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说的无知无见是什么意思?

頔1

无知无见是佛都万事万物的一种状态的概括,是事物本身的一种状态,但人类无法用正面的语言来描述事物是什么,于是就只能用反面的语言来描述事物不是什么,以此来不断接近事物的真相。

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中观论的八不,所谓中关就是要远离偏执二见,没有也无法用语言来直接肯定,于是就用否定的语句来描述。

不常以不断,不生亦不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这就是中观论的著名论断,常见和短见都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就是不常也不断的。但人类语言无法通过肯定的回答是什么,只能通过不是什么来无限逼近事物的真相。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外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佛法广博精微,只愿每日有所进步,一点点领悟佛法的真谛。


昭烈名臣

就是指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它本来就是明的,本来就是知的。因为凡夫不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很容易受到外尘境界的干扰,扰乱了你的清净心,使自己妄失了自己本来就具足的那种本觉本明的特征,从而呢使自己在迷惑颠倒中去冤枉地受轮回。往下的经文就是来解开我们心中的迷惑。请看经文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所以,阿难你要明白啊,「知见立知」‘知见’观照为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我们的真心本来就明,本来就知,无所不知,不需要我们对外先看 先去感知才知,是本来就明!这个‘明’不是从外面来的,不是谁给他的!我们当初是一念的妄动,因为没有经验吗,这个‘见分’跑了出来,跑出来以后自己就站到自己的对立面了,因为它是第一次跑出来,没有经验!跑出来以后啊,它不知道向内看,只知道向外看,向外去听啊、闻啊、见啊等等,认为自己非要去向外闻了、见了、看了,忘记了自己的真心本来就明,本来就知道,不需要向外看就知道!所以他跑出来自己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时间长了养成了习气,就忘记了回家的路,不知道向内观了,就执著向外看;看见对面的这一切的万法呀,你我他呀,把这些都当成别人了,也就是说:认己为物。把众生与万法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上,如果他知道这个对立面,就是自己的话!那么就没有对立面了,那就成了佛知佛见了。正因为他不知道,所以把眼前的各种各样有形有相的万法当成是别人。他怎么才能知道对面就是自己啊?大家想一想啊,是不是要有机会读到《楞严经》啊,要明白一心三藏法理啊,他才能知道对面就是自己!所以《楞严经》重不重要啊?非常非常重要啊!这个‘见分’,它是第一次跑出来,有原始佛到凡夫位,我们现在就是依赖这个见分啊,我们离开‘见分’自己就不能见了,这就叫知见立知;知见立了一个知了,在我们真心上立了一个这个‘见分’了,忘记了自己本来就是知的,本来就是明的!由此我们执著在这个‘见分’上,执著在这个‘知’上,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啊。我们这个人就是‘见分’,我们每一个人就是每一个见分,‘见分’观照为第七识,每个人就是一个第七识,我们都是从真心里面跑出来的这个见分,这个‘见分’跑出来以后啊,沾沾自喜啊!他为什么沾沾自喜啊?他执著有我呀!认为自己啊还能向外看,还能向外听,还能向外闻,我自己还可以选择,于是自己执著了自己,叫知见立知;知见上面立了一个知了,他就执著在这个知上,这个‘知’就是无明。无明就从这里开始的,他跑出来了,觉得自己挺有本事的,我还能选择,我还能看啊真好玩,他就执著在这里了;不再向内看,忘记了自己的本位!因为他执著向外看呐,于是呢‘相分’也跟着出来了,‘相分’就是十法界内一切有形有相的万法。我们这个真心本来面目,其实啊根本就不需要起心动念,不需要起心动念它是无所不知的,它什么都知道,这叫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我来打一个比方,比方说:你现在在这里,你没有想起你家里存折上有五万块钱,你虽然脑子里没有想,但是你心里知道不知道啊?当然知道啊!你家里有什么东西?当下都在你的心里啊!所有的东西全体都在这里,都在这当下一念!再比方说,你有两个弟弟,你没有起心动念,你没有想?我有两个弟弟;你不用天天去想我有两个弟弟,你心里知不知道你有两个弟弟啊?当然知道的!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知见无见」就是你现在不往外攀缘了,不往外看了,不要这个‘见分’了,不要见了!这时当下就涅槃,你不要这个‘见分’了,这个‘见分’就当下灭掉。注意啊!我这里讲当下灭掉,其实‘贝分’是灭不掉的,‘见分’也是我们真心变出来的。我讲的这个‘灭’就是你明白了,知道向内观照了,不再执著在这个‘见’上了,就相当于这个‘见’灭掉了。也就是说在你明理的当下,就已经灭掉,就已经破掉。不是说你把这个‘见分’扔了不要了,非要破掉。你往哪儿扔也扔不掉它,你往哪儿破也破不掉它,因为它就是你的真心!你能把它丢到真心之外吗?丢不到的!这个法界就是我们的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说十法界里任何一样东西你都破不掉,你明白法理的当下就已经破掉。所以说你知道向内看,不要这个‘见分’了,不执著‘见分’了,那么呢,这个‘见’自然就回归到真心本来面目上来!「斯即涅槃」当下就已经涅槃,当下就证得涅槃。「无漏真净」什么是真正的无漏啊?我在前面已经讲解过这个无漏分很多的层次,阿罗汉有阿罗汉境界的无漏,阿罗汉的无漏是什么样啊?阿罗汉他不漏到六道轮回里,他在六道轮回之外,阿罗汉已经破除掉见思烦恼,但是他还有尘沙无明没有破掉,所以他漏在尘沙无明上面。
那么通教菩萨呢有通教菩萨的无漏,通教菩萨漏在哪里啊?他漏在‘空性’里,他只承认空性,排斥一切的有相。所以他漏在这个空性里,不圆融,还不是究竟的无漏。

那么再想一下,别教菩萨的无漏 他的这个无漏,是漏在哪里呢?他是漏在了次第性上!他强调万法唯心造。非要从空出有,从有出空。他根本不知道有的当下就是空,有不用去出,当下就是空。所以别教菩萨呀,他漏在了这个次第性上!
只有圆教的菩萨,只有圆教的一心三藏,才是真正的无漏!一心三藏,不舍一人,不漏一法,一丝也不舍。


【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就是讲,这十法界都是我们一个真心啊!本来面目当中哪能还有其他的东西呢?哪能还有其他物呢?法界就是我们当下一个人一个念,没有其他的人呐!我们这个心就是整个的法界,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无量的众生,无量的万法当下一个本体,都是我们当下变现的,不分你我他!大家一定要明白!现在有的修行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每一个人修行最终将成为一尊佛,这是一种邪知见,大家一定要明白!所有的佛 无量的佛都是一个本体,无量的佛当下就是一尊佛,不存在一个人修出一尊佛这种说法,这是一种邪知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就是讲,这时佛要把上面所讲解的一系列的法理,这一系列的道理再明确的开示给大众!「而说偈言:」佛要用偈颂的形式总结上面自己所讲过的话,以显示其重要性!下面我们正式进入180字的偈颂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

这句偈里所讲的‘真性’啊,是指通教境界的那种‘空性’,通教的境界就是执着无形无相的空性,进入这个偏空的涅槃。「真性有为空」就是讲通教境界的这种‘真性’是有为法,是有为空。怎么叫有为空呢?前面我已经讲解过了,’空’是相对于‘有’而讲的,空与有是一对 对待法,如果眼前没有 有相的显现,你就不能分辨眼前这是空相,你就眼睁睁的眼前是空相,你都不知道眼前是空相。同样道理,如果没有空相的话,你即使是眼前见到了各种有形有相的万法,你都不知道你眼睁睁的看的这是有相。有相与无相是对显的,少了哪一个,你都不能够知道另外一个是什么样子。
而通教的境界呢,他是排斥一切有形有相,他要破掉有形有相,乃至佛的三十二大人相,他要统统破掉,然后他要入到空性里,去见这个空相。所以这是用有为的心入空性,有为的让自己去无为,是通过有为的方法,让自己进入到无为法当中,因此他的这个无为法,仍然是有为法,要有为的去行无为的事情。大家用智慧去观照一下,是不是还是有为法呀?还是有为法!但是他认识不到,他认为入了空性就是无为了。你还要经过你的意识心啊,你脑海中首先要告诉自己我现在要入静,我要进入这个空相,这是不是有为的在做呀?还是有为法。所以说有相与空相,你执着哪一头都不是究竟涅槃。


藏教菩萨他是把空相空掉了不要,他不要空相,他执著于有形有相。而通教菩萨正好相反,他是把有相空掉了不要,而要那个空相,他不知道空相本身就是一种相。
圆教菩萨只是把有相空掉,然后呢再把空相也空掉,然后把自己要空的这个念也空掉了,连这个念头也一起空掉。大家想一想,他连空的这个念都没有,这才是真正的无为法!因此啊他连空的这个念也没有,他是随缘现‘空’,随缘现‘有’,空的念都没有,自然而然就把这个‘空相’还为妙有了!这才是我们的真空。‘真空’是能现妙有的,如果‘真空’不能现妙有,那就不叫‘真空’,那就成了通教境界的这种空了,就是这句经文里的这种空了;不能现妙有,他的空就是空,什么也没有,执著在这个‘空相’当中,佛把它讲为“真性有为空”,他的这种真性啊是一种有为法。要明白我们的真心啊我们的真空是:非有非空,现有现空,而且是即有即空,有的当下就是空,空的当下就是有,非常圆顿!我刚才介绍了通教、藏教、圆教对空的这种理解。下面再来介绍一下别教的观点!

别教菩萨的境界他是‘空相’与‘有相’,都承认都要,他不排斥有形有相,也不排斥无形无相,两个都要。但是他们却不知道空相的当下就是有相,有相的当下也是空相;他不知道!所以别教的境界他非得是‘从空出有’,‘从有再出空’,他不知道‘有’当下就是‘空’,‘空’当下就是‘有’,‘有’当下就是‘空’。再往下看「缘生故如幻」 ‘缘生’是指因缘和合,是指因缘法,有为法。‘因缘法’就是‘有为法’!这句偈就是讲:有为法也是「幻」,这部《楞严经》大家从头听过来的,佛已经反复地破除这个因缘法,因为法界当中的任何一法,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平等的不存在谁生谁!没有东西能生出一切的万法,这一切的万法是随因缘出来显现,并不是因缘的和合把它生出来的!后面的「如幻」是来说 这个因缘法并不究竟,不是第一义谛法,从而否定了因缘法。只有明白一切万法是我们心现出来的,万法唯心所现!明白这个道理这才是第一义谛法。万法不存在因缘和合而生,万法是因缘和合而现,并非因缘和合而生。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无为无起灭」这句偈意思就是说:真正的无为呀是没有起灭的,「无起灭」就是指无生灭,不生不灭,真正的无为是不生不灭的。「不实如空华」
「空华」就是指‘空中华’,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过,是虚空中的幻相,是随缘变现出的虚幻,「不实如空华」这里的‘不实’已经包括了藏教菩萨的有为法,以及通教菩萨的那种无为法。他们的那种无为法仍然是有为法,这两种都是不实的,并不是宇宙人生的实相,并没有到究竟处。那么执着有相的有为法以及执着空相的有为法,如同‘空中华’,这也就是再一次强调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才是真正的无为法;是:非有为,非无为,非不有为,非不无为;它可以随缘显现为藏教菩萨的那种有为,也可以随缘显现为通教菩萨所认为的那种无为,这才是真正的无为法。没有藏教菩萨认为的那种有为,和通教菩萨所认为的那种所谓的无为的这种分别对待,这才是真正的无为。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言妄显诸真」是讲第一义谛法,是不能用人间的这种语言来表达清楚的。第一义谛法是唯智乃知,是借助世间的文字相,让你去领会到这话中它究竟是什么意思?你得用智慧才能理解!所以这个正法啊,落在了语言文字上就变成了妄。正法是没有办法讲出来的,不是说他不想讲,而是他不能讲,不容易用世间的语言来表达清楚,讲出来的这些语言啊文字啊皆是带妄显真,他只要把真实义讲出来,你通过语言文字你能领悟到,就已经达到目的,这叫显诸真。如果你的心就执着在这个语言上,不能理解背后的意思,那就成了文字禅,成了口头禅了。妄与真是一个本体,妄是用来显真的,妄本身就是真。如果你讲妄不是真的话,那么你得到了这个真,它也不是真,真妄一体,知妄即真,离妄即觉,我们的真心可以随缘显现为妄,也可以随缘显现为真,显现为妄的时候,是用妄来显真的,没有了妄就不足以显真,没有了妄我跟你讲真,你也不能理解什么是真。这个‘真’和‘妄’就与前面所讲的‘有相’与‘空相’是一个道理。有相与空相是一对 对待法,是互显的。真与妄也是同样道理,真与妄也是一对 对待法;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互显的,没有了妄,就不足以让你认识什么是真?没有真的话,你也不知道什么是妄?佛讲三藏十二部经典,无非是为了显真的!开始的时候绝大部分的修行人,都在自然外道法中修行。佛就讲了小乘因缘法,用小乘因缘法来显真,把绝大部分的修行人引导到了佛的小乘因缘法中修行。当然小乘因缘法这个所谓的‘真’也是阶段性的‘真’,还没有到究竟的那个真!因此呢佛在后面又讲了金刚经的真,讲出了《金刚经》的真,就足够显现出小乘因缘法的这种妄,它有对比的!当把大众引导到了《金刚经》中的这个真以后,也没有到究竟处!为了显出《金刚经》的妄,佛又把大众往大乘菩萨法当中去引导,这就是接引通教菩萨来修行别教菩萨的那种真!到了法华涅槃时呢,佛开门见山讲出了《妙法莲华经》,这个「真」才是最彻底的,已经是彻法源底,是了义中的了义,胜义中的真胜义。把之前一切根基的这些修行人们,统统引导到了《法华经》当中所讲的这个「真」!「言妄显诸真」啊,它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升的。就像佛在讲《楞严经》,佛要把与会大众引导到「如来藏一心三藏」法理上,他在前三卷一直在做铺垫,一直在做引导!在做基础的工作,并不是《楞严经》一开场 佛就直截了当的 好你们大众坐下吧,我现在要跟你开示一心三藏法理,没有!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达到什么目的啊?达到‘言妄显诸真’的目的!要把各个境界,各种根性的修行众,引导到一佛乘《法华经》《楞严经》的修行当中。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佛弟子的话,你最终要受持成佛的《法华经》与开悟的《楞严经》,佛怎么不讲开悟的《金刚经》,开悟的《华严经》啊?因为那些经典的‘真’是阶段性的‘真’,并不是了义的真。比方说我现在想教你开车,想让你知道这个车是随着我们心,我们想怎么开这个车就会怎么走。那我能不能告诉你:好,你现在坐在车上,好,你现在想怎么开?就怎么开了。你听都听不懂!我是要通过各个步骤,来让你认识到你想怎么开就可以怎么开。我首先得告诉你 现在这个车原地不动在这里,这叫停车,然后我再告诉你挂上倒档轻轻的踩离合,这辆车就会缓慢的向后行驶。然后我再告诉你现在把档挂到一档 往前推 挂到一档,然后呢再轻轻踩离合,这时这辆车叫前行。然后我再告诉你怎么样换二档三档四档,怎么样踩油门加速,我再告诉你这叫加速。它是不是要分几个步骤呀?你只有经历了这几个过程,你明白了原来小乘因缘法是佛专门来破外道自然法的,是暂时性的引导,这就相当于你知道这个车停在原地,这叫停车。后面佛又讲了《金刚经》引导大家进入无形无相的空。这就相当于教你怎么要倒车。后面再把你引导到别教境界,那种次第‘三藏’。就相当于教你这个车怎么样前行,怎么样挂挡啊,怎么样加速啊等等。最后佛开门见山地跟你讲《法华经》也就是说你的这个火候已经到了,该经历的阶段你都已经经历了!现在告诉你,你想怎么开,你就怎么开,你才能理解我讲的话!这时随着你怎么样用心,你愿意怎么开,你就怎么开!大家可以对照《法华经》当中有一个《法华七喻》~其中有一个「三车喻」,还有个「化城喻」大家去看一下,讲的就是这个引导!怎么样去把小乘人、中乘人以及不了义大乘菩萨众引导到一佛乘当中,引导到这个了义的大乘菩萨法当中。这里大家要明白,佛讲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即使你其他的经都没有听、都没有学,你上来就可以直接来学《法华经》《楞严经》;不是说你非要先学小乘因缘法,然后我再学《金刚经》,然后我再去学《华严经》等等,然后我最后才能学《法华经》《楞严经》,并不是这样!是因为他以前学过,我们在坐的这些修行人,你怎么知道你以前不是学佛人啊?我们生生世世都是学佛人啊!你不要只看你这一生 这一世啊,好像我刚刚是初学佛的修行人,那么我直接学《楞严经》是不是会有问题啊?并不是这样的!能够得到《法华经》《楞严经》的人,是已经在十万亿佛土种下了善根的人!十万亿佛土,我在前面已经讲了,我们过去生生世世当中都已经学过这些小法呀、中法呀、以及不了义大乘菩萨法,你不可能永远去学小乘法,中乘法呀,所以现在你遇到了《楞严经》遇到了《法华经》 就是这个法缘已经到了,你该得法的时机已经到了,你的火候已经到了,你才能听到《楞严经》!我们再往下看


「妄真同二妄」为什么讲‘妄’和‘真’都叫「妄」了呢?因为这个‘真’是‘妄’显出来的,妄显出来的这个真,这个真还是个‘妄’,为什么呢?因为还有个能显‘真’的那个「真」,那才是真正的真!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非真非妄,它可以显现为真,可以显现为妄。显现出来的真,显现出来的妄,你还可以观照为妄;显现出来的‘真’和‘妄’是对待法,还是「妄」。而后面能显‘真’能显‘妄’的这个东西,才是真正的「真」,是这个意思。
大家明白了第一义谛法以后,回头再观照,这里的‘真’‘妄’是不是也是真啊?被显出来的真与妄当下也是真啊,都是我们的真心啊!这里的「妄真同二妄」是为了说明真正的‘真’是怎么回事?是为了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真’,所以才这样讲的!你明白了以后回头再看,我们真心显出来的妄也好,显出来的真也好,当下同样是真。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来看一下「犹非真非真」这就是讲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非真,非非真的, 听懂了吗?是非真,非非真的!我们一个念可以显现为真,也可以显现为非真。真也好 非真也好,能见也好,所见也好,这些当下都是我们一个念所变现的,都是平等的,你不能用‘真’代表我们的心,也不能用‘非真’代表我们的心。我们的心离一切的相,既不是真,也不是非真,离一切相的同时又即一切法,它可以随缘显现为真,也可以随缘显现为非真。大家听懂了吧!这个‘真’与‘非真’当下是一个本体,就是我们的心,是平等的。既然是一个东西是一个本体,「云何见所见?」你还讲什么见与所见啊?你讲出来能见与所见,无非是戏论法而已,都无实义。‘能见’与‘所见’都是我们的心!你为什么还要给分开讲啊?讲能见、讲所见啊?你只要分出来讲那就是戏论法。但是你要明白,虽然是戏论法,这个戏论法呀,这个第二义谛法呀,不是说不能讲,是利用第二义谛法让我们悟到第一义谛法,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我们可以从第二义谛法中悟到真实义,悟到这个第一义谛法,因为第一义谛法开不了口,只能用第二义谛法来说明。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这里在讲‘真’与‘非真’也好,‘能’与‘所’也好,它们中间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就如交芦一样,交芦是两根芦苇同一个根,它只有一个根却分出两个茎,其中一个茎观照为‘真’;另一个茎呢观照为‘非真’,就是观照为‘妄’啊。这两个茎是通的,中间没有任何阻隔,你破掉其中一根芦苇的话,另一根同时也被破掉。「中间无实性」就是说,你不能说‘真’与‘妄’是两个独立的东西,真与妄是一个本体。大家还可以来观照充气的橡皮手套,这个充满气的橡皮手套有五根手指头,你用针扎破一个手指头,这个手套就不复存在!其余四个指头全部破掉!也就是说‘真’与‘妄’你讲是二吧,它是一个本体!是我们一个心变现出来的,可以变现真,也可以变现妄。如果你讲真与妄是一的话,它有两个相,它可以现出真的相,也可以现出妄相。这两根芦苇一根代表真,一根代表妄。 如果你把‘妄’讲成是妄的话,那么这个‘真’也是妄,因为它是一个本体,这叫不二法门。 (以上十句偈是概括了悟门)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从这句偈开始往下是在讲行门!我们具体来看一下,「结」观照为轮转为凡夫。「解」是指转凡为圣。结和解分别表示两种状态。‘同所因’就是讲是一个「因」。我们成「凡夫」也是因为这个‘因’,「成佛、成菩萨」同样还是因为这个‘因’,这个‘因’是什么呢?就是前面刚讲过的,能使我们轮回生死的是这个六根,能使我们成佛的也是靠六根。「圣凡无二路」这句经文是解释前面这一句:‘做圣也好,做凡也好,都是要靠我们的六根’。我们做圣人做佛是要靠六根,做凡夫呢也是靠六根;我们成佛成圣是用这个六根,成凡夫呢照样还是用这个六根。没有第二条路!都是在六根上做文章。

我们在轮回的时候,因为不明理啊,这个六根一直的向外面攀缘,出流。那么现在‘转凡为圣’要了脱生死了,还是在六根上做文章,这时我们六根不再去攀缘六尘了,这时可以解脱,叫入流成圣! 完全在于我们怎么样去利用好我们的六根。六根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我们通过闻法,要转迷为悟,你的念一转,不立阶梯,当下成佛。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汝观交中性」你看一看这个交芦啊,「空有二俱非」
眼前的这根交芦,如果你讲了交芦是‘空’的话,这根交芦宛然现前,有形有相。如果你讲交芦是‘有相’的话,交芦里面是空的,中无实体啊!一无所有,‘有’当下就是‘空’。所以你不能讲它是空的,也不能讲它是有的。以交芦来形容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它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迷晦」就是指无明啊!凡夫都向外攀缘,执着外面的有形有相这些妄相当中,执相昧性。「发明便解脱」什么叫‘发明’啊?‘发明’就是你认识了你自己,发明就是凡夫通过听经闻法,妄想的心明白了原来的心,妄想心见道了原来的真心,这叫‘发明’,你明白的当下就已经解脱,叫‘发明便解脱’。也就是《阿弥陀经》里讲的【即以食时,还到本国。】说白了就是讲:即因即果,华开莲现。你这个人明白了人,你就是人。你明白了佛,就是佛。华开莲现,即开即现,即因即果;只有莲花是华开同时果实现前,莲花是来表法的!就是在表这个圆顿大法。「还到本国」‘本国’就是本来面目,你认识了你自己,你当下就已解脱,还用加什么手法吗?不用加什么手法,听经闻法就可以解脱!你明白了自己的心,当下就已经解脱!这就是当发愿当往生。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这里是方便讲,为什么讲「因次第」呢?佛在《楞严经》卷四中开示「168个字」的时候,讲到这个三细六粗这九相无明。我们当初是怎么样一念妄动,然后就有了这‘三细六粗,从而有了众生世界’,这是不是按照一定的次第顺序来讲啊?按照一定的次第。后面还穿插讲了“五浊”,是不是讲了这些次第啊?有先有后啊?是按照这个次第来讲解。你要明白!我们的心无所不能,即可以像‘三细无明’这样一步一步地把我们讲述出来;即可以这样次第变,也可以讲无次第变,也可以一下子我们就能变现出来万法,我们一念可以把一切的万法现出来,不需要经过‘三细六粗’。就如同穿衣服,我们可以一件一件地穿,也可以几件衣服套起来一起穿。像天上的人,他想一下,衣服就在身上了。所以我们的心是无所不能的,就看我们怎么样用心。前面「168字」讲‘三细六粗’,无非是帮助我们来了解这个过程,是给我们开智慧。这里的「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是瞻前顾后的!像前面三细六粗这就属于‘膽前’,你看讲出了一步一步,我们是怎么样从当初的原始佛来到了凡夫位,他有一个过程,有一个次第,这叫瞻前。后面在《楞严经》第六卷会讲观音耳根修证法门,里面会涉及到六解。这两句经文是在解释后面的观音法门。‘观音法门’涉及到这个‘六解’,六解就是分六个步骤啊,六解是带有次第说的,无非是恒顺众生讲解这样一个过程帮助大家开智慧。其实这‘六解’啊,它虽然讲成带次第性的一个接一个,但是我们可以成就于一念,成就于一时。我们一念之间‘六解’就可以全部完成!并不是非要一步一步地去达到才可以,不是!完全可以成就于一念!


「六解一亦亡」这个‘六’和‘一’是相对而说的,一是对六而讲的,六个结解开以后,这个一就没有了。一亡到哪儿去了?就自然归到万法中去了。所以这里是方便讲,在法界当中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销亡,这里讲「亡」是方便说,这里的‘一’和‘六’也是方便说,一是对六讲的,一即是无量啊!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我们要在六根当中选出一个最圆通的法门,每个人则有每个人的特点,有的人眼睛非常的尖锐,而有的人耳朵非觉灵。
「入流成正觉」‘入流’是指明心见性的人,‘成正觉’就是回归大光明流啊,在佛法里叫‘入流圣人’。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
「陀那」观照为第八识。我曾经提示过大家,第八识与第七识一般不分开。讲到了第八识,大家也要观照这个第七识啊,大家回想一下,在《楞严经》的前面,讲到六种意识心的时候,在前面方便把我们的这个‘见性’,把我们的第七识说为不动。当真正讲到第七识的时候,我们又讲这个第七识啊它一念是1280万亿亿次的生灭,说明它动得非常快!这个时候又不讲它不动了,讲它动的非常得快。因为动得太快,所以我们看不出来它在动!在讲这个第七识的时候,我们把第八识观照为如如不动。这个第八识就是个耶种大仓库,如如不动,就看这个第七识在这里动得非常非常快。那个这句经文,讲这个第八识是「微细识」动得更加快!第八识动得这个速度啊是第七识的无量倍。大家回顾一下这个过程!开始讲六种意识心的时候,把第七识讲为如如不动,讲我们这个‘见性’如如不动,当讲到了第七识的时候,讲这个第七识动得怎么怎么快!把后面的第八识讲成如如不动。当真正讲到第八识的时候,又讲这个第八识动的速度是前面第七识的无量倍。其实这就是让我们心变细的一个过程。第八识是微细识,它动的速度非常非常快。比方说我们的指甲,指甲天天在生长,可是我们眼晴却看不到它在生长,因为凡夫的心是非常的粗 非常拙的这种心,他观照不到,他非要眼睛看见生长,他才认为是在长zhǎng,凡夫的心非常的粗糙,观照指甲天天在生长,这需要用我们的智慧来观照。我们用智慧一观照,就知道它是时时刻刻在生长;长的这个快慢速度也不一样,是根据他自己新陈代谢的这个速度。所以,成佛的过程无非是调整我们的心,把我们的心由粗变细的过程。大家要用智慧仔细去观照。转我们起先肉眼去见 为用心去见,用心去观照,这就是智慧,这就是把心收细的一个过程。「习气成暴流」讲到了第八识就要连带观照第七识,「习气成暴流」就是说我执啊,我执心就如同暴流一样,难以训服。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真」就是指真。「非真」呢,是指妄。佛用心良苦,为了让众生开智慧,一会儿讲‘真’ 一会又讲‘妄’,讲到‘真’的时候呢修行人就把‘真’当成真的啦,把‘妄’当成妄;他不知道‘妄’用来显‘真’的,把‘真’当成真 去排斥‘妄’,这就变成了另外的一种邪,叫执真昧妄。你看 有的修行讲真佛无相,他把真佛认为是无形无相存在,是不是同时排斥有相啊?排斥有相!这就是把‘真’当成真了,把‘妄’呢当成了妄,没有弄清楚佛法的真实义所在,所以他就迷在了这个所谓的‘真’里面,迷了真了!整个法界本来包含有形有相,包含无形无相,他只认这个空相,只执著在这一头,把另一半给扔了,他能成就吗?在这个法界当中,只要你认为有一法是妄的,有一个东西是妄的,你所得到的这个所谓的‘真’它也不是真正的真!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就是讲‘真’与‘妄’的关系啊,很少有人能够搞明白,一般的人都是用对待法,认为真是真,妄是妄,妄怎么可能是真呢?他怎么也理解不了。佛担心这些修行人啊执真昧妄,如果不讲出这个一心三藏的法理,几乎是所有的修行人,他都会承认真而排斥妄,他不知道我们的真心,可以随缘显现为真,随缘显现为妄,真和妄是一个本体!所以叫「恐迷」,怕修行的人 迷在了这个所谓的‘真’当中,搞不清‘真’与‘妄’的关系;所以呢「我常不开演」佛也不轻易随便的传这个第一义谛法的,是这个意思!这个第一义谛法非常难讲,几乎是没有几个人把它完整地讲清楚,有及少数的人能够把它讲对,但也不能把它讲的非常的明白,非常非常难讲;必须要用第二义谛法来解释,但是你讲出第二义谛法呢 修行人又执着在你讲的这个第二义谛法当中,而不去领悟其中的这个第一义谛法究竟义是怎么回事?「我常不开演」是指这个第一义谛法不容易讲好,它不好讲出来,并不是说你不要讲了,不是这个意思。所以大家一定要发心把这部经讲好!佛在《法华经》就直接讲:不讲第一义谛法 非佛弟子!这是不是让我们开演啊,逼着我们开演啊,虽然这个第一义谛不好讲,但是并不意味着不让你开演。如果你不开演的话,连佛弟子的资格都不是。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什么叫‘自心取自心’啊?我们的这颗心向外攀缘,「心」方便说为‘能缘’,向六尘境界攀缘,六尘境界方便说为‘所缘’,‘能缘’攀缘‘所缘’,「心」出流 向外攀缘,心在取相啊!心为什么会取相啊?认为眼前的一切有形有相是真实存在的,并不知道有形有相当下就是空啊!有形有相是妄相啊,所以心取相始于自己的妄想。心和外面的相都是自己啊,叫自心取自心。我们平时的时候供养三宝,把自己在钱财供养给三宝,这就叫自心取自心。

再比如你的钱被别人骗走了,这也叫自心取自心。在这个法界当中就是一个心,没有别的东西。吃饭也叫自心取自心,饭也是你自己。你站在大地上,这也叫自心取自心,大地就是你自己。你呼吸也叫自心取自心,空气也是你。头顶的篮天,脚踩的大地,没有一样不是你自己。「非幻成幻法」就是在讲迷惑颠倒啊!来形容我们是怎么样迷惑颠倒,本来我们是非常自在的,我们可以现成一切的万法,也可以随缘变化成诸佛菩萨,也可以呢自在变现为天人呐,变现为大地呀,天人鬼畜,树木花草,我们随便变现。变现出的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啊!一切法都是我们自己。因为这一切法都是我们自己,这就是实相法,叫‘非幻’。你明白这个道理就叫非幻。但是由于我们迷惑颠倒啊,他不认识眼前的这一切,都是我自己,于是呢 把我当成我,把你呢当成别人,把山河大地都当成了别人 与我无关,这就变成了‘幻法’了。也就是认己为物,本来都是自己,但是他不知道是自己,他把自己当成别人,认己为物,迷惑颠到,这叫‘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什么是‘不取’啊?「不取」就是说不打妄想,不分别,不执著的意思,不造作的意思;首先就是不要造意业,这是从根本上来解决!因为意业就是心嘛,你的言行,你的造作,都是围绕着你心怎么样想,你的身体、你的嘴去怎么样配合,该讲什么样的话,该办什么样的事,所以这个意业最主要。不取首先要不造意业。「无非幻」‘非幻’就是真的意思。在这句经文当中,是指:如果你不取的话,你不打妄想,不执着的话,那么连这个真佛也不应该有,大家注意!这里是方便说,这里的「无非幻」是指连真佛都没有,是方便说(特指像释迦牟尼佛,像观世音菩萨 这些方便佛啊没有这种佛,这是方便说)。其实在没有的当下,万法是不是都是佛呀?万法都是我们自己啊!「非幻尚不生」连真佛真菩萨都没有, 叫‘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

「幻法云何立?」哪里还会有天人鬼畜,山河大地,树木花草呢?这些幻法云何立啊?都可以没有啊!都可以不显现。那么大家想一想,我们当下是不是就得大自在啊?你的这颗心与天地万法同在,自在无碍,妙用无穷!「是名妙莲华」《楞严经》就是一朵妙莲华,《楞严经》是详细的解释《法华经》,《法华经》是从正面来讲,是对《楞严经》的高度概括;而《楞严经》呢是深入浅出的,带有推理的过程,把《法华经》详细地讲解出来。「莲华」前面已经反复地解释过了!‘莲华’是来表法的,只有莲花开花的时候,果实当下现前,是表花果同时,华开莲现;带果行因,因当下就是果;即因即果,是来表这个圆顿大法。



【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金刚王宝觉」是在赞叹形容‘首楞严大定’不可思议的妙用,‘首楞严大定’就是宝觉,无上至宝。「金刚」是指坚固锐利,战无不胜的意思,表真理不可战胜。「王」是表自在的意思。「如幻三摩提」‘三摩提’就是指楞严大定这种功夫!‘楞严大定’是禅定之王啊,是禅定中的禅定。那为什么讲禅定功夫如幻呢?它是怎么如幻啊?就是讲你入了楞严大定以后啊,你看不到这个修行人在修行,和正常人一样吃饭、走路、学习。并不是要非得盘起腿一坐,两眼一闭入禅定,那就是三摩提了,那不是!佛把腿盘在这里给大家示现庄严相,在这里开示给大家讲法,这是佛成佛以后为了恒顺众生,示现这衶庄严相来引导众生。并不是通过盘腿一坐你就能成佛了。你想成佛必须要听经闻法,不是你在这儿盘腿一坐你能成就。因为众生非常喜欢庄严相,佛就恒顺众生,在成佛以后,佛也示现这种庄严相来传法。盘腿坐在这里这种庄严相,并不表因地的修行。那么正真的禅定是怎么修啊?不是说在这一坐就禅定了,首楞严大定是非常自在的,是心定在那里,你吃饭、走路、说话、做运动、上菜市场买菜、光超市等等,无不是在禅定当中啊!讲经说法、听经说法更是禅定。这个首楞严大定它是任何时间,任何的地点都在禅定中,因为它本身就是自性本定啊,定也定,不定也定,无法不定,时时在定中,处处在定中。而通教禅宗那种入空性的禅定,叫对境定;是有为的入到这个空相当中,用有为的心入无为的法,对境定,强迫自己定下来。一出定他的心马上就散了,这个定马上就没了,不能保持很长的时间。这里的「如幻」是指明白如来藏法理的人!你看到在那修禅定,也没看他怎么修,也没看他怎么定。你说他没定吧,他时刻都在定中!你怎么知道他时刻都在定中呢?因为他明理了,他的世界观已经改变!他对人对事,处理事情的方法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那种气质,那种定力,遇到事情的时候,显现出他的定理非常的深!这个不是说嘴上说出来,人家就能信服的,是从他整个人的气质,他的神态,言行,举止,动作,都能表现出他的这种定力!外人他会感到这个人意识啊非常的沉着冷静,非常会处理事情,而且呢非常自在!他摸不透 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觉得很奇怪,他能看出来你的定力非常深,但是他不知道你是怎么样达到定力这么深!你甚至都不用说话,你脸上流露出来的这种自然的气息,就能够摄受他,因为我们所有的人 心都是通的!你的心是什么样子,别人就能感受到,装是无法装出来的!这是自性本定。那凡夫定呢?他的定力就更浅了,他想着自己要去入定啊,想定,定不下来,等他定下来的时候,这个时候状态啊已经是半痴半迷半打瞌睡了,这是凡夫定。首楞严大定是自然而然你就定下来!不用你加意念我今天要定下来,你想不定都没有用,你想不定,都定在哪里。



【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

「弹指」你可以观照为四分之一秒的功夫,就超过了四果罗汉了,超过了四果罗汉的境界了。这里的「无学」前面我已经讲过,无学的境界有非常多的种类,阿罗汉有阿罗汉境界的无学,阿罗汉的无学就是指四果罗汉。在往上讲菩萨有菩萨的无学,八地以上的菩萨你可以称为无学。只有究竟圆满佛方能称为真正的无学。
「弹指超无学」就是指一念成就!超的不仅是四果罗汉这样的无学,乃至八地以上的菩萨,九地菩萨,乃至等觉菩萨,十地 妙觉 都可以达到。这就是《楞严经》里前面刚刚所讲的:“发明便解脱”。是异口同音。也可以观照为《法华经》里的:“一念信解,蒙佛授记”!八地以上的菩萨就可以称为无学了。他的那种修行叫无功用道,就是定力非常深!他每天一堂课,每天一分钟定力都在提升当中,非常自然的就在提升当中。「阿毗达磨」翻译为汉语,叫‘无比法’。无比法可以作两种观照:第一种是指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唯有《楞严经》是第一大法,是禅定之王。第二种观照,是观照为万法都是我们一念心变出来的,万法就是我们自己。既然是一个自己,那么就不存在谁跟谁比。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薄伽梵」是佛的又一个通号,解释为汉语是‘自在、无碍、庄严’的意思。如果详细的解释它有六种含义,包括:自在啊,端严啊,吉祥啊,尊贵啊等等。「一路涅槃门」‘涅槃’就是指大成就,成就究竟涅槃。《楞严经》就是让你成就究竟涅槃。‘涅槃’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有几种种类。这里的涅槃可以观照为四种涅槃全部在内了。「一路涅槃门」‘一路’就是指只有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唯有你弄懂了《楞严经》真实义,这一条路,除了这一条路,其他的路都走不通。(在第五卷有详细的讲解,为什么走不通?)

自古以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

诸位吉祥 如意 自在! 阿弥陀佛!


如来藏4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今遭遇。

我心见闻乐受持。开示悟入如来意。
顶礼供养 恭敬尊重 赞叹皈依 祈祷本师 上师佛法僧宝 承佛威神 普令四众佛子。。。
自然证知。色蕴非色蕴所行,受、想、行、识蕴亦非受、想、行、识蕴所行。色蕴非色蕴所行,故无知无见,若于色蕴无知无见,是谓般若波罗蜜多。受、想、行、识蕴亦非受、想、行、识蕴所行,故无知无见,若于受、想、行、识蕴无知无见,是谓般若波罗蜜多。眼处非眼处所行,耳、鼻、舌、身、意处亦非耳、鼻、舌、身、意处所行。善勇猛,眼处非眼处所行,故无知无见,若于眼处无知无见,是谓般若波罗蜜多。耳、鼻、舌、身、意处亦非耳、鼻、舌、身、意处所行,故无知无见,若于耳、鼻、舌、身、意处无知无见,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开示悟入佛知见。令如母众发菩提。上品同生极乐国。福德智慧悉圆满。一时齐共成佛道。萨度。萨度。萨度。
佛子抱佛宗。弘扬大藏经。
同生极乐国。普度如母众。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95刺刀1

我来试着回答,以上的问题吧,试试,首先我要修正一下,佛教,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文字错误,我个人认为,我的感觉应该是,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为什么呢,意识是空洞无物的东西,反之,宇宙所有的空间,意识都能到达,空即是识,意识,再接着回答主题问题,所谓,无知无见,只不过是,佛祖,的客气话而以,佛祖能感悟世界万物的,所有灵动,本该是,先知先觉,之,佛,体,哈哈。


哈灬哈66096005

知见是本体之用,关闭六根,心不外逸,于无知无见中见真心,即所谓“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清静。”一位高僧因断句错误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清静”而大彻大悟。六根对六尘,“一切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六根的知见是建立在虚妄的六尘表相之上的,所以佛法讲无知无见。


不称居士

无知无见就是相对于正知正见,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正知就是经常用智慧来观察三门行持善法。正见,八正道之一。意为具有“四諦”理的见解,亦即关于人生真理的彻底领悟,正确的见解。无知无见就是没有上述见解。


梅朵措962

是证得果位的意思,无知无见已经突破二元对立的境界,正如”不在中间,即非两边”的禅的境界,说到这里想反驳的您用不着,就当我胡说八道,还想聊的您可以找我。


禅茶不二

无可以理解为迷惑颠倒,知即没有亲证本来面目。
在凡夫位修行的人,有大概五中见解都不出迷惑颠倒。都以世间的观念、经验、假相为心的依靠,即集起之心。狂心不歇。
心的本体,有诸多解释,如果没有亲证的体会,那是画饼充饥。
方便修行的方法也很多,而走的都是去妄显真。经典讲的很好,“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是之涅槃。”

更多佛教经典理论解释,各位师兄可以私信我获得连载,谢谢。


木头老罗

无知无见是我们心的本来面目。属于无分别法。我们的心万能,虽然无知无见,但是他现知现见!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花,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布施得财运

在中国现在每年有30万人去当和尚尼姑吗??? …………可这30万当了和尚尼姑后: 干嘛都是: 不要不认自己的亲生父母和历代祖宗,。……连自己亲生血缘的父亲姓也不要改成外国人的姓。 ……连自己所有亲人朋友关系都断绝不要,。……不结婚不要夫妻不要子女。……也不要不认自己村与族的历代祖宗 神灵和宗教。 ……更不要自已民族的宗教。 ……事实上这30万的和尚尼姑都是绝种无后代,还要全国人养它们! 这是事实!………… 日本在南京屠杀30万人! 那狒教对这30万和尚尼姑属于什么比日本屠杀更恐怖吗??? …………凡是有人评论这些和尚尼姑,他们就会用最恶毒的心来诅咒人呢[发怒][发怒][发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