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潮汕地區會成為廣東省的一部分?

尹小昔

潮汕方言屬漢語方言八大語系之一的閩南語系,而閩南又是福建的南部,那為什麼潮汕不歸福建管而歸廣東管呢?



其實這個問題應追蹤到封建王朝時代,如果一個省的人都是同一個文化族群,,那麼將會造成太團結而不利於統治,所以為了區域制衡,防止地方勢力做大進而對抗中央搞分裂,把同一個文化族群拆分管理。

比如廣東和廣西,把廣府人分佈在廣西東部和廣東西部中部,比如客家人分佈在福建,廣東,江西。那麼對於潮汕歸廣東管轄就很好理解了,潮汕地區在秦朝之前還是屬於福建,秦始皇為了削弱其力量較為強大的閩越,將潮汕地區割給南越郡,後來又割回給福建達兩百年時間,到了唐朝開元年間才算永久性的歸屬廣東。

因此,將不同區域,不同文化合併成一個省,這樣有助於中央集權!


潮汕哥哥仔

嶺東閩南是依據《山海經》開發的一個地區,也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嶺東閩文化,這個文化被汕頭學者謬論成潮汕,簡直是愚昧無知。

《山海經》是夏商青銅冶煉師蒐集天下金玉銅資源,王家法師記錄天下人文習俗而合成的書。因而在地理方位和人文記錄不十分吻合,出現錯位是正常的。古代金玉是權力地位的象徵,《山海經》出現最多的是金玉兩字,而且這兩字至今通用。東南沿海粵東閩南的浮濱文化,是周朝人依據《山海經》與本地族人進行金玉採集留下的足跡,這片土地也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嶺東閩南文化,也因此有了海陽大蟹的傳說,有了海陽侯國的自稱,有了海陽縣。

可以肯定的說,南次三經記錄的南稿之山,南禺之山就是今天的粵東閩南。

在東越墓中,越人對牙和角的崇拜得到了完整的詮釋,這些牙和角不僅用作對各類玉器的修飾,而且,牙和角還被製成了大量單個的實體,貴族們將這樣的玉飾,披掛於全身,也許這就是越人的風格,也是夏代的遺風。由此上而溯到龍山時代,那些生活在山東、廣東、四川、陝西和湖北的崇族人,從他們開始,儘管那時夏后氏還沒有入主中原,但是對牙和角的崇拜,早就已經在夏前期形成了。

《山海經》凡南次三經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 。其神皆龍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糈用稌。

在畲族中廣泛流傳含有與苗、瑤相類的南蠻意識“盤瓠”傳說:新石器時代的高辛氏(即帝嚳)時期,劉氏皇后夜夢天降婁金狗下界託生,醒來耳內疼痛,旨召名醫醫出一希奇美秀三寸長的金蟲,以玉盤貯養,以瓠葉為蓋,一日長一寸,身長一丈二,形似鳳凰,取名麟狗,號稱盤瓠,身紋錦繡,頭有二十四斑黃點。其時犬戎興兵來犯,帝下詔求賢,提出:能斬番王頭者以三公主嫁他為妻。龍犬揭榜後即往敵國,乘番王酒醉,咬斷其頭,回國獻給高辛帝。高辛帝因他是犬而想悔婚。盤瓠作人語說:“將我放在金鐘內,七晝夜可變成人。”盤瓠入鍾六天,公主怕他餓死,打開金鐘。見他身已成人形,但頭未變。於是盤瓠與公主結婚。婚後,公主隨盤瓠入居深山,以狩獵和山耕為生。生三子一女,長子姓盤,名能,次子姓藍,名光輝,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兒嫁給鍾智深(亦作“字”)。畲族人民世代相傳和歌頌始祖盤瓠的功績。盤瓠是畲族圖騰崇拜的物件。

盤瓠傳說實際就是《山海經》記錄的“其神皆龍身而人面”,畲族傳說由於後世龍成了帝王化身,為避諱而傳改成狗頭人身,所以有了十二生肖龍狗相沖。

古人記年、記時之用的天干和地支才會和十二生肖扯上關係。十二生肖是由十二種來自自然界的動物:鼠、牛、虎、兔、蛇、馬、羊、猴、雞、狗和豬,還有傳說中的龍所組成的,《周書·列傳第三》中,記載了宇文護的母親寫給他的一封信,信中說:“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 ”

但最先的十二生肖沒有龍,而是蟲。由蟲蛻變成龍,也導致盤瓠傳說由龍改成狗。

(公元前209年)秦爆發起義後,趙佗由龍川縣令升任南海郡尉,傳檄橫浦、陽山、湟溪關:“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史記·南越尉佗傳》)可見秦末時南海郡其東面疆域只到了橫浦關,(在今廣東仁化縣北一百三十里);陽山關,(今廣東陽山縣);湟溪關,(在今廣東樂昌縣西南二里)。當年的秦置定揭縣(今五華境內)已經不屬趙佗南越國。前111年《南越列傳》史定“聞漢兵至,及越揭陽令定自定屬漢”。是南海國滅了,定揭縣歸入南越國改名揭陽以後的歷史,至於定揭縣什麼時候改名揭陽縣,歷史並沒有記載,但可以肯定定揭縣以東設置的縣是揭陽縣,這個縣治設置在今揭陽的可能性甚微,因為在五華定揭附近再設揭陽縣治是無可能的。


漳州市《漳浦縣誌·古蹟》中的記載可以得到證實:(盤陀嶺上蒲葵關)為“漢南越故關”,《讀史方輿紀要》按《淳祐志》之說認為是“漢初南越所置關也。”《輿地紀勝》則說為“東南二越界”。這說明,當年秦軍並未在此處設關,沒有佔領盤坨嶺,也沒從這裡進攻閩越王。秦置揭陽縣一說沒有下落。後來卻成了趙佗南越國所置之關。史載秦始皇當年沒有派兵到閩地,只是廢去勾踐後代鄒無諸的閩越王稱號,降為閩中郡長,仍由鄒無諸統治東越閩地。這樣,從陽山到盤坨嶺,其實就是漢初的海陽侯、南武侯,南海國。秦置的揭陽戍或揭陽縣,就是《南越列傳》“聞漢兵至,及越揭陽令定自定屬漢”。僅憑這一行字,證明史定是秦置揭陽縣令,似乎不能讓人信服。前111年追封的安道侯是不是封史定本人,或者混淆到前209年史定自定漢的歷史記載,不然,史定高壽就得120歲以上。公元前111年西漢武帝元鼎六年,漢封安道侯揭陽定,以南越揭陽令降侯。

《史記》卷十八•年表第五《高祖功臣侯年表》“海陽”條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三月庚子日對東越族的搖毋餘“以越隊將從破秦,入漢(中),定三秦,以都尉擊項羽。封(海陽)1800戶。”唐·司馬貞在《史記》這個《高祖功臣侯年表》的“海陽”一行以《索隱》的方式注云:“海陽亦南越縣”。這個搖毋餘,就是秦廢的第七世東甌王搖。

《前漢書》卷十六·表第四《高惠高後孝文功臣》有“海陽齊信侯”。這樣的表述說明“海陽”是封地名,而“齊信侯”是侯名。因此“海陽”縣這片地方重新成為漢初建置的封侯國。四庫全書本《廣東通志》卷四十四“人物誌”曾有如下的記載:“漢高帝以二都尉皆擊項籍有功,復封胡害為貫侯,毋餘為海陽侯。”相傳其地有“越王走馬埒。”北宋王存《元豐九域志》卷九[潮州·古蹟]中,也列有“越王走馬埒、古義招縣、鳳凰山……”諸名目。“越王走馬埒”遺址的原始記載,可見於《九域志》:“去潮州五里,平垣可容數百人。”所謂越王走馬埒,不能說明越王所用,卻可以說明自古皆相傳海陽齊信侯封地在粵東。湯田昭在為《溫州府志》所作《序》中曾說:“歷觀往牒,東甌君長,七閩、南閩越皆據有疆土,南面稱孤。”南越即南粵,蓋指搖被封海陽侯而言。這證明溫州人也認可搖侯曾在南粵海陽。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五月,趙佗歸漢並被封為南越王。

《前漢書·高帝紀》記載:十二年三月,“詔曰,南武侯織亦越之世也,立以為南海王。”這句話出自劉邦之口,信息量很大。亦越之世?織和誰同是越之世?和海陽齊信侯同是越之世幾乎是可以確定的,此舉說明高祖已經為搖升王做準備。那麼,南武侯織究竟用什麼讓劉邦判定織“亦越之世”呢?直接證據肯定隨南海國的滅亡而消失在歷史中了,這是南武侯突然封王的原因。《史記》、《漢書》也確實記載了南海國的存在。

帝元年(前179年),為鎮扶天下,文帝派陸賈再次使越,趙佗上書曰: “其東有閩越,其眾數千,亦稱王”。從趙佗的上書看,明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若其所指為閩越王無諸,不會是幾千人,無諸在前201年即封為閩越王,管轄閩中郡,何況他也遠不止“其眾數千”(史載當時閩中郡約有4萬人),他向皇帝告閩越幾千人“亦稱王”,明顯就是要求文帝取締南海國,劍指海陽齊信侯原封地。


從那以後,南海國也就是今天的粵東閩南就歸入趙家南越國,漢南海郡,唐朝分置漳州,實際上是把已經是潮州的南海國分拆了,並非所謂的潮汕。所謂的潮汕,是商埠洋人臆造的,並強制滿清政府接受的府埠構成詞,這個詞的內涵就是商埠和府平行並稱,已經不是中華傳統文化所能賦予的歷史現象。


幻影千度

回答題主問題,應該追溯到之前中國的中央集權來說,潮汕和閩南同宗同文,但是先有潮汕屬於廣東一部分,最近在回顧《尋秦記》粵語版,雖然故事穿越純屬虛構,但是有些內容還是根據真實脈絡來說的。我們都知道最早是秦始皇把潮州劃到南海郡,其實之前潮汕(潮州)也是閩越,成為同文同宗漢人的潮泉漳是很後來的事。

從那時開始就一直跟南海郡(區域有變,不過基本差不多)塊歸一起,直到東晉才分出來做東宮郡,再從東宮郡分出來到義安郡,不過還是屬廣州。

到南朝梁才劃出廣州新置東陽州,這時從潮汕屬於“廣東”都過了七百多年了,沒過幾年,南朝陳廢了東陽州,潮汕又回到廣州管轄

一直到隋朝時期大變

唐朝時期劃潮泉各一部分建了漳州跟泉州一樣屬江南東道,潮州這時屬於嶺南道;

五代十國其實各自己被不同政權割裂;

到宋朝時就真跟現在基本一樣了,潮州屬廣南東路,泉漳屬福建路;

元變動幾次也基本沒跟泉漳劃一起;

再到明清時期到民國再到現在,都基本延續,潮泉漳從古至今就基本沒合併過,分倒是有,且潮汕從南海郡開始一直基本就跟“廣東”一個行政管轄,都延續兩千多年,早就順理成章,自然到不能再自然的事了;

至於為什麼秦始皇要把他劃到“廣東”,具體我是不懂,看的資料有的說粵東是閩粵閩毗接要道,加之當時還不穩定,所以要劃到南海郡。

所以總得來說還是有歷史根源的~

看看如今的地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