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活动中的“高深学问”(一)——追问人与世界本原

高深知识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始终,但高深知识绝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人们对高深知识的认识及其价值的强调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换句话说,高深知识的种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在古希腊,哲学在所有学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希腊哲学是希腊文明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在当时,哲学学习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很多学者都对这一学科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并对这一学科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肯定。策勒尔认为,“他们(智者)是哲学对话体的开端,他们是优雅的阿提刻散文的创立者。”即使是以其他学科为主的专门学校也非常重视哲学的学习,如伊索克拉底的修辞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心智,把哲学列入必修科目;一些运动学校,除了教授相关运动技能之外,也要求学生修习哲学。而柏拉图学园更是把辩证法(哲学)置于学科的最高端,“辩证法是各门学科的塔尖,没有其他学科能驾乎其上,他终结了整个知识体系,因此,那些将成为理想国统治者的人必须专心学习这门学科,因为这门学科能使他们科学地运用辩证法这个武器。”古希腊的哲学为什么成为古希腊高等教育的主要知识呢?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对世界本源的追问。中世纪的大学虽然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宗教也是对人与世界本原的一种追问和回答,只是这种追问披上了宗教的外衣。

高等教育活动中的“高深学问”(一)——追问人与世界本原

总之,西方早期高深知识认为世界是从某一种先在的本源派生出来的,知识就是揭示这种本源的知识,即是关于世界“本体”的知识。

这种对世界本源追问的高深学问的强调影响了西方哲学的整体走向,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这种追问世界本源的高深知识倾向体现在纽曼的高等教育思想中,纽曼认为,人类心智的本性就是知识,这种知识,应被称作自由知识或绅士知识。纽曼把自由知识和以培根为代表的实用知识对比,指出存在两种使用知识的方式,对应的产生两种教育方法,一种教育的目的是哲学性的。而另一种的教育目的则是机械性的。一种是要普遍的概念,另一种则是致力于特殊和外在的东西。因为人的本性在于理智,因此,知识本身就是目的。换句话说,高深知识其根本的指向应该在于培养人性的完美,扩展人的理智:“大学的目的不在于扩展和创造知识,而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播来增加学生的理性,对其进行理智训练,知识是达到理智状态或理想的心智状态的条件、途径,追求知识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追求。

我国早期的高等教育同样表现出强的追问世界本源的倾向,从知识的范畴看,我国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有关于世界本原的探讨。道家的“道”,儒家的“仁”等概念,都是试图寻找到世界的本原,并以此为根基,指出人应该在顺应世界本原的基础上进行何种选择。

高等教育活动中的“高深学问”(一)——追问人与世界本原

从知识的划分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知识也被划分为明确的等级:大人之学与小人之学。

“大人之学”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学其理”,论述“小人之学”领域知识的合理性,也是告诉学习者做这些事情的原因。按照中国学术传统资源,可以用“道”来表示,就是指形而上的、根本的、高级的知识;

而“小人之学”属于启蒙类知识,学习目的是“学其事”,学习程序性知识,就是经验的、具体的、低级的知识,可以用“艺”来指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