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情懷也靠硬件,《使徒行者2》是丟了“港味”還是煥發新生?

靠情懷也靠硬件,《使徒行者2》是丟了“港味”還是煥發新生?

香港味道依舊

2014年的《使徒行者》,被視為TVB劇的最後輝煌,從此再無特別有影響力的劇集在內地出現;今年的《使徒行者2》,則被視為從另一種意義上的TVB劇迴歸——有了內地視頻網站的參與,有了資本的注入,場面更大了、置景更華麗了,敘述故事的手法也更加從容。有人覺得這是TVB劇重新煥發了新生,有人卻覺得它丟失了紮根市井的“香港味道”。

靠情懷也靠硬件,《使徒行者2》是丟了“港味”還是煥發新生?

真正的香港味道,其實不在於外在的場面變幻,而在於骨子裡的獨立格調;其實不在於“我下碗麵給你吃好不好”的套路橋段,而在於快節奏、工業化的生產流程。所以,改變的只是形式,內核從未丟失。

靠情懷也靠硬件,《使徒行者2》是丟了“港味”還是煥發新生?

變化與不變

《使徒行者2》是第一部的前傳,這樣的設定很巧妙。如果是單純的後續,那麼觀眾勢必會對沒有了林峰與佘詩曼的劇集不滿,而這兩個人的故事在第一部中已經很完滿,可發揮的空間不大。所以前傳反而更有發揮的餘地:歡喜哥如何坐上大佬位置,卓sir之前帶的臥底是怎樣的、有過怎樣的經歷……這些,構成了第二部的故事主線。

靠情懷也靠硬件,《使徒行者2》是丟了“港味”還是煥發新生?

改變的部分是顯而易見的。得益於內地的注資,拍攝手法全面升級,滿屏的大片即視感。

靠情懷也靠硬件,《使徒行者2》是丟了“港味”還是煥發新生?

追車這種警匪劇裡最常見的畫面,也被拍出了電影感。不在侷限於香港街頭逼仄的追擊,而是多鏡頭、多機位的處理。這種場面在劇中隨處可見。

靠情懷也靠硬件,《使徒行者2》是丟了“港味”還是煥發新生?

在敘事風格上也更加詩意。每集片頭都用名人名言開始,暗示了劇中人物的思想與行為,美劇的逼格撲面而來。譬如第五集的片頭名句:“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尼采《善惡的彼岸》。”毫無疑問是對臥底內心深刻的拷問。

靠情懷也靠硬件,《使徒行者2》是丟了“港味”還是煥發新生?

不變的是什麼呢?是故事、是人物、是節奏、是情感。《使徒行者2》依舊是臥底與黑警“猜猜猜”的遊戲,不到最後一刻你不知道誰黑誰白。除了卓sir與歡喜哥這兩個已知黑白的角色,其他人都是謎團。

靠情懷也靠硬件,《使徒行者2》是丟了“港味”還是煥發新生?

宣萱飾演的施嘉麗曾是英國情報處的人,現在幫助魏德信做事,她會反轉嘛?

靠情懷也靠硬件,《使徒行者2》是丟了“港味”還是煥發新生?

樂少最早被查出來的臥底之一,難道他會一直單純下去?

靠情懷也靠硬件,《使徒行者2》是丟了“港味”還是煥發新生?

徐天堂中間不被信任想要變節,後來被查明並沒有,但他能堅持到最後嘛?

靠情懷也靠硬件,《使徒行者2》是丟了“港味”還是煥發新生?

幾個黑警現在還隱藏得很深,如同第一部一樣,貌似黑社會的都像臥底,警方的都像黑警……

靠情懷也靠硬件,《使徒行者2》是丟了“港味”還是煥發新生?

劇情發展上依舊是TVB的強情節快節奏,第一集就把五個臥底全給掛了,恐怕讓不少觀眾非常錯愕。

靠情懷也靠硬件,《使徒行者2》是丟了“港味”還是煥發新生?

後面一直保持著這種懸疑與反轉,除了感情戲份略顯拖沓,情節張力一直很夠,吸引著觀眾看下去。

靠情懷也靠硬件,《使徒行者2》是丟了“港味”還是煥發新生?

整部劇看下來,會發現《使徒行者2》與內地資本的結合形式是最好的那種——所有的創作班底、演員陣容仍舊是原汁原味的TVB,不同的只是場景、場面的大氣與好看,這相較於不倫不類的合拍片來說,讓人舒服太多了。TVB劇以這種形式重生,顯然是好事。

靠情懷也靠硬件,《使徒行者2》是丟了“港味”還是煥發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