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人工智能真能取代人類搞農業生產?

第131篇推文 正文:2238字 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未來,人工智能真能取代人類搞農業生產?

王一小發文專屬福利

我是王一小,今天的文章是我寫的。

總之大家以後看到上面有圖片配了王一小發文專屬福利,文章就是我寫的咯。

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原因是:我沒有王二小專業且豐富的農業經驗和水平,以前更多的是混跡在互聯網+農業的運營方向。

比不過內涵咱們比其他的嘛,所以大家看我的文章的時候要給大家一些福利才行。(我擔心沒有人看啊!)

好了,言歸正傳!

當時心裡就產生了一個疑問:“農業裡面有些崗位會不會被機器人替代呢??”

第二天我問王二小了,王二小巴拉巴拉巴拉的給我說了一下農業的特性,再加上我自己這些年在互聯網的耳濡目染,就形成了下文!

未來,人工智能真能取代人類搞農業生產?

確實這幾年來,隨著機器人撰稿、人工智能翻譯、清潔機器人、機器人棋手等一大批人工智能的初級應用產品問世,就不斷地聽到有人在叫嚷:自己未來要失業了!

不得不說,大家的危機意識還是挺強的;也確實有些崗位因為科技的發展已經消失了或者正在消失:

汽車上的售票員:現在大城市都是無人售票了!

銀行櫃員:各大行都有開有純無人銀行,可以展開所有業務!

超市營業員:馬雲粑粑的無人超市正在全國佈局!

儘管現在的人工智能,寫出來的文章和翻譯常前言不搭後語,掃地也經常掃不乾淨,用蘋果手機和SIRI對話,得到的答案也經常是“我的中文不太好…….”

但是誰也不能阻擋趨勢的來臨,人工智能離我們的生活已經越來越近了,甚至王一小自己都能聽到腳步聲了。

谷歌的AlphaGo還贏過圍棋九段的李世石!

孫正義投資的垂直農業都不需要土了!

特斯拉的老闆埃隆馬斯克的火箭都可以定點回收了!

所以啊,人工智能的來臨就像互聯網當年一樣從點到面最後形成趨勢。

而我們農業呢?再過幾年、十幾年,這田裡工作的,不會都是機器了吧?

未來,人工智能真能取代人類搞農業生產?

畢竟現階段的人工智能,都是依據現有的經驗來編寫程序,命令機器執行。

而且王二小說:“農業生產依靠的,是幾千年來總結的經驗,應該是最依靠經驗吃飯的行業!”

未來,人工智能真能取代人類搞農業生產?

近幾年隨著智能機械的推廣應用,鬆土、播種、施肥、打藥、收割、篩選分級都可以由機器完成了。

搞大規模體力勞動,人吃再多飯,也比不過機器燒的那二兩油;這一來二去成本下降,也難怪越來越多的朋友覺得,種糧不掙錢了。

再加上田間病蟲害智能防控系統、溫室智能控制系統、綜合農場管理系統等一系列新技術的問世,確實讓人擔憂。

未來種地,還有咱農民啥事?

未來,人工智能真能取代人類搞農業生產?

其實也不盡然。

就現階段的AI技術而言,僅根據人類已有的邏輯和經驗進行判斷,離自主思考尚有一段距離。

農業生產的經驗固然已總結千百年了,但由於各地地形、氣候、環境、土壤的不同,種養殖方法又存在細微差異。

這差異雖然細微,但影響確是非死即活的。

按照經驗設定程序進行操作,結果很可能將是不斷的失敗!失敗!失敗!!

未來,人工智能真能取代人類搞農業生產?

即使人工智能發展到可以“因地制宜”、“自我優化調整”的階段了,它依舊要面對農業生產品類太多的問題。

目前的機械化、智能化設備,人工智能的研發都是有目的性的;主要用於大面積種糧,保障糧食安全,也用於溫室大棚等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生產。

有價值才會有人開發相關的人工智能產品,像農業這種低收益還不穩定的項目,難入開發人員法眼。

未來,人工智能真能取代人類搞農業生產?

工業生產早就用上數控機床了,但你有經常看到數控拖拉機麼?

所以說,農業,應該是最容易,也是最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產品。

但大家也別高興得太早,一旦人工智能普及,成本降低,要開發機器來代替咱們種地那是再容易不過了,總有一天我們得面對這樣的情形,怎樣才能避免失業?

1、提升自身技術,達到業界領先

用人工智能來搞種養殖,首先需要一套基本的種養殖方法來作為程序編寫的基礎,這套方法,代表的將是行業的中上水平。

而要想走在機器前面,就必須在技術上領先於行業中上水平,達到業界領先。

2、向經濟作物、特種養殖轉型

人工智能設備的研發價值不菲,只有行業規模上去了,有利可圖了,才值得開發並投入使用。

龐大的規模決定了未來這隻可能是公司行為;比如養豬,小型養豬場存在環保問題,成本也降不下來;大型養殖場汙染小,還能降低成本。

未來,人工智能真能取代人類搞農業生產?

而許多經濟作物、特種養殖,由於規模小,市場有限,盈利相對於人工智能的研發成本來說,顯得入不敷出。

並且這些特種動植物技術壁壘高,許多種養殖戶都有獨門秘訣,也為該產業人工智能設備的研發帶來了困難。

未來,人工智能真能取代人類搞農業生產?

不過,通用型人工智能設備還是可以應用其中的,現階段主要研發的,也都是通用型設備,比如拜耳的WEEDSCOUT雜草識別平臺,谷歌的田間病蟲害監控防治技術、約翰迪爾的智能拖拉機、孟山都旗下的Climate FieldViewTM數字農業氣候平臺,都具有普適性。

3、最重要的是創新精神。

目前的人工智能算法尚不足以代替人的思考,停留在學習和運用,創造能力有限,在高級人工智能出現前,創造,依舊是人類的專長。

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可創新、可挖掘的點太多太多。

多年前被認為無法人工飼養的三文魚,現在已走上了規模化養殖的道路;

以前花生只有紅衣的,後來培育出了五彩的;

以前噴灑農藥只能人工,現在無人機噴灑已經普及了......

所以創新精神是最重要的!

未來,人工智能真能取代人類搞農業生產?

相機發明之初,有不少人認為會攝走人的魂魄,但現在卻成了我們留下美好回憶的一種手段。

電話、手機、電腦,這些工具的誕生是為了給人們提供方便,人工智能也是一樣。

這些工具在服務於人的同時,也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更逼迫著人們要不斷進化,努力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