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穀最低收購價為何下調?稻農種植會不會虧本?

煙花ヨ那麼涼

2016年以來,國家先以早秈稻為試點,首次下調了其最低收購價格,到了2018年,國家將三大稻穀品種的最低收購價格全線下調,而且幅度之大,前所未有。從調價的主要原因來看,肯定是最低收購價太高了,成了市場最高價。而下調價格之後,種植稻穀的農民收益肯定會下降,至於會不會虧本,我覺得一家一戶種植的農民有虧本壓力,但仔細算賬的話,估計也不會虧太多,但種糧大戶的虧本壓力就比較大了,如果還是原來的租地費用的話,可能會虧的比較多。

簡單來說一下原因吧:

一、稻穀最低收購價格經過連年提高,已經到了“天花板”位置。國家自2004年出來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從2007年開始,逐年提高最低收購價格水平,最高的時候,國標三等早秈稻最低價達到1.35元/斤,中晚秈稻達到1.38元/斤,粳稻更高,達到1.55元/斤。這個價格不僅遠遠的高於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水平(最初出臺政策時基本持平,最高也就是1.18元/斤),也大大高出了國際上的水稻價格。

二、國內水稻生產穩步增加,稻穀庫存水平達到歷史最高。在最低收購價政策的扶持下,以及各種惠農措施的支持下,我國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增加,再加上隨著單產水平的提升,稻穀長期作為我國第一大產量品種,近些年來產量穩步增長,2017年已經達到了20856萬噸。而稻穀的消費量,因為需求途徑比較單一,主要作為口糧,2017年口糧的數量預計是15905萬噸,佔總消費量18855萬噸的84%。而大米的口糧消費,儘管隨著中國人口的增加而剛性增長,但增幅相對有限,畢竟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肉蛋奶消費量增加,對主食的攝入量平均也在減少,所以導致稻穀的結餘量比較大,到目前為止稻穀庫存水平已經創下了歷史最高。為此,國家為了保護農民收益和種糧積極性,連年啟動稻穀的託市收購,也使得國庫中的託市稻穀庫存大幅增加。

在這種稻穀供需寬鬆的格局下,國家也不得不動起了心思,調整普通稻穀的最低收購價格水平,改為扶持更受到消費者青睞的優質稻穀生產

三、在最低收購價的支撐下,稻穀市場價格已經到了天花板位置,最低收購價長期成為稻穀市場的最高價(注意:這裡說的是普通稻穀品種),而且經過長期的政策執行,稻穀託市對農民增收的作用已經在下降,也與國家不再通過價格支持補貼來保證農民收益的改革精神相背離

四、國內外的對比更為直觀,東南亞的大米產量近年來也在穩步提升,在本國消化能力有限的情況下,不得不大量出口,特別是這些國家主要和中國接壤,比如越南、老撾、緬甸等。而且這些國家的稻穀種植成本遠遠低於我國,這就使得東南亞的稻米價格比較低。雖然我國對大米進口實行關稅配額管理,配額內關稅1%,配額外是65%,每年的配額進口數量是532萬噸(其中:長粒米266萬噸、中短粒米266萬噸),國營貿易比例50%。但由於我國南方的國境線與東南亞幾個主要的大米出口國接壤,給走私提供了便利,2012年以來有大量的低價走私大米進入國內市場,前期主要集中在南方主要的幾個銷區省份,如雲南、廣西、四川等,後來逐漸向北挺進,最遠在東北地區都發現過走私大米的身影。而且價格對比遠遠具有優勢,比如前幾年越南普通的走私米504的價格到國內只有1.2元/斤左右(廣西雲南的價格,到其他省份再加上運費成本),當年因為託市支撐,價格最低的國產早秈米價格都在1.9元/斤。

另外,對於農民的種植稻穀的收益來看,因為最低收購價格的大幅下調,其中2018年產的稻穀,國標三等粳稻價格比上年下調0.2元/斤,為1.30元/斤;中晚秈稻價格下調0.1元/斤,為1.26元/斤;早秈稻價格也下調0.1元/斤,為1.20元/斤。降價幅度之大,是有託市收購政策以來最大的一次,這將直接影響到今年農民稻穀的出售價格也大幅下降;與此同時,今年農藥、化肥等價格大幅上漲,再加上人工、農用柴油等價格也在提高,可想而知,農民的虧損壓力肯定很大,特別是比散戶還多了一項支出的種糧大戶,如果前期簽訂的租地費用(據瞭解,很多地方每畝的租地費用都在1000元左右),那壓力更大。


糧小咖

稻穀最低收購價下調主要是因為我國目前稻穀市場存在著嚴重的“三高”問題,跟當年的玉米是同一種情況!如果不進行收儲制度改革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

2018年,稻穀最低收購價格全線下調並不意味著稻農種植會虧本,因為以目前的情況來看,稻農在今年種植稻穀的收益還是有保證的,不會比去年低。

稻穀最低價為什麼下調?

剛才提到了國內稻穀市場的“三高”現象,這並不是我們認為的人體健康“三高”,而是指國產稻穀產量高,庫存高,進口高這三個令人尷尬又頭疼的情況!

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供求關係出現了新的變化,階段性供大於求與有的品種供給不足並存。目前水稻偏多,特別是東北粳稻出現了庫存積壓,要順應市場供求形勢的變化來引導調整,重點是調減資源消耗比較多、非優勢區的水稻生產。

所以,為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降低稻穀收購價格,適度調減水稻,這並不是要放棄糧食生產,而是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法減法一起做,在穩定和優化糧食生產的同時,調優產品結構,調精品質結構,調高產業結構,從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註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促進農業供求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實現平衡。

稻民種植不會降低!

筆者預計強調過多次,雖然稻穀最低收購價降低了,但是農民的種植收益不會將,因為國家在下調收購價格的同時,也對種糧農民採取直補的方式適當補助農民,以此來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所以,請大家放心吧!

望周知!讓自己的親屬、朋友瞭解。

《糧油市場報》官方賬號首發於在悟空問答!04.25


糧油市場報

我在這裡講一講每斤稻穀的成本,自家農田沒有承包租金的一畝水田總投資如下:旋田與整平需55元,插秧費200元,複合肥100元,尿素100元,農藥150元(最低),打水電費人工50元,排澇費38元,收割費70元,糧食運費20元,烘乾費70元,外加僱傭人工120元。合計1000元左右,按畝產1000斤X1.3元=1300元,每畝能掙3百大洋。如果是大戶種植要交納畝租金500元左右,則每畝虧損2百大洋。我包地種20年了,預估18,19兩年水稻能崩盤。現糧食保護價下跌到1.3元/斤,化肥農藥人工地租上漲情況下,我們大戶現在都怕虧,一點信心都沒有了。


手機用戶51093827369新農民

由於供大於求,國家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起的水稻價格下跌。另外水稻水稻屬於主食作物和小麥一樣,大幅漲價容易引起國家不穩定,所以國家要控制水稻和小麥的價格。

還有個問題是價格下調後農民收入問題。國家下調水稻價格隨之有提出水稻補貼和土地休耕的政策,這兩個政策也對農民的收入有一定的補充。水稻補貼大概一畝地150元左右,雖然價格下降了,但是有了補貼,農民的損失會少點。土地休耕一畝地補貼大概在500元左右,黑龍江地區,雖然比不上種地的收入,但是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打工或者發展第二職業,可能還增收了。

至於農民會不會虧本,我感覺可能性比較小。水稻種植畝成本大概在750-800元左右,如果是條播或者旱直播的話成本會更低,一畝地產量按1000斤算,水稻價格1.3元,收入1.3*1000-800=500元,還是賺錢的,還有糧食補貼呢。只不過就是相對於往年利潤少了點。所以水稻價格下調後,農民是不會虧損的。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就在昨天,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發佈的最新預測報告顯示,最近四年,每年稻穀的年結餘量都在2000多萬噸以上,累計達到1億噸的庫存。另外,與其他糧食作物不一樣的是,稻穀是一年四季國內都有收穫期。

比如我們說玉米,9月收穫之後,要到下年9月才能再次收穫,中間留有一定的消化空間,而稻穀一方面是大宗商品,另一方面是從春季開始,早秈稻、中秈稻、晚秈稻粳稻等,供應源源不斷。所以,市場上雖然國家一直託市收購,並不斷上調收購價格,實際上大米價格很難漲上去,逐漸造成了稻強米弱的局面,加工企業沒有貿易、倉儲企業賺的多,稻穀的去庫存已經勢在必行。

考慮到稻穀是主糧品種,不能像玉米那樣進行一刀切,所以先是下調早秈稻價格,然後今年是全面下調各個品種的託市價格。

另外,關於種植收益這塊,如果是自家耕地的話,一畝地投入成本基本在800元左右(不算人工),一畝地的收益大約能落到400-500元左右的收益,如果要計算人工成本的話,應該是微賺,如果租地的話,現在南方地租一般在一畝500元,基本上搞不好會虧本。

另外,針對今年稻穀託市價格下調,國家也明確,要在部分地區試點進行稻穀生產者補貼,也就是在正常的種植收益外,國家還會給予種植補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