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情报部门的变态酷刑

敌方都不会对俘虏友善,尤其是特工人员或者间谍,被囚禁或者审讯都会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美苏情报部门的变态酷刑

2008年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附近地堡被改为克格勃主题公园,任何游客只须支付25英镑买门票,便可进入地堡参观,体验被苏联克格勃“特工”强制搜身、关禁闭、抽皮鞭以及恐怖威胁的滋味。

美苏情报部门的变态酷刑

苏联情报部门克格勃常用刑讯逼供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剥夺睡眠:犯人会被一连多天不许睡觉,白天劳动,晚上生物钟最脆弱的时候展开车轮审讯。

撒谎诱供:在隔壁房间播放女性遭受暴力对待所发出的呻吟和惨叫录音带,然后告诉嫌疑人那正是他的妻女(其实是预先定制好的专用录音带)。但接着已经不是弄虚作假,而让你通过玻璃门看到,你的妻子悲伤地低着头默不作声地走着。其实她只不过是用传票传来办理某项微不足道的手续,在约定的时刻放她通过走廊,但吩咐她,头不要抬起来。

强光:防空部队专用的探照灯24小时摆在囚室窗外,整个房间全部粉刷成反射效果一流的白色,让人避无可避。不久眼皮发炎感染,泪如雨下,久而久之便是失明。

臭虫隔离室:在漆黑的木板钉的匣子里,繁殖了成百只、也许是成千只臭虫。关进去的人身上的外衣或军便服要扒掉,顿时间饥饿的臭虫从墙上爬下来。从天花板上掉下来,纷纷落到他的身上。

燕子飞:用一条粗布长巾勒住你的嘴(上勒口),再从背后把两端系在脚后跟上。就这样像个轮子似地,脊背咯吱作响,没有水喝,没有东西吃,让你肚子贴地趴上两昼夜。

美苏情报部门的变态酷刑

与苏联相比,美国情报部门的刑讯手段并没有更温和,强光、臭虫隔离室这样的审讯方法也被中情局所使用,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如下手段:

噪音摧残法:利用一些毫无意义的噪音长时间进行骚扰,忽然又使之陷入宁静,彻底剥夺其睡眠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十几个小时,被审讯人就会陷入绝望的境地。

使用药物:审讯用药主要的原理是致幻,此时通过审讯专家诱导性的提问可以在对方不设防的情况下套出情报。除了极少数受过专门抗药物训练的特工之外,正常人很难抵挡这种手段。

撞墙:审讯人员将囚犯推撞一堵假墙,让囚犯的肩胛骨发出撞击声,使他误以为撞击效果十分大,事实上并非如此。囚犯的头和颈垫着毛巾,以免受伤。

手指顶墙:囚犯离墙五呎站立,脚与肩齐,双臂前伸,手指抵墙,手指承受身体的全部重量,时间一久,会使肌肉疲劳。

压力姿势:各种令肌肉疲劳姿势,与“站墙”类似。比如,囚犯坐在地上,双腿伸直,双手置于头上;囚犯跪在地上,身向后仰,呈四十五度角。

坐水櫈:囚犯躺在一张特制的长櫈,此种长櫈为脚部略高于头部。并固定其双手双脚,在头部盖上布后,在头部持续浇水。如此会让被侦讯者产生溺水的错觉而心生恐惧,以达到吐实的目的。

美苏情报部门的变态酷刑

但是受过专门训练的特工人员往往把刑讯逼供视为一种博弈,常用的手法是假装受刑不过招出一些不重要的情报骗取信任,然后公布一些假情报来迷惑敌人。随着战后现代医学以及心理学的发展,不少国家发现对付嘴硬的特工用心理攻势辅以酷刑是最管用的。二战时期,英国军情五处有一位间谍审讯官史蒂芬斯一直倡导非暴力审讯。据说,他通过施加心理压力,不需要任何身体接触就能让落网的德国间谍说出一切,5年中他先后审讯了500余名间谍,这个记录直至今日无人能破。

美苏情报部门的变态酷刑

在审讯工作要点中,史蒂芬斯写道:“使用暴力一点也不明智,犯人为了避免皮肉之苦就会信口开河,这样得来的情报都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前提。”他为此阅读了大量心理学著作。史蒂芬斯曾经在报告中写道:“审讯者是天生的,这种技能没法培养。犯人会因为审讯者的性格特点、语音语调和询问速度感受到压力,连续主动地发问容易使犯人不知所措。”和其他的审讯官不同,史蒂芬斯对一些繁琐的细枝末节问题会表现出格外的兴趣。他经常会要求犯人始终保持清醒超过48小时,之后他再进行审讯,喜欢就一些细节问题反复盘问,以此来印证这些间谍是不是在讲真话。有时,他还会对犯人实施心理上的关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打一棒子,给一甜枣”。

他将审讯的地方与外界环境隔离开来,营造了一种诡异的安静氛围令犯人们恐惧。守卫一律穿着网球鞋,从而消除脚步声,造成他们随时会出现的假象。所有房间都装有窃听器,严密监视犯人的一举一动。犯人们被相互隔离,完全不知道彼此的存在。犯人的食物单调乏味,他们没权享受香烟和咖啡。剥夺睡眠在这里是家常便饭,从而破坏犯人的时间感,让他们在这里度日如年。有些犯人的牢房灯24小时保持照明,有些人的牢房则是终日不见光亮,个别犯人甚至一连数月不许穿衣服。除了这些常规的精神折磨手段,史蒂芬斯还利用了法律提供的便利条件。根据规定,战时被捕的间谍如果拒绝合作就会面临极刑。

正是用这些手段,史蒂芬斯从这些间谍中收获颇丰。送来的500余名间谍中,120人被鉴定为具有重要价值的人员,移送给军情五处总部用作迷惑德国情报组织,或是作为反情报资源予以培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