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長1577千米的漢江

漢江,又稱漢水,漢江河,為長江最大的支流,現代水文認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帶河,均在秦嶺南麓陝西寧強縣境內,流經沔縣(現勉縣)稱沔水,東流至漢中始稱漢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稱滄浪水,襄陽以下別名襄江、襄水。漢江是長江最長的支流,在歷史上佔居重要地位,常與長江、淮河、黃河並列,合稱“江淮河漢”。

全長1577千米的漢江

漢江流經陝西、湖北兩省,在武漢市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河長1577千米,流域面積1959年前為17.43萬平方千米,位居長江水系各流域之首;1959年後,減少至15.9萬平方千米。幹流湖北省丹江口以上為上游,河谷狹窄,長約925km;丹江口至鍾祥為中游,河谷較寬,沙灘多,長約270km;鍾祥至漢口為下游,長約382km,流經江漢平原,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縮小。漢江多灘險峽谷、徑流量大、水力資源豐富,航運條件好。

全長1577千米的漢江

漢江干流發源於陝西省境秦嶺南麓,有北、中、南三源:漾水為中源、沮水為北源、玉帶河為南源。漾水,源出陝西省寧強縣北嶓冢山,亦曰東漢水。東經勉縣為沔水,經褒城納褒水始為漢水。陝西省志以此源為正源。沮水,發源於陝西省寧強縣留壩與鳳縣交界處的紫柏山(海拔2610米)南麓黃花坪,西南流入勉縣張家河、納入廟河和冷峪河後入略陽縣兩河口,繼續南流至黑河壩流入留白河。白河匯入後轉東南復入勉縣境,至沮水新鋪壩始稱漢水。沮水全長130千米,沮水流域面積1747平方千米,年徑流量5.37億立方米。沮水在漾水北,歷史上稱其漢水古北源。湖北省志以此源最長為正源。玉帶河,發源於寧強縣陽平關鎮曹家壩村,於勉縣銅錢壩江入漢江,河流流徑寧強縣城。遠眺河流玉繞如帶,故名玉帶河。解放前和解放後一度把縣城所在地曾稱玉帶鎮。玉帶河處在大巴山腹地,幹流長101.1千米,流域面積83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4.8億立方米。

全長1577千米的漢江

漢江是長江最大支流。源於秦嶺南麓陝西省西南部漢中市寧強縣大安鎮的嶓冢山,幹流流經陝西、湖北兩省,在武漢匯入長江。幹流全長1577千米。在陝西省境內,基本上自西向東流,漢江干流發源於陝西寧強縣的嶓冢山,自西而東流經勉縣、漢中市、城固縣、洋縣、石泉縣、漢陰縣、紫陽縣、安康市漢濱區、旬陽縣,於白河縣進入湖北省。在湖北省境內,漢江干流經白河縣後,自鄖西縣進入湖北。丹江口以下,幹流折向東南,沿途經襄陽市、宜城市、鍾祥市、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漢川市等縣市,最後由武漢市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幹流丹江口以上為上游,河谷狹窄,長約925千米;丹江口至鍾祥為中游,河谷較寬,沙灘多,長約270千米;鍾祥至漢口為下游,長約382千米,流經江漢平原,兩岸築有堤防,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縮小,洩洪能力愈下愈小。

全長1577千米的漢江

漢江流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暴雨洪水主要與季風活動有關。5~6月份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可以形成洪水;7月西南季風盛行,加上秦嶺山地的作用,漢江上游往往形成較大暴雨洪水;8月東南季風活動最盛,控制了漢江上游地區,可形成大洪水;9月北方強大的冷空氣南下,也可形成大洪水,如歷史特大洪水,1967年9月16日、1832年9月12日的大洪水以及1974年9月14日實測大洪水等。據歷史文獻記載和各方面調查,近600年來,安康古城數次被洪水淹沒,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洪災,是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洪災,這次洪水沖毀老城,溺死5000餘人,闔門全溺者、無考者未計算在內,是陝西曆史上有記載的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洪災,災後被迫在城南趙台山下修建新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和四十五年(1706年),又迭遭洪水,被迫再次遷往新城,至嘉慶十三年(1808年)才遷回老城,重建城堤,防範洪水。民國10年(1921年)大水,“坐在城堤頂上可以洗腳”。1949年大水,西關民房內洪水達1米深。1965年和1974年老城東、西關均被水淹。漢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660多毫米,具有自上游向下遊逐步遞增的趨勢。其中上、中游地區年平均降水750-900毫米,在全省屬少雨區,下游進人江漢平原,年平均降水量超過1100毫米。降水時間變化上,具有年內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的特點。全年中7月雨量最多,並經常發生大面積暴雨,主要雨區位於堵河、南河、丹江和唐白河,雨量強度大,地區集中,是造成中下游地區洪水災害的主要原因。

全長1577千米的漢江

漢江上游全長956千米,集水面積95220平方千米,幹流呈東西走向,穿行於秦嶺、大巴山之間,沿途峽谷盆地交替,河床多為卵石、礫石與基岩組成,河道比降大。幹流自鄖西進人湖北省後,北為秦嶺餘脈,南為武當山脈,河段彎曲係數1.78,平均比降為0.6‰,屬山地婉蜒性河道,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其蘊藏量約佔幹流水能理論築藏量的6800,而且建壩條件好,是開發漢江水力資源的重要河段。

全長1577千米的漢江

漢江自丹江口至碾盤山江段,全長223千米,區間集水面積45120平方千米,河道流經丘陵及開闊的河谷盆地,平均比降0.19‰,河床寬淺,水流散亂,有大小江心洲20餘個,屬遊蕩型河道。漢江接納南河和唐白河後,水量、沙量大增,河床時衝時淤,並受兩岸山勢節點控制,寬窄不一,低水河槽寬約300-400米,洪水期達2-3千米,最寬可達5-6千米。

全長1577千米的漢江

碾盤山以下,漢江進人下游沖積平原,河段全長398千米,區間集水面積18660平方千米,河段平均比降約0.09‰,水流變緩,彎曲係數1.81,屬平原蜿蜒性河道。河床多為沙質,兩岸築有堤防緊束。在潛江澤口龍頭拐,有漢江分流-東荊河,汛期可分洩漢江部分洪水,最大過水能力為5600立方米/秒,幹流自新城以下,河曲發育,素有“曲莫如漢”的說法,而且兩岸堤距和河床斷面,呈現上寬下窄的特點,所以河床安全洩量,愈近河口愈小,如遇洪水,宜洩不暢,極易潰口成災。據統計:漢江下游干支堤,1822-1967年的146年中共有73年發生潰口,其中1931-1955的25年中,有15年潰口,潰口機遇,已達5年3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