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緩解仇恨的情緒?

調調su

武俠電視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A跟B有仇,B跟C 有仇,三人之間不停的互相報復,一生就在仇恨中度過了。

有句話說得好,冤冤相報何時了?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難免會受到他人的傷害,有大的有小的。

很多人對此無法釋懷,久久不能忘記,幾十年了還沉浸在別人對自己的傷害中無法自拔。

然而有個事實,你必須意識到,就是你的恨意,對別人造成不了多大的傷害。

相反,,一輩子含著仇恨,等於是在親手扼殺自己的幸福。

即使讓別人感到痛苦了,也並不意味著就能讓自己幸福。

大多數情況是,別人雖內疚,但自己更痛苦。

所以,我們要學會放下。

很多人擔心寬恕會讓傷害者變本加厲,而自己則顯得軟弱可欺。 

而實際上,寬恕不等於縱容。

我們維護自己的立場依然要堅定,對傷害者的行為本身依然保留譴責態度,

只是,我們在情緒上不再糾纏於傷害我們的人了。  

寬恕的真正意義是:那些傷害只是我們人生長河中的一個片段,儘管它曾讓我們很痛苦,但相對於漫長而充滿無限可能的生命歷程,那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我們不能總讓自己糾纏於那一個人,停留在那一個片段中,而錯失其他的精彩片段。我們之所以對傷害我們的人放手,是因為要解放自己。


家庭醫生雜誌

長時間的過度仇恨埋藏在心理得不到化解,不僅會沸騰著吞噬我們的精神,還會吞噬我們的身體,產生各種痛苦,甚至會導致一種我們稱之為“癌症”的疾病。生命中常常會有些不公平,不如意,甚至有些人會傷害我們,傷害我們的親人,此時又對他感到無能為力,會有一股強烈的憤怒和痛苦,衝入我們的身體,化為仇恨,佔領我們的一部分心靈而無法化解,它並不安穩,常常會喚起,會氾濫,會痛苦,甚至會傷害我們自己。

牡蠣在沙粒的傷害下一層一層地積累方解石,最後變成美麗的珍珠,同樣道理,

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積存情緒傷害自己,就像在自己心理一遍又一遍地放映著同樣的電影,如果我們要自由,要擺脫這些情緒,就請超越它們

一、我們可以用積極的方式釋放。面對仇恨的積存,常常會直接導致我們的憤怒,而不是釋放它,其實,我們應該明白,是我們自己抓住它不放,和其他人無關。釋放憤怒的最好辦法是,直接和使你受到傷害的人坦誠相談,把情緒釋放出來,你可以說:“我很憤怒,你傷害了我,因為。。。。。。”當我們指著誰大罵時,說明已經積蓄很久了。可有時我們不能這樣直接和別人說,那麼,另一種方法是,對著鏡子裡的人說,看著自己的眼睛,看著自己和傷害你的人,回想你的仇恨,告訴鏡子裡的人,你為什麼仇恨,表現你所有有憤怒、痛苦,你可以說“我受到了傷害,因為你。。。。。。”,“我很憤怒,因為你。。。。。。”。我們還可以對著枕頭大叫,踢打被子和沙袋,寫信然後把它燒掉,登山並找合適的地方大喊,踢球,跑步。。。。。。請釋放你的感覺,不用害怕,不必覺得羞恥或有犯罪的感覺,請記住,我們的感覺反映了我們的思想,感覺是由我們的思想引起的,我們何時釋放感覺,何時就能為美好的事物騰出空間,釋放之後,你更願意看到和諧,會更理智,更有創造性。

二、我們可以改變對往事的態度。過去了事情都已經過去了,我們無法再改變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對往事的看法。因為以前有人傷害了我們,而在現在懲罰我們自己,這是多麼愚蠢!我們現在就要開始化解自己的仇恨,因為現在還不遲,千萬不要等到快要被醫生開刀的時候。要想化解仇恨心,先要消除恐懼心,因為我們恐懼的時候,很難把心中的意念集中。凡事從容,才能夠產生力量幫助我們自己,如果我們不加以改變,只是一味地以為自己是一個無能的受害者,一切事情不會再有希望,那麼,我們便會被自己的想法所害,更加一落千丈。相反,如果我們痛改前非,化恐懼和仇恨為奮鬥的動力,有正確的思想看法,就會更加容易獲得支持的力量,增加轉敗為勝的機會。

三、我們願意寬恕他人,也願意寬恕自己。只有寬恕,才能把不快的往事化解。我們可能不知道怎樣去寬恕別人和寬恕自己,甚至根本不希望有寬恕,或不知道可以寬恕。事實上,寬恕他人,寬恕自己,都是可以的。人誰無錯?連聖人都有錯,何況普通人?寬恕就是給別人機會,給自己機會,“化干戈為玉帛”是世界上所有好事之一,非常重要。在知道寬恕的重要後,我們便要能夠去實行,我們可以下定決心,對一個害過我們的人說:“我將寬恕你,雖然你過去對不起我,但我決心寬恕你,不再記恨,讓你自由自在。”這句話很有分量,你不單是解放了他人,更是解放了自己,不會再被仇恨所困。

只要我們掌握了使自己成長的方法,最悲慘的事最後也會變成好事。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明志君


暖心理

俗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得饒人處且饒人。”有什麼事情能讓你如此的苦大仇深那?

情緒是自己內心深處的表現,有好的表現,也有壞的表現,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漸漸學會控制自己的內心的表現。當遇到氣憤或者不開心的事兒時,我們的情緒也會隨之變得亢奮、低落。這時我們可通過一些方法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再對事情進行分析和思考。

如何讓自己不安的情緒平靜下來那? 可通過轉移的方式,如睡覺,或者與別人溝通,聽相聲等,總之讓自己先不去想這些讓你招煩的事兒和人。其實睡覺是簡單又有效的方式,當你情緒高漲時,你不妨美美地睡上一覺,當你再次醒來時你會發現心情會變得平靜許多,至少不像剛才那麼激動了。

其次就是溝通,最好找個比較瞭解你脾氣秉性的朋友,你倆暫且先不要聊關於招你煩的事和人。只是聊些開心的事情,等到你的情緒平靜後在幫你分析原由。

然後就是聽相聲,或許這招對有些人不太起作用。但是對我來說還是很有效的。我覺得相聲的最大魅力就是讓我開心,只要讓我樂得合不上嘴的相聲就算是成功的相聲。

如果以上幾招對你都無效的話,那隻能用上我的殺手鐧了。那就是做你最擅長,最喜歡的事情。比如你玩遊戲厲害,那就玩遊戲。比如你跑步厲害,那就跑步等....因為當人們做最喜歡的事情時,會對此百分之百投入,你所有的精力都會放在喜歡的事情上,所以就沒有時間和心情再去想別的了。

其實人與人之間,哪有那麼不共戴天的仇恨,對方又不是你的殺父仇人。所謂的仇恨也只是一時的,也是自己的內心在作祟。自己沒想明白而已。

俗話說話:“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多做做換位思考,場景互換。幾年後,幾十年後你在回憶回憶對他還有那麼仇恨嗎?


北京醫生網

我們都會遇到一些對我們造成傷害的人。如果傷害較小,就談不上仇恨;但是傷害較大影響較久,就可能演變為對對方的仇恨。那麼,我們在仇恨對方的時候自己真的很舒服很快樂嗎?答案是否定的,仇恨,是在幫助對方繼續著對自己的傷害,每次想起那個傷害,就會被重新傷害一次。所以,我們需要放下仇恨,以避免被繼續傷害。

緩解仇恨,我自己也有著親身的經驗。當初剛工作的時候,遇到一個領導,在我的印象裡他還是給了我正直和善的第一印象。但是,隨著工作的進行,因為我在不斷地學習著自己感興趣的心理學,造成了他對我的不滿,認為我好高騖遠、不務正業,甚至在一次公開課失敗後,竟然武斷的覺得我是在糊弄工作、糊弄學生。最後可能還把我的事情上報到更高級的領導,給我造成了很大的被動,甚至把我弄得心不寧靜,連房子都沒買而錯過了放假較低的機會。此事對我影響好多年,我從那時候開始,對他是充滿了仇恨,伺機想報復。

後來,我感覺反正已經暴露,不再躲躲藏藏,光明正大的做自己喜歡的事。結果沒過兩年,學校被我的執著打動,竟然安排我做自己喜歡的事了,後來在我出去進修期間,還專門給我保留待遇。經過此事,我想通了一句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好好地利用每一次的“傷害”,就會做到利益最大化。

我已不再恨!


希樸羊

如何看待明顯仇恨社會言論?

回答如下:“明顯仇恨(仇視)社會言論”?吾以為,言為“心”聲。首先應注意分析當事人出現這樣的行為究竟是“一是氣惱衝動缺失了理智”呢還是“比較穩定的一種近似‘習慣性’的行為反映”。

如果是前者,倘若沒有及時且強有力的規導和教育,很容易形成“習慣”發展成後者;如果成了後者,那就幾乎可以歸入到“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範疇裡了。

譬如當今世界出現的反社會反人類的“恐怖分子”及其行徑,就是如此。

當下社會,隨著社會人群中為數相當不少一些人的生活心理預期忒高,但實現這些心理預期的自我實際能力和條件卻又忒弱忒差,巨大的“慾望實現反差”會引起其完全缺失了“理性”的怨憤和不滿……的確要警惕一些“反社會人格障礙”者的存在。

因為從病態心理學剖析去看,這種患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人明顯擁有7大心理特徵:

無社會責任感;無道德觀念;無恐懼心理;無罪惡感;無自控自制的心理能力;無真實或真正感情;無悔改之心。

一旦不慎與這樣的人有了瓜葛,其後果的嚴重,明顯就不是什麼“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那麼客氣簡單了——整個等於是讓自己陷入了“危險”和“危機”之中!

在心理學裡,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又被稱為無情型人格障礙或社會性病態心理,是對社會影響最為嚴重的類型。

據有關資料公佈的統計,這種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病率,在發達國家約為4.3-9.4%;而在我國的臺灣地區約為0.3% 。

由於這種病態心理障礙者對挫折的耐受力很差,壓根兒就缺乏罪惡感和羞慚感,其行為受偶然動機驅使,帶有很強的“不適應(甚至反感)社會”特色,因此對社會對他人擁有高度的攻擊性。

“放縱衝動”“不負責任”“不計後果”“敵意暴力”“不可理喻”“無廉恥(良知)之心”——等等這些行為特點,使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成為了一種典型的犯罪型人格障礙。

當然也要注意,不該也不能將衝動性人格障礙與反社會性人格障礙互劃等號相提並論。它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衝動過後常常後悔不已並具有“陣發性”(非長期穩定並“習慣性”)特點;平時在社會交往中不時也會有相當良好的人際關係。

反社會性人格障礙者的思維行為通常都帶有如下幾大特色——

※行為違背社會常情,與社會規範和社會準則相悖,且習以為常。

※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大腦中只有自己而無視他人,從不關心他人痛癢。

※明知故犯,敵視他人,任性衝動,明顯缺乏自控能力,行為常常失控,難以與人保持深刻的人際關係,毫無內疚心理。


拙筆淡靜

當你站到一定高度,就會看到今天你之所以能成就,多虧了你的“敵人”。如果不是你的“敵人”整天盯著你、磨你,你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儘管人性中有貪婪的一面,但是每個人都渴望將自己高尚、美好的一面發揮出來,以心胸寬廣、慈悲、博愛的形象展現在大家面前。可是由於我們的心靈從來沒有得到過真愛與慈悲的滋潤,我們表現出來的慈悲與博愛,包括情和愛,總是畸形的。

一個人不敢正視自己的內心,不願意接受他人的批評和指責,一定不是一個真正渴望進步,真正想改變自己的人。

作為一個靈脩人士,必須學會感恩。哪怕是裝,裝個三年五載,也會自然而然地感恩。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永遠是一個痛苦的人,一個心靈貧瘠的人。小孩子剛上幼兒園,不會說“老師好”“老師再見”,需要大人教,然後跟著模仿。剛開始會忘記,但只要老師耐心地教下去,孩子總有一天會養成習慣,形成本能,到學校的時候會自然地叫一聲“老師好”。我們的慈悲與博愛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培養。

至於深入三摩地、明心見性、證悟本來、慈悲與博愛突然迸發出來,這種情況當然存在,但是並不多,突然的頓悟很難。所以我們還是先做一些簡單的、容易做到的。一個人不能把心中的情和愛變成慈悲,在靈脩這條路上是無法邁步的。

即便你的禪定功夫很好,可以入定七天七夜,對於了生死、成佛還是不夠。一個成了佛、了了生死的人,在他身上一定會體現出慈悲與博愛。當然也會有神通,但是佛法的成就是以慈悲與智慧來衡量,而不是神通。

佛教與其他宗教的區別也就在於此。世界上有很多宗教,每個宗教的立足點都不同,成就的方式也不同,佛教的體現方式就是慈悲、智慧與出離心。

有些修行人喜歡炫耀自己的神通。一個有神通的人如果不具備慈悲和智慧,大家說結果會如何?會成為魔!所以作為修行人,慈悲和智慧必須同時兼修,缺一不可。儘管我們現在還體現不出慈悲和智慧,但是必須明確修行的方向——唯有慈悲和智慧才是我們修行的根本方向。

再大的困難、再深的冤仇,遇到智慧與慈悲的力量,都能化解。所以當我們抱怨自己遇到逆緣時,只能說明我們慈悲的力量不夠。當你站到一定高度,就會看到今天你之所以能成就,多虧了你的“敵人”。如果不是你的“敵人”整天盯著你、磨你,你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佛菩薩有千百億化身,不會總以一種面孔——慈眉善目展現在我們面前,有時候也會展現金剛怒目相。而我們作為靈脩導師,也應該體現出“千百億化身”——對不同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展現不同的面孔。無論用哪一副面孔,出發點都是慈悲。沒有慈悲,即是魔的再現。

可是有時候我們心裡也會抱怨: 我好心對你,你不領情,還怨我、罵我! 是不是會這樣想?為什麼會這樣想呢?因為我們的慈悲心不夠,總想得到他人的理解。如果真是好心對待他人,就不要奢望他人的理解,不要在意他人以什麼方式回饋我們。如果有奢望,說明我們的慈悲還不是真正的慈悲,而是我執。

為什麼我們會用我執來表現慈悲呢?《金剛經》上講,凡夫有四相: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其中最難破的就是我相,也就是我執,我相若破了,後面三相不攻自破。凡夫的慈悲也好,博愛也好,都帶著我執。既然帶著我執,就會希望得到對方的理解,希望對方回饋以好的言語、態度和麵孔。

當我們瞭解自己的慈悲是帶著我執的,而不是出於無我之心,我們就不會煩惱了,而會反觀、內省自己,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只有無我的人散發出來的慈悲和博愛,才是真正的慈悲和博愛。凡夫常常發心,但從不長久。聖人從不發心,但有長久心。

什麼是聖人的長久心呢?就是無我之心。以無我之心做事,怎麼會有煩惱呢?所有的事都不是為我而做,都不求回報,當然也就沒有煩惱。如果能以無我之心行慈悲之道,所有的冤親債主都會被感化。

帶著我執行慈悲之道,能行多久呢?碰到一點逆緣就退失菩提心了。雖然我們天天喊著“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可是我們又度了幾個眾生?斷了多少煩惱?

好多人整天生病,有氣無力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表裡不一,做事用的是兩股力量,而不是一股;所謂的慈悲、博愛都是有目的的,情和愛都不是無我的。例如一個愛說謊的人,說一句假話,就要想十句假話來圓謊。一個常說假話的人,眼神都是驚恐的,氣都是虛的。一個人長期表裡不一,心靈的力量就分散了,無法集中起來。說的假話越多,力量越分散。所以有氣無力,顛三倒四。

一個人身心不完整,他的力量也不完整。當他給予別人慈悲、博愛的時候,他的力量也是極其有限的;當他為人處事、談情說愛的時候,也是心不在焉的。因為他是一個四分五裂的人,給予的情和愛也是四分五裂的。根不全然,所生的果自然也不全然。

所以大家平時不要說假話,心裡怎麼想就怎麼說。我們做任何事,心靈上都會留下痕跡。你愛他,就說你愛他;你恨他,就說你恨他;你想他,就說你想他。只有當你變成一個全然的人,你做事才會有全然的力量,也就是完整而沒有缺陷的力量。只有當你帶著全然的心談情說愛時,對方才能感受到,才會超越。

只有當我們的心是完整的、全然的,我們的複印件才是完整的、全然的;只有當我們付出的是全然的力量,回饋回來的才是全然的力量。所以,你是以什麼樣的心投射到別人身上,別人也是以同樣的心投射到你身上。

什麼是信仰?我剛才講的這番話就是信仰,信仰就由此開始!如果你連這些都不信,我問你:你信的是什麼?

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質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3次7年閉關、16年建寺安僧、8部著作、1.2萬場開示、千萬餘字的開示錄、16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4791萬多元……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六度萬行,歷經了三十餘年,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將一生心血《東華禪》無私付予芸芸眾生,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東華禪寺

為自己活著,不要在無聊的人和事情上浪費時間,爹媽生養我們不是為了伺候誰,更不為受誰氣。

有一種性格叫癌症性格,不管接下來的每一條有沒有中槍,都要在健健康康的時候,懂得好好關照自己的身體和情緒,改掉倒黴的癌症性格。

一,一點小事就焦慮,什麼小事都較真,遇事喜歡憋在心裡,表面上很少流露出負面情緒。

二,習慣剋制,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總是在生悶氣。

三,心理脆弱,經受不住打擊,總覺得孤獨無助,活得很累。

四,如此種種,腫瘤發病率比一般人高三倍以上。

所以,想開點這三個字不只是他人的客套之言,而是明示暗示自己,儘量向這個目標靠近,直到遇到什麼事情都能想得開。

心寬體胖是有依據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但也聽取家人的意見,內心寬容,才能更好的關照自己身體。

💪💪


指尖小調

傷害換種角度來看就是愛,是蒼天對我們另一種慈悲的愛!沒有深深的傷害就不知珍惜擁有,就沒有深深的愛。一切的傷害都是為了讓我們醒來,只有真正醒來才可以遠離一切的傷害!

你自己想要得到的,必須先讓別人得到,這樣自己希望的東西才會最終回到我們身上。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為別人付出,其實一切還是為了自己,所以,要想自己一切好起來,請熱愛這個世界!


妙法虛空行

這個社會就是一個不公平的社會,如果是社會公平了!還有貪得無厭的站出來反對!要想公平就要按創造價值,領取勞動金,一個掃馬路的工人!每天都幹十幾個小時的工作,又髒又累,甚至沒有休息日!上滿30天工作日!工資就開2000元錢,可是一個檢查員,騎著電動車這比手劃腳,那比手劃腳,每個月還有8天的休息日!每個月的工資開五六千元錢,各種各樣的福利照樣拿,這樣公平嗎?這樣仇恨社會的言論,是過錯嗎?


張建軍170653270

仇恨是情緒積壓後固化形成的痛苦

人生在世不稱意事十之八九,當經歷了太多不順心的事,忍受了太多的傷痛,積壓了太多負面情緒,如果不及時加以療愈,那麼我們的後半生會持續這種狀態,我們就會被卡在那裡很難全身心投入到下一階段的生命旅程,這也是需要療愈與自我療愈的原因,處於負面情緒當中的時候,小我會條件反射般保護,身體會呈現不自然的僵化狀態,五蘊會選擇自行閉塞,感覺知覺嗅覺聽覺視覺也會降低敏銳度,當負面情緒一直積壓就會在心底固化升級為痛苦

仇恨自未被滿足的慾望中升起

痛苦是升級固化了的情緒,長期處於未被滿足狀態中的“小我”決定出手報復,在持續不斷的頭腦故事裡,仇恨自未被滿足的慾望中升起,問題在於大部分時候我們不會承認或認可這些感受,我們每人都不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喜歡仇恨心懷仇恨的人,但這種處於潛意識裡的自我的否認會讓我們將這種仇恨的力量投射到周邊的事物上,而與此同時,

我們又感覺並堅信這個世界對我們的仇恨,那麼這樣的世界對我們來說就是地獄的實相

心懷仇恨的人是處於無覺知狀態

心懷仇恨的人必定是麻木的冷酷的,身體的感知系統全部自行關閉,任何未被滿足的慾望就成為導火索,心中的仇恨必然會付諸行動,在無意識之下做出違背社會良知的事情來,不可否認每個人心中都懷有各種各樣的仇恨,這些都是長久以來我們未被滿足的慾望,我們無時無刻都用我們的痛苦加以餵養,直到爆發的那一天,只是大部分人都處在未顯化的壓抑狀態,我們不覺知而已。

《了凡心療愈》處理仇恨的方法

去感知你的仇恨

當仇恨升騰而起的時候,人體會自然做出防禦或者進攻的狀態,人體的感知系統自動關閉,它會掩蓋情緒的流露,所以我們也就無法從情緒上找到它的突破口,當仇恨從我們的內心升起的時候,那就讓自己充滿仇恨吧,我們要承認這種感覺,我們要臣服於這種不好的感覺

,進到仇恨的世界去感知它去擁有它去表達它,但是千萬記住不要去相信它,藉助意識的覺知我們可以放下責怪放下期待和怨恨,要為自己未被滿足的慾望承擔一定的重任。慢慢的仇恨會在我們的內心消解,怒氣和怨恨就會從我們的生命中消失。

去接納你的仇恨

接納並不意味著放任,放任自己的小我,就往往使人狂放自大,過度收斂小我又會歸入枯寂,只有善於把持自己身心的人,控制的開關在自己的手中,才可以收放自如,從而取得平衡,由我們來把握和主宰事物,成功時不會欣喜,失敗了也沒有憂愁,沒有羈絆和牽掛的做人,若讓慾望來控制奴役我,那麼不順利的時候就會產生更多的仇恨,憤世嫉俗,順利時又會張狂自大,一點細如牛毛的事就能把自己死死的卡住而動彈不得,接納就是當我們感知到我們的仇恨的時候,我們需要找到合適的方法表達它,耳朵聽聲音就像是狂風吹過山谷造成巨響,過後什麼也沒有留下。

用淨心表達你的仇恨

如果有覺知的並負責任的讓情緒表達出來,就是淨心,也就是通的過程,這與安靜的坐著關照呼吸的淨心方法是一樣的重要,如果我們攜帶者大量的壓抑了的情緒,我們可以每天做一次淨心至少連續做一個月, 在此之後我們可以只在需要的時候去做,

淨心應該至少持續五分鐘左右,而且最好單獨在房間裡進行,這樣就不會打擾到別人。

我現在非常的生氣

情緒的淨心是允許壓抑在我們內在的情緒徹底表達出來,有一個類似咒語的句子可以幫助我們完成整個淨心的過程,即:“我現在非常的生氣”讓自己的情緒去表達把話大聲的說出來,一旦開始,我們就不要停下來,找個讓我們生氣的人或事情,然後讓情緒流動,這就是“通”的過程,如果我們罵不出話來,就回到那個咒語上去,要一直重複這個句子,知道下一波情緒升起,重要的是,要大聲把話說出來,以便讓自己聽到情緒在說什麼,這樣做有助於在情緒通過我們表達它自己的時候,我們跟情緒所攜帶的故事拉開距離而保持合一的狀態。

注意過猶不及

在《傳習錄》之《黃省直錄》裡就有人問王陽明:喜悅平和跟慈悲是心體的屬性,如果遇到大變故而痛哭的時候,這種本體快樂還會存在嗎?先生說:這就必須大哭一場後才能快樂,如果不哭就不會快樂了,即便在哭,只要自己內心得以安慰,也是一種快樂,快樂的本體還是沒有變化的。

在《傳習錄》之《陸澄錄》也有一個案例,有人曾在鴻臚寺暫住,突然家中來信說兒子病危,心裡非常憂悶難以忍受,陽明先生說:這種時候正是用功的時候,如果放過這時,平時的學習還有什麼用處呢?人就是要在這種時候去磨鍊自己,父親愛兒子,本是人世間最真切的情感,人在這種境遇下,一般人認為按照天理就應該憂愁,於是就一直憂苦下去而不可自拔,就成了“有所憂慮,不得其正”了,就像是父母逝世,作為兒女難道不想痛痛快快大哭一場?但是天理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過分,人只要懂得心體,不能增減一分一毫否則就會過猶不及。

恢復情緒的表達權

要注意的是這不是在做心理宣洩,我們並沒有試圖除掉情緒,而是在恢復情緒的存在權和表達權,使之在沒有形成痛苦之前顯化出來,我們必須讓我們的身體與我們感知到的情緒處在同一頻率,找到表達情緒的完美面部表情,如果我們願意我們可以緊握雙拳,甚至在處理怒氣這種極端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在安全的範圍內摔打椅墊等。

誇大憤怒這樣的負面情緒對我們是很有幫助的,怒氣是不講道理的,它要詛咒它要謾罵它要責怪,它要殺戮,要在此時此刻允許它這樣做,比如我們可以誇大把讓我們受到侮辱的人用炸彈炸飛,讓他五馬分屍,發揮我們最大的想象力去報復吧!

淨心是對情緒的一種歡慶

可以說淨心是對情緒的一種歡慶,如果過了一會我們開始笑了,那麼我們就很完美的讓情緒流通起來了,而不是持續積壓了,這些情緒是沒有邏輯的是荒謬無理的,我們不應該太過嚴肅的看待它,只需要從“通”的角度來表達它享受它,以有趣的方式與之共存,這不是發洩,等我們淨心之後,這種情緒其實還在,只是我們已經覺知了它的存在。

同時需要加以注意的是我們一定要以負責任的方式去做,在表達這些情緒的時候,我們不要牽扯任何人,我們面對的對象只是情緒,僅此而已,而實際上,那些觸發我們極端負面情緒的人是我們的朋友,他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去釋放一些壓抑的情緒,我們甚至應該感謝他們,這其實就跟王陽明先生提倡的“事上磨”一個道理。

淨心也就是自我感受情緒的過程,感受就像是一條河流,它本來就是要在我們的體內自由流動的,但是小我出乎自我保護的本能會壓抑或者否認自己的感受,我們就已經在河中築堤截流了,我們也就堵塞了自己要不帶思考的去體驗這些負面情緒的感受,不要回避它要直視它,並允許它們在我們之內被徹底表達,允許感受流經我們,經由這條河,情緒也就不會積壓!

很多人會問當我仇恨來的時候,我自己都感知不到仇恨怎麼辦?這是你意識比較薄弱被情緒牽制的結果,如何變得覺知,你首先得提升你的意識,《了凡心療愈》就是在介紹一種自我情緒調節(意識—覺知—觀照)方法!讓大家認清情緒的本質,預防情緒帶來的傷害!獲得一種全新的精神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