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1577千米的汉江

汉江,又称汉水,汉江河,为长江最大的支流,现代水文认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全长1577千米的汉江

汉江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河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959年前为17.43万平方千米,位居长江水系各流域之首;1959年后,减少至15.9万平方千米。干流湖北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长约925km;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河谷较宽,沙滩多,长约270km;钟祥至汉口为下游,长约382km,流经江汉平原,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缩小。汉江多滩险峡谷、径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航运条件好。

全长1577千米的汉江

汉江干流发源于陕西省境秦岭南麓,有北、中、南三源:漾水为中源、沮水为北源、玉带河为南源。漾水,源出陕西省宁强县北嶓冢山,亦曰东汉水。东经勉县为沔水,经褒城纳褒水始为汉水。陕西省志以此源为正源。沮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留坝与凤县交界处的紫柏山(海拔2610米)南麓黄花坪,西南流入勉县张家河、纳入庙河和冷峪河后入略阳县两河口,继续南流至黑河坝流入留白河。白河汇入后转东南复入勉县境,至沮水新铺坝始称汉水。沮水全长130千米,沮水流域面积1747平方千米,年径流量5.37亿立方米。沮水在漾水北,历史上称其汉水古北源。湖北省志以此源最长为正源。玉带河,发源于宁强县阳平关镇曹家坝村,于勉县铜钱坝江入汉江,河流流径宁强县城。远眺河流玉绕如带,故名玉带河。解放前和解放后一度把县城所在地曾称玉带镇。玉带河处在大巴山腹地,干流长101.1千米,流域面积83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

全长1577千米的汉江

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源于秦岭南麓陕西省西南部汉中市宁强县大安镇的嶓冢山,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汇入长江。干流全长1577千米。在陕西省境内,基本上自西向东流,汉江干流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的嶓冢山,自西而东流经勉县、汉中市、城固县、洋县、石泉县、汉阴县、紫阳县、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县,于白河县进入湖北省。在湖北省境内,汉江干流经白河县后,自郧西县进入湖北。丹江口以下,干流折向东南,沿途经襄阳市、宜城市、钟祥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汉川市等县市,最后由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干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长约925千米;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河谷较宽,沙滩多,长约270千米;钟祥至汉口为下游,长约382千米,流经江汉平原,两岸筑有堤防,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缩小,泄洪能力愈下愈小。

全长1577千米的汉江

汉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暴雨洪水主要与季风活动有关。5~6月份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可以形成洪水;7月西南季风盛行,加上秦岭山地的作用,汉江上游往往形成较大暴雨洪水;8月东南季风活动最盛,控制了汉江上游地区,可形成大洪水;9月北方强大的冷空气南下,也可形成大洪水,如历史特大洪水,1967年9月16日、1832年9月12日的大洪水以及1974年9月14日实测大洪水等。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各方面调查,近600年来,安康古城数次被洪水淹没,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洪灾,是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洪灾,这次洪水冲毁老城,溺死5000余人,阖门全溺者、无考者未计算在内,是陕西历史上有记载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洪灾,灾后被迫在城南赵台山下修建新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和四十五年(1706年),又迭遭洪水,被迫再次迁往新城,至嘉庆十三年(1808年)才迁回老城,重建城堤,防范洪水。民国10年(1921年)大水,“坐在城堤顶上可以洗脚”。1949年大水,西关民房内洪水达1米深。1965年和1974年老城东、西关均被水淹。汉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660多毫米,具有自上游向下游逐步递增的趋势。其中上、中游地区年平均降水750-900毫米,在全省属少雨区,下游进人江汉平原,年平均降水量超过1100毫米。降水时间变化上,具有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全年中7月雨量最多,并经常发生大面积暴雨,主要雨区位于堵河、南河、丹江和唐白河,雨量强度大,地区集中,是造成中下游地区洪水灾害的主要原因。

全长1577千米的汉江

汉江上游全长956千米,集水面积95220平方千米,干流呈东西走向,穿行于秦岭、大巴山之间,沿途峡谷盆地交替,河床多为卵石、砾石与基岩组成,河道比降大。干流自郧西进人湖北省后,北为秦岭余脉,南为武当山脉,河段弯曲系数1.78,平均比降为0.6‰,属山地婉蜒性河道,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其蕴藏量约占干流水能理论筑藏量的6800,而且建坝条件好,是开发汉江水力资源的重要河段。

全长1577千米的汉江

汉江自丹江口至碾盘山江段,全长223千米,区间集水面积45120平方千米,河道流经丘陵及开阔的河谷盆地,平均比降0.19‰,河床宽浅,水流散乱,有大小江心洲20余个,属游荡型河道。汉江接纳南河和唐白河后,水量、沙量大增,河床时冲时淤,并受两岸山势节点控制,宽窄不一,低水河槽宽约300-400米,洪水期达2-3千米,最宽可达5-6千米。

全长1577千米的汉江

碾盘山以下,汉江进人下游冲积平原,河段全长398千米,区间集水面积18660平方千米,河段平均比降约0.09‰,水流变缓,弯曲系数1.81,属平原蜿蜒性河道。河床多为沙质,两岸筑有堤防紧束。在潜江泽口龙头拐,有汉江分流-东荆河,汛期可分泄汉江部分洪水,最大过水能力为5600立方米/秒,干流自新城以下,河曲发育,素有“曲莫如汉”的说法,而且两岸堤距和河床断面,呈现上宽下窄的特点,所以河床安全泄量,愈近河口愈小,如遇洪水,宜泄不畅,极易溃口成灾。据统计:汉江下游干支堤,1822-1967年的146年中共有73年发生溃口,其中1931-1955的25年中,有15年溃口,溃口机遇,已达5年3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