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出现一夫一妻多妾制,为什么西方没有出现?

在中国,自古以来采用的也是一夫一妻制度,所不同的是在古代妾不属于夫人,随着你地位或者权责的增加才有机会迎娶更多的妻,不然都是妾。

中国古代出现一夫一妻多妾制,为什么西方没有出现?

妾在古代的地位是非常底下的,所谓兄弟为手足,女人为衣服,一般说的都是妾。日本在古代底层的人叫秽那,更低的叫非人。我想可以挺好的解释这种现象,在古代,妾不算是正常的人,只是一个货物,或者一种工具

中国古代出现一夫一妻多妾制,为什么西方没有出现?

中国的妾是由周礼时代贵族嫁娶中女方陪嫁同族的姊妹/姑侄演变而来的。在天子称为媵,大夫称为妾。后来媵妾渐渐不分。“妾”的甲骨文上面是把刀,下面是个女,也就是说,它本意指的是有罪受刑的女子,即女奴。

中国法律中对一夫一妻的规定是很严格的,一般是严禁在同一时间有两个“妻”的,但对“妾”则不加限制。红楼梦里平儿这类“通房大丫头”,实际上就是未正式迎娶的“妾”。

中国古代出现一夫一妻多妾制,为什么西方没有出现?

一夫多妻制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保证家族男丁的兴旺。这是因为传统男权社会,一旦家族没有足够男性子嗣,其财产将并入其他家族,或散没。在古代技术条件下,一夫一妻很容易导致没有男性继承人,甚至绝嗣。越是有产者,这带来的损失越大,但也越有能力一夫多妻。

因此,在传统男权社会和私有财产原则之下,一夫多妻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没有一夫多妻才是反常的。

那么为什么一些欧洲国家没有这种结果呢?

西方的制度虽不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但在西方。贵族也是享有极大的权力,甚至拥有领地的初夜权。我想这在中国是我们绝对无法忍受的。所以开放的环境和不严重的族群依赖感最终导致了西方重视各人的发展和更少的考虑宗族。

中国古代出现一夫一妻多妾制,为什么西方没有出现?

实际上欧洲早期也有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是宗教带来的结果。虽然早期也有,但这种制度在西欧完全确立,还是离不开基督教的长久努力。那么,为什么基督教会产生这种倾向?

另一种说法是,这是因为这种制度除了符合禁欲主义的方向以外,对于天主教会也是有利可图的。

之所以有利,恰恰就是因为一夫一妻容易导致绝嗣的特点。一旦夫妇绝嗣,教会常常会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甚至是唯一会精神和生活上照顾他们的人。这些人的财产自然而然就会通过遗嘱而流入到教会手中。支持一夫一妻制,与支持女性财产权,与反对离婚,与反对寡妇改嫁给亡夫的亲戚,这些教会的方针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把财产持有者往没有继承人的方向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