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緣由

對中國人來說,1931年9月18日是不同尋常的一天,因為就在那日,日本關東軍突然向東北軍駐地瀋陽北大營發動襲擊,炮轟瀋陽城,並炸燬北郊柳條湖段南滿鐵路,卻對外宣稱:“在奉天北方北大營西側,暴虐之中國軍隊破壞我南滿鐵路,襲擊我守備隊,與趕赴現場的我守備隊一部發生了衝突”(《現代史資料》)。

這即是“九一八”事變。那麼,日本為什麼要製造這一事件呢?其實,歷史的真相告訴我們:“九一八”事變是日本早有所謀。對中國來說,“九一八”事變是14年抗戰的起點;而對日本來說,只是其實行“大陸政策”的一個棋子,在侵華進程上更進了一步而已。也可以說,“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大陸政策史的一個既定策略。而日本的大陸政策史則要從明治維新說起。

1868年:明治維新的反面色調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緣由

1868年,日本天皇睦仁成立明治政府,開始實行明治維新,在經濟、政治、軍事、社會等方面進行變革,旨在將封建主義的舊日本建成為資本主義的新日本。而明治政府一開始就具有濃厚的軍國主義傾向。3月,在明治天皇(即睦仁天皇)頒佈的《御筆信》中寫道:“繼承列祖列宗之偉業,不問一身艱難辛苦,經營四方,安撫億兆,冀終開拓萬里之波濤,步國威於四方”(《明治文化全集:第2卷》)。由此可以看出,《御筆信》提出的方針帶有對外侵略擴張的色彩,而這成為日本軍國主義胎動的訊號。不久,明治天皇將陸軍創建者山縣有朋提出的軍國主義理論欽定為最高國策,從而為日本實行對外侵略擴張方針奠定了基石。

1874年:武力入侵臺灣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緣由

1月,在獲得美國的同意後,日本太政大臣三條實美和右大臣巖倉具視提議,為了在海外發揚國威,應該對臺灣生蕃“興師問罪”。於是,參議兼內務卿大久保利通和參議大藏卿大隈重信擬出入侵臺灣的行動綱領《臺灣蕃地征伐要略》,並在2月6日的大臣會議上通過。4月5日,天皇頒敕,任命陸軍大輔西鄉從道中將(西鄉隆盛族弟)為臺灣蕃地事務都督,統率3000名士兵。敕書還指出:“對殘殺我國人者問罪”,“彼若不服其罪,得相機以兵力討伐”(《對華回憶錄》)。之後,日本將5艘軍艦及5艘運輸船集結於長崎,併購得英美兩條戰船。至此,日本出兵臺灣準備就緒。到了5月22日,日軍已全部集結於臺灣社寮港,自琅嶠發起進攻,武力入侵臺灣。最後,10月31日,中日雙方在北京簽訂了《臺事專條》(即《清日兩國間互換條款即互換憑章》又稱《北京專條》:中國準給日本“撫卹銀”四十萬兩)後,日本才於12月3日撤離臺灣。可以說,日本武力入侵臺灣是其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開端。

1879年:吞併中國琉球島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緣由

1872年,明治政府宣佈琉球為日本藩屬,並任命尚泰為藩王,將琉球的外交事務移歸日本外務省管轄。這標誌著日本在吞併琉球的進程上邁出了第一步。1874年12月,大久保利通向明治政府提議,斷絕琉球同中國的關係,徹底結束其“兩屬”狀態,“以舉其屬我版圖之實效”(《對華回憶錄》)。1879年1月,日本派內務省大書記官松田道之去琉球,勒令琉球王限一週內宣誓遵奉日本法律。由於琉球王尚泰拒絕宣誓,日本採用高壓手段處理之。3月,明治政府命令松田道之率警察160名,步兵400名,佔領琉球王居住的都城。4月4日,日本宣佈琉球改為“沖繩縣”。6月9日,琉球王尚泰被革去王位,送往日本。就此,日本吞併了中國的屬國琉球。

1890年:日本“大陸政策”正式出臺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緣由

1889年12月24日,山縣有朋就任明治政府第三屆首相,組建山縣內閣。1890年12月6日,在日本第一屆帝國議會上,他提出“利益線論”:國家獨立自衛之道有二:一曰防守主權線,不容他人之侵害;二曰保衛利益線,經常立足於形勝之地位。所謂主權線,乃國家之疆土;所謂利益線,則勢與鄰國接觸而同我主權線之安危緊密攸關之地域。方今處於列國之間,僅只防守主權線已不足以維護國家之獨立,必須同時保衛利益線不可。保護利益線之道如何,苟各國之所為於我不利者,我有責任以強力表達我意志而排除之(《山縣有朋意見書》)。

這個理論被稱作“經略大陸的戰略”,即“大陸政策”的核心,也標誌著“大陸政策”作為日本的國策正式形成。而日本的“大陸政策”簡而言之就是:吞併朝鮮,征服中國,稱霸東亞乃至世界。之後,日本帝國主義向亞洲近鄰朝鮮、中國的侵略擴張就一步緊跟一步地展開了。

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戰爭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緣由

19世紀90年代初,日本國內政治發生動盪,政局陷入困境。福澤諭吉於1894年1月26日在《時事新報》上撰文對政府獻策:“如政府一變其方向而大力推進東洋攻略,以使國內的人心外轉,或許是眼下適當的方案”(《福澤諭吉全集》)。而這年春,朝鮮爆發的東學黨起義則為日本提供了一個“外轉人心”的機會。

日本外相陸奧宗光與參謀次長密商決定,派內田良平率一個諜報組織打入朝鮮東學黨農民起義軍內部,伺機挑動事端,並把清政府拖入戰爭陷阱之中。6月,朝鮮局勢已平穩,袁世凱向日本提議中日兩國撤離朝鮮,但日方卻不斷增派軍隊。李鴻章希望外國進行調停,但英、俄拒絕介入。

7月12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與中國斷絕邦交,14日,日本駐華代理公使小村壽太郎向清政府總理衙門強硬地提出抗議,指責清政府要求日本撤兵實屬“有意滋事”。23日,日本大本營密令聯合艦隊出動。25日凌晨7時20分,日本艦隊吉野號對中國軍艦發射了揭開甲午戰爭帷幕的第一炮。

接著,日本在豐島海戰、牙山戰役得勝後於8月1日發佈對中國的宣戰詔書。同日,清政府也對日宣戰。平壤戰役、黃海戰役、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後,李鴻章在日本跟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這個條約是日本軍國主義推行大陸政策並大規模武力侵華的有力證據。

1904年:為爭奪滿洲而發動日俄戰爭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緣由

為同俄國爭奪滿洲地區,日本從1903年8月到1904年2月初不斷地跟俄國談判。但俄國認為,滿洲是專門屬於中俄兩國之間的問題,日本不應該介入。而日本的目標在於儘可能地制止俄國獨霸滿洲,並據為己有,所以堅持要解決滿洲問題(《日本外交文書:第36卷·第1冊》)。

1904年2月6日,東鄉平八郎率領日本聯合艦隊向黃海北部進發,8日晚,日艦向旅順口外的俄艦突然發起襲擊,10日,日本政府向俄宣戰,日俄戰爭爆發。最後,俄國戰敗。1905年9月5日,日俄簽訂《朴茨茅斯和約》:俄國將遼東半島租借權和長春——旅順口鐵路讓與日本。

1912年:民國初年日本圖謀攫取滿蒙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緣由

1912年1月14日,山縣有朋草擬題為《對清政略概要》的意見書,提議:從保護滿洲租借地和南滿鐵路的角度出發,日本政府“必須斷定即刻是需要出兵滿洲的適當時機”(《山縣有朋意見書》)。

16日,西園寺首相召開內閣會議為之討論,最後,西園寺內閣擔心德、美國等列強進行干涉,因而未付諸實施山縣有朋的方案,而是主張維持滿洲現狀。2月9日,山縣有朋寫下:日本政府採取旁觀者坐視之政策,致失卻千古難逢之機會,實為國家不勝悲憤(《山縣有朋致桂太郎》)。

同時,參謀次長福島安正也反對西園寺內閣的主張,認為應該採取急進的對滿政策。於是,他指揮在華浪人川島浪速發動了“滿蒙獨立運動”,試圖將東三省、內蒙古從中國肢解出去,炮製一個日本治下的“滿蒙王國”。最終,在英國的壓力下,加之日本用於策劃運動的軍火被中國東北軍人繳毀,日本政府下令停止“滿蒙獨立運動”。

1914年:趁著一戰侵佔山東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緣由

1914年8月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元老井上馨寫信給大隈首相指出:此次歐洲大禍亂,對大正時代日本國運之發展,乃是天佑,

日本國必須即以舉國一致之團結,享此天佑,以確立日本在東洋之利權(《世外井上公傳:第5卷》)。日本政府隨之趁火打劫,侵佔山東。

9月2日,日本藉口對德國開戰,派兩萬軍人登陸山東,7日,日軍完成在山東半島北部登陸作戰,而與此同時,中國北京政府由於心存僥倖,便未予抗議,默認了日本在山東半島的軍事行動。11月7日,日軍攻陷青島,佔據膠州灣,10日,德軍投降。隨後,北京政府外交部向日本公使提出撤軍要求,但日方不予置理。

12月30日,北京政府再次向日方提出撤軍要求,但日本公使答稱:“此事現尚非時機,礙難照允。”1915年1月7日,北京政府正式照會日方,要求日軍從膠濟鐵路撤退到膠州灣租借地(《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12日,日本反倒指責中國政府獨斷處置,不顧邦交,表示日方不受任何約束。緊接著,日軍在山東設置了行政機關民政署,驅逐了青島海關的中國人員,妄圖長期佔據山東。

1915年: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緣由

1914年11月11日,日本大隈內閣召開臨時內閣會議,一致通過企圖侵佔中國更多權益的《二十一條要求大綱》,並於12月2日密奏大正天皇,得到裁可。

1915年1月11日,加藤外相向駐華公使日置益發出訓令:應速會見袁總統,開始交涉(《日本外交文書》)。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凱面遞《二十一條》,要求袁完全接受。在日本武力威逼之下,經過一系列會談,中日就山東佔據期,膠州灣租借地,旅順、大連租借期,南滿鐵路等問題達成基本要求。

5月9日凌晨1時,中國外交總長陸徵祥、次長曹汝霖赴日使館遞交《覆文》,一場恃強凌弱的中日《二十一條》談判結束。以武力威脅逼籤這一條約是日本軍國主義滅亡中國野心的一次大的暴露。

1921年:日本第一次東方會議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緣由

1921年5月16日,日本原敬內閣召開第一次東方會議,討論侵華政策問題。會議決定:日本應當加強對中東北地區的擴張,要利用奉系軍閥張作霖充當日本在滿蒙擴張的工具。4月29日,直奉戰爭爆發。

5月5日,奉軍大敗,7日,撤往灤州。在奉軍面臨潰散的關頭,日本顧問本莊繁幫助張作霖指揮灤州之戰,使得奉軍順利撤出山海關。1922年6月,張作霖宣佈東北三省實行“聯省自治”,不再受北京政府的節制。

12月22日,日本外相田康哉訓令東北奉天總領事:如果張作霖專心致力於維護東三省的治安,這不僅是張的利益所在,也是對滿蒙具有錯綜複雜而深刻利害關係的日本來說,也是極為符合心願的事情。日本政府願對張的和平政策在儘可能的範圍內予以援助(《日本外交年表與主要文書》)。在援張的同時,日本軍國主義加緊展開對滿蒙侵略擴張的活動,攫取東三省路權,掠奪自然資源和租借土地。

1927年:日本第二次東方會議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緣由

1927年4月20日,日本政友會總裁田中義一受命組閣,22日,他發表施政方針的演說,指出:對日本和遠東而言,最迫切、最直接的重大問題是中國的局勢,日本對此要切實考慮(《田中義一傳記:下卷》)。

6月27日至7月7日,第二次東方會議召開。首相兼外相田中義一在會議結束時以訓示的形式提出《基於對華根本方針的當前政策綱領》,簡稱《對華政策綱領》,主要內容是:實行滿蒙與中國本土相分離的方針,將東北置於日本武力防護之下;對中國內部事務實行武力干涉的政策,以保護日本在華利益;確定對當前中國各派政治勢力的針對性方針,扶植能夠為己所用的中國派別,如張作霖奉系軍閥。這次會議預示日本軍國主義即將展開一系列武力侵華行動。

1928年:日本製造濟南慘案及皇姑屯事件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緣由

1928年4月7日,國民黨蔣介石宣佈開展二期北伐。日本按照第二次東方會議既定方針,公然進行武力干涉。19日,田中內閣以就地保護僑民為藉口,出兵山東,對青島和膠濟鐵路實行軍事佔領。20日,蔣介石指揮的國民黨軍逼近濟南。蔣本幻想日本侵略者能夠罷手,他在5月2日的日記中寫道:不屈何以能伸,不予何以能取,犯而不校,聖賢所尚;小不忍則亂大謀,聖賢所戒。慎之,勉之。蔣也向日軍表示,允以負擔日方軍費為條件,勸侵濟南日軍撤回青島。

然而,5月3日,日本軍國主義發起大規模軍事進攻。令人髮指的是,日軍踐踏國際法準則,慘殺了當時中國戰地政務委員會外交處長、山東特派交涉員蔡公時等人。蔣介石則採取了退讓方針,繞道繼續北上。11日晨,濟南淪陷。5月下旬,日本統治集團對接下來的行動方案發生分歧,並就是否放棄張作霖而另找傀儡未能達成一致意見。而在此時,張作霖軍隊難以抵擋北伐軍的衝擊,決定下總退卻令,撤回東三省。而關東軍高級參謀河本大作趁機制定了謀殺張作霖密案,以求製造東三省動亂,以維持滿洲治安為名,使得日本名正言順地佔領東三省,建立一個獨立的自治政權。

6月4日晨5時27分,張作霖的專車行至奉天近郊皇姑屯南滿鐵路與京奉鐵路交叉點的旱橋時發生爆炸,上午9時半,張斃命。6月20日,張學良秘密回到奉天,出任奉天省軍務督辦,21日,為其父發喪。7月3日,張學良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日軍妄圖乘亂佔領東三省的陰謀沒有實現。

1930年:經濟危機刺激加緊對外擴張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緣由

1929年10月,美國爆發世界經濟危機。1930年3月,經濟危機風暴襲擊到日本,引起政治危機,導致日本國內階級矛盾激化。壟斷資產階級、地主階級同工人、農民鬥爭不斷,社會呈現出嚴重不安。此外,日本的殖民地朝鮮、臺灣也發起反日運動。嚴重的政治危機使日本軍國主義陷入空前的困境。

為轉移國內視線,日本於下半年掀起“滿蒙危機”浪潮,聲稱日本臣民受到中國排日運動的壓迫和欺凌,中國要收回日本在滿蒙的特殊權益。在滿蒙危機的喧囂愈演愈烈之際,日本軍部已在暗中制定出武力侵佔中國東北的計劃,參謀本部做出《昭和六年度形勢判斷》,作為日本軍國主義侵佔東北的綱領。

《判斷》分三個階段解決滿蒙問題:第一階段,建立一個親日的新政權;第二階段,促使滿蒙獨立;第三階段,佔領滿蒙,使之成為日本領土。從6月開始,參謀本部派建川美次少將召集永田鐵山、岡村寧次、重藤千秋等人制定出具體的實施方案《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綱》(《現代史資料:第7卷》)。為了把“滿蒙危機”的喧囂進一步推向頂峰,日本於1931年7月在吉林省萬寶村製造了“萬寶山事件”,藉此教唆朝鮮人展開排華活動,以圖控制朝鮮和滿蒙。

1931年:九一八事變導火線“中村事件”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緣由

中村事件被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歪曲為帝國陸軍和日本的奇恥大辱,成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藉口。1931年6月初,中村震太郎奉參謀本部命令冒充“農學家”偕一行4人進入興安屯墾區,而此地是東北地方政府明令禁止外國人進入的地方,因而被東北屯墾軍第三團拘留。

中村被搜出槍支及日文、中文軍用地圖,記有興安屯墾區的兵力、槍支種類,營房輜重分佈,當地水源、氣候以及蒙漢民相關數據的筆記本。屯墾區判定中村一行是軍事間諜,團長關玉衡便下令將這4名日本軍事間諜就地處決。7月中旬,關東軍獲悉中村被處死的情報。8月2日,參謀石原莞爾向日本駐瀋陽總領事林久治郎轉達關東軍的意見:中村是軍人,應由軍方負責交涉;要求中國方面調查,關東軍派兵到現場;如果不允,日本方面應實行“武力調查”(《滿洲事變》)。

結語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緣由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近代化的資本主義道路,但不幸的是,日本天皇制和軍閥也使得日本沾染上軍國主義,實行大陸政策,對鄰國進行侵略擴張,妄圖稱霸亞洲及世界。綜上可見,日本對中國發動九一八事變也就只是個時間問題罷了。值此2017.9.18,望我們國人洞察九一八事變歷史真相,勿忘國恥,謹記振興中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