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黃色的端午

土黄色的端午

之前阿拉“看懂上海”一位老朋友@那些飄雨的日子 在後臺留言說希望能看到關於端午節的內容,其實早年我們有寫過老底子過端午的一些習俗(←點擊藍字查閱原文),那這期就分享程乃珊老師的一篇《土黃色的端午》,一起來品味程乃珊老師筆下老上海的端午節吧。

土黄色的端午
土黄色的端午

舊時的老商號都沒有禮拜天休息日,但一年中四個大節也會破例放夥計假,那就是過大年、清明、端午和中秋。可見,這四大節日在傳統上的分量。

如果用顏色來形容節日,過大年當然是大紅喜慶的,清明應當是青嫩色的,就像青團的顏色,充滿懷念卻又因為在春天裡,無處不佈滿生機;中秋是溫馨的,所以我覺得她的色調是溫暖的藍色;端午又稱端陽,已近盛夏,“火”很重,再配著艾葉和菖蒲的煙燻味,還有童年時代聽到的凶煞的法海和尚的傳說和充滿悲情的屈原投江的故事。我也不喜歡端午的香袋,那種香帶著濃濃的中藥味,老讓我聯想起那恐怖的又黑又苦的中藥。賽龍舟我也不會欣賞,在從前沉悶的農業社會,娛樂少,年輕人有使不完的力氣,倒是十分熱鬧。現在大熱天的,汗流浹背的,讓人看著都覺得累,只是圖個熱鬧。總覺得端午的色彩是黃顏色的,不是那種明快的黃,而是帶點悲愴的土黃。

土黄色的端午

老底子上海慶端午賽龍舟

幸虧端午有粽子,那清香翠綠的粽葉為土黃色的端午抹上一筆悅目的色彩。筆者不太喜歡吃粽子,但粽子包裹著太多的童年回憶。老上海人家,習慣自家裹粽子,然後作為節日人情互相贈送,很少去買現成的粽子。

端午前一個禮拜,弄堂裡各家後門口——上海人家的廚房總是在後門,後門雖然比前門要簡陋,但風景遠比前門生動。從各家後門飄出的飯菜香,你就能觸摸到時令的腳步。上海人端午節的廚房的繁忙和熱鬧,大約是僅次於大年夜和中秋佳節。後門口一溜兒都是忙著裹粽子的女人們,孩子們則端著板凳坐在邊上,聽著許仙白娘娘和法海和尚的故事,有人還會學著名角在越劇或滬劇《斷橋》《借傘》的唱段,還真學得惟妙惟肖呢!

土黄色的端午

這樣的風景而今已經永遠消失了。自家裹好的粽子,第一個相送的就是左鄰右舍,然後是出嫁女兒,或者至愛親朋。粽子本身並不值錢,主要是一份情意,讓女兒感到孃家的溫暖,讓老親老友重溫篤實的交情。

上海女人的手就是巧,裹出來的粽子硬扎又精細,你真想象不到,看似嬌滴滴、嗲悠悠的上海女人,手勁會這麼大,或許這就叫軟硬功吧!

土黄色的端午
土黄色的端午

如果你認為上海的小姐太太只會跳跳舞、逛逛馬路那就大錯特錯了,筆者(指本人作者程乃珊,下同)的婆婆(北京西路綠屋的大千金,中西女中出身),甚至包括綠屋的女主人(貝家九小姐)都做得一手好菜,結得一手好絨線,當然也裹得一手好粽子。

道理很簡單:自己不內行,如何指揮和管理保姆?

筆者的婆婆健在時,每一年端午節都要帶著保姆親手包粽子,連豆沙都是自己捏自己炒的。裹好的粽子放在一個個網線袋裡,每個袋裡都寫著備送人家的名字,那多為婆婆幾位出嫁的姑娘,還有她孃家的姐妹和她的老同學,如此七大姑八大姨的,那副腔調堪為壯觀。煮肉粽也有講究,一定要與鹹蛋一起煮,如此,鹹蛋裡的鹹蛋黃會特別油,而肉粽會特別香,這就叫互相滲透吧!

土黄色的端午土黄色的端午

隨著家庭結構的轉型,好多家庭傳統文化都失去了傳承,這是十分令人遺憾的。

圖片來自網絡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土黄色的端午土黄色的端午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土黄色的端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