。这天,家家准备好迎春接福的红纸条,贴于厅堂正中壁上,待立春时刻一到,鸣爆、点烛、焚香、祈天地求福;官府须请贫民或乞丐扮春官,坐于轿内,后随泥牛(纸牛涂上泥),在城内外游行后,到南门郊区田间举行春耕仪式。 元宵夜 家家灯火辉煌,有挂灯、赏灯、玩灯之举,户户人家食汤圆;男女老少多愿外出观花灯。

江西人是怎么过年的,各地不一,相同是那份怀恋与温馨

江西人过年的风俗还是有点的年前开始准备年货,以前很多年货(如冻米糖,萨其马,花生,瓜子, 腊肉和腊鱼等)是自己动手做,现在自己动手做的人少了, 都到超市买.三十那天先贴对联吃年夜饭前先放鞭炮,然后吃年夜饭.发压岁钱.70年代没电视看,就全家打牌守夜.80年代初就基本看电视守夜.,当差不多的时候就放关财门的鞭炮,一大早又放开财门的鞭炮, 在那天放得越早越好.大年初一去街坊四邻拜年,初二是女婿上门,也就是嫁出去的女儿带着老公和孩子回自己的娘家.以后拜年就随便了,想到哪里就到哪儿.过年穿新衣服(至少洗干净了的)是必不可少的.小孩最盼望着这一天了哈........

江西人是怎么过年的,各地不一,相同是那份怀恋与温馨

江西人是怎么过年的,各地不一,相同是那份怀恋与温馨

再说南昌过年的风俗吧。春节前贴春联是不必说了,除夕晚上要烤火守岁的,俗话说,除夕夜的火,元宵夜的灯。不过现在烤火的已经很少了,至少城里是不会有人烤火了。除夕夜当然也要吃顿好了,吃过之后然后就要烧香放鞭炮送灶神爷上天汇报你家的情况了(每天吃什么灶神爷最清楚嘛)。然后就烧一堆火,一家人围着烤烤,希望来年红红火火。等过了0点,就要打开房门,放鞭炮(这封鞭炮最重要,一般人家都放很长很响的),天亮前门一直不关的,这就叫做开门红。天亮起床后又要到厨房放封鞭炮,把昨天晚上的灶神爷接下来。接着就可以生火做饭了,初一早上的这顿饭很讲究,只能吃素的,基本上菠菜和豆腐这两样是不能少的,好象叫着什么金牌来着,不懂其中的意思。初一早上也要烧香拜神的,还要供年饭,饭上要插根菠菜,拜完神吃饭以后就开始拜年了(乡下拜年前还要拜谱,谱就是族谱,相当于家族史;拜谱很热闹的,全村老少都要来拜的,不过只限男丁。拜谱的同时还要添丁,就是把还没上谱的男性小孩添到族谱上去,添丁的人家要花费不少的钱),拜年就不用多说了。初一也可以作客,一般去舅舅家较多。初二开始就开始作客了,初二一般都是回丈母娘家。初三初四拜大年(有的地方初三,有的地方初四,好象还有地方初五),什么叫拜大年?就是如果某家去年有长辈去世了,来年就要给他拜大年。有长辈去世的人家过年都贴哀联的,就是绿底或者黄底的联。拜大年我没经历过,其中程序不是很清楚,不过有些讲究。拜完大年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没大年可拜的人家,拜大年的日子是不能作客的。


江西人是怎么过年的,各地不一,相同是那份怀恋与温馨

江西人是怎么过年的,各地不一,相同是那份怀恋与温馨

江西人是怎么过年的,各地不一,相同是那份怀恋与温馨

你家那里是怎么过年的,过年你会干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