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伊朗风云再起,新版制裁细节山雨欲来?

昨日(6月26日)美国国务院官员透露,特朗普政府正施压盟友,要求到11月4日将各自对伊朗石油进口量降至零。WTI应声大涨3%以上,时隔一个月后重回70美元关口,布伦特也上涨2%,重回76美元/桶之上。

自今年5月8日美国官方明确表态重新制裁伊朗以来,这是首次有接近实质性的举措浮现。5月初由于美国重新制裁伊朗的预期,国际油价一度连续拉涨,但此后这一因素逐渐转淡,主要原因就是美国新制裁的细节条款并未出台。

关于这一事件的关键是:特朗普表态决定重启对伊朗制裁之时,一并给出了90-180天的缓冲期,也就是说今年11月之前,可能具体行动有限。但是在5-11月之间,美国政府随时可能提出新制裁的细节条款。一旦制裁的细节确定,美伊关系将重回视野,趋紧的供应预期也将随之加强。

美国伊朗风云再起,新版制裁细节山雨欲来?

2017年伊朗原油出口量为平均250万桶/日(约1.45亿吨/年)。当前美国开始对其盟友施压,要求其盟友国从伊朗的进口原油量降为0,这一举措其实比奥巴马时代激进的多,当时美国只是要求其盟友逐渐减少从伊朗的进口量,没有规定时限。从上图可以看出伊朗原油出口的主要流向,而能够称为美国盟友的国家是韩国、土耳其、意大利、日本和法国,共5个,占总出口量比例高达40%。因此一旦美国盟友全部停止进口伊朗原油,则对伊朗的原油出口无疑将是巨大打击。此外美国还计划未来几周的时间走访印度等国,游说其也将从伊朗进口的原油降至0。

所以接下来事态发展的关键是,美国的盟友们会不会如此听话的将从伊朗的进口量降为0。历史上美国曾经对伊朗进行过多次制裁,但只有2011年末至2013年间的制裁真正发挥了威力,导致了伊朗产量的下滑。是因为,2011年末至2013年间的制裁,多数美国的欧洲盟友都与美国站在了同一边,基本整个西方世界都对伊朗进行了封锁。

美国伊朗风云再起,新版制裁细节山雨欲来?

而今年5月初,特朗普重提制裁伊朗,欧洲大国却回应拖沓,英国和法国更是明确表态不支持。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时间回到1996年,当时美国通过了《伊朗制裁法案》,规定对协助伊朗开发石油资源能力的实体进行制裁。而最终这一制裁雷声大雨点小的原因就是,欧盟因自身经济利益受损而强烈反对。那2012年的制裁为何欧洲盟友又和美国站在了同一战线呢?因为2005年伊朗拒绝了欧洲国家关于核问题的斡旋建议,即放弃获取核燃料,来换取与欧洲加强政治和经济关系(不久后的2006年4月11日,伊朗宣布已成功生产出纯度3.5%的低纯度浓缩铀,成为国际“核八强”之一)。长期斡旋无果的情况下,欧洲多国开始转向强硬态度。一言以蔽之,1996年伊朗的核技术还非常有限,美国对其制裁纯属历史恩怨的加强版;而2003-2005年间伊朗的核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核武器的潜在威胁为地区带来不安定和不平衡性,成为美国和欧洲都必须考量的问题。

那么为何今年的对伊制裁,欧洲国家没有对美国亦步亦趋呢?答案是,2015年达成的伊朗核协议框架使得伊朗的核能力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控下,让欧洲满意。现在欧洲诸国更在意的是,叙利亚内乱带来的中东难民等问题,已经开始威胁欧洲的治安环境和统治者声誉,而伊朗跟叙利亚的关系非常亲密。一旦再度制裁伊朗,只会激化中东乱局。此外欧洲与伊朗在能源贸易方面体量不小、利益也势必受损。欧洲的美国盟友们,这次评估的是政治和经济的综合利益。

欧盟委员会曾在5月中旬提出过一项新计划,以对抗美国对伊朗实施的新制裁。包括鼓励欧盟成员国向伊朗中央银行直接转账,并重启90年代“封锁法令”,允许公司忽略美国制裁,而不用担心在欧洲受到惩罚。英法德三国和欧盟也曾联合向美国寄出正式请求信函,希望他们的公司可以免于受到惩罚性措施。可以看出,欧洲此番对于新制裁不支持,也不情愿。

所以今年特朗普执意重启对伊朗的制裁,其效果能否媲美2012年存疑。如果欧洲国家的支持力度有限,则这一事件能对油价带来的中长线利好也难扩大。后续事态发展的关键,就要看欧洲和其他国家是否买特朗普的帐了。国际原油市场今年最大的黑天鹅,可能就是特朗普本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