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你還想要去創業麼

畢業十年,金融工作9年,互聯網創業8個月,在這8個月,看到離職的小朋友說要去開個餐廳,壓力太大了要去考教師證求穩定,我就只能呵呵了;面試的時候又看到創了業又想重新回到職場的。 如果你只是覺得當老闆很酷,可以不受別人的約束,我只想說,當老闆尤其創業早期的老闆,沒有強大的內外支撐,這條路,還是很難走下去。


現在,你還想要去創業麼

項目結束,我自己總結了下我這8個月用人民幣買來的教訓。

一.產品:產品不重要,給力的銷售能把梳子賣給和尚,這句心靈雞湯真的管用麼?

銷售團隊會有一句雞湯:給力的銷售能把梳子賣給和尚。這種案例需求不強烈、客戶不精準,帶有偶然性,對銷售人員依賴度高,這種雞湯有毒。尤其在銷售移動互聯網產品的時候。

對於To B的產品,涉及會更加複雜,但原則不變,因為畢竟還是人在使用,每個人都希望產品看上去簡單、快速上手。

我們在產品上很大的問題是:

  • 1.沒有技術核心,通過外包、眾籌等方式獲取,產品迭代依賴外部研發人員;而全部的溝通都需要通過創始人與外部溝通,這為以後的經營埋下了很大的隱患。

  • 2.產品種類繁多:由於實際控制人產品控,喜歡嘗試各種新的東西,從各種渠道採購不同的產品,產品種類繁多,繁雜的內容和各種bug,也給內部人員學習、消化帶來了困難。這也造成銷售人員一入門,有可能面臨各種行業的知識,無法快速學習和成長。

  • 3.運營團隊和技術團隊脫節,客戶問題反饋週期較長,造成運營人員挫敗感較強,6月開始核心運營人員開始堅定提出離職。

  • 4.缺乏市場調研,產品創新不足(競品已拿到B輪),對資源過於樂觀,技術人員能力較差,產品更新較慢,無法滿足用戶需求,沒有辦法獲得融資,但加速了現金流的消耗。

二.資金:現在聰明的人都是用投資人的錢,誰還傻瓜,自己投錢?

這兩年國家倡導的萬眾創新、創業的大背景下,各路投資機構非常多,無論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都挺浮躁,也確實有你講了個故事,就能拿到錢。但這是2014年、2015年,2015年下半年,進入所謂的資本寒冬,投資人也已經被洗禮了一輪,沒那麼好騙了,第三方調查也更加有方法。而且說實在的,即使你能騙到天使輪,沒有好的產品、好的運營數據,好的團隊,也支撐不了到下一輪融資。因為這個世界沒有永遠的傻子,不會有人一直賠錢做生意。

作為創業者,如果自己口袋錢捂著,只用投資人的錢,沒有對資金的敬畏、財務意識,為股東和員工負責任的心,這條路走不遠。

在最後清算的時候,我說如果自己有機會做老大,一定一開始什麼都要二手的。我們人員加入購置的新電腦,不過幾個月,就貶值只有3折了。

三.團隊:初創公司到底需要怎樣的團隊?

我加入團隊的時候,員工只是幾個大專生。當時我的感覺確實交流起來很不順暢,可能有一些基本的職業素養也沒有,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和溝通也很有問題。所以第一步優化團隊。也因為我和創始人良好的學歷背景和工作背景吸引了一些優秀的人員加入,到5-6月的時候,運營、文案、設計人員已經磨合得比較好。但最重要,也最有可能帶來營收的銷售團隊卻一直處於換人、招人,沒有業績的情況。這個問題也未得到很好的正視。

這個過程有幾點非常值得反思:

  • 1缺乏戰略角度對人才的規劃和實際業務的契合度考慮。

過程中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是在本來銷售人員業績轉化較慢的情況下,未及時輔導和提升業務、產品的簡化和優化,未加大銷售人員的招募、培養,而是又增加了代運營業務,這塊業務回款較慢,客戶要求高,對運營團隊人員的要求更高,不得不招募更優秀的成員,無形也增大了現金流的消耗。當5月創始人很著急要招募UI、美工的時候,我已經挺牴觸的,因為當時資金已經吃緊,我已經在預警,最後只招募了UI,其實她大部分工作都是美工的工作;5月正好有一個面試的市場人員,畢業名校,要價較低,但我考慮到不能充分利用,但和創始人討論這個面試的人時候,他還是心動要了,結果卻是這個人做事主動性比較差、時間管理較差,反倒給我工作造成了負擔,也確實沒有太多價值。 在人員招募的節奏上,應該更以業務為目標,合理配置人員。

  • 2.缺乏團隊管理經驗和狼性文化

產品和銷售都是因為創始人自己用業務時間玩了1年,運營和銷售都是最懂。但是未輸出過銷售、運營比較體系的東西,也未給新入職的員工帶來系統的培訓,加上產品的複雜、行業涉及廣,給所有成員學習帶來了困難。創始人個人銷售能力較強,但是僅限於客戶通過各種渠道有意向的情況,如何找客戶?找資源?其實並沒有真正的有危機和實際行動去尋找。

我記得剛加入團隊不久的時候,我基本都是最後一個下班,家屬問我:你們不是創業團隊,為什麼大家都這麼早下班。曾經有銷售主管離職的時候表達過這個事情,說師妹也在創業團隊,領導和團隊一起加班到凌晨。如果團隊核心成員都每天著急回家,怎麼可能讓你的員工賣力幹活?更何況我們的運營或者銷售因為一開始的產品缺陷。

  • 3.初創團隊,最好不要超過10個人。

一個普遍的認知,當你的團隊還沒有引入投資,團隊人數不宜超過10人,我們最多的時候14人,當然這個過程因為初創團隊,本身離職率較大,以及我們業務的複雜性,增加了運營團隊人員。人員的增加也需要增加固定資產、人工,這些都應該進行及早的預警和優化。

四.其他值得思考的地方

  • 1.你的初心:因為什麼原因而創業?

  • 2.合夥人的選擇:你以為是你認識多年的朋友就一定是一個好拍檔麼?

我自己以前做盡職調查,在金融機構給企業貸款,非常重視實際控制人的各方面信息。我疏忽了一點,我合夥人連續創業四次,都沒有成功,我只看重他創業的背景豐富,可以讓自己少走一點彎路,但卻缺乏思考,為什麼他會連續失敗四次?

  • 3.你以為自己是名校出身,擁有近10年的工作經驗就能管理好一家公司?

這8個月,我是出納也是財務,是行政也是HR,負責運營也要問銷售,做產品經理也要做財務顧問,見黃牛也見投資人。

你以為的資源,當你的身份變化後,就變得沒那麼深厚;你以為的機會,早就是紅海。

這8個月,深刻理解了在中國現階段創業,創業者真的要各方面無短板,而且還要有幾個長處。創業考驗的因素特別多,確實非常不易。如何選擇好的方向?擁有好的產品、好的團隊?是否有持續的資金幫你度過困難或者給你試錯的機會?自己離企業家精神還有一段距離,也因為這段歷程,讓自己看到的短板。

  • 4.大夢想和小切口?

看到一句話:“創業就是要有大的夢想,但是要找一個小的切入口,先進去,有現金流,讓公司活下來,之後想新的模式,這個過程中就要堅持”,我非常認同,我們整個過程就是非常散,不聚焦,缺乏對資金的敬畏。

  • 5.到底要不要創業?

這8個月幾乎每天九點回家吃飯,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了很多很多,有時甚至覺得是可愛的孩子給了我前進的動力。不願週末加班,但明白如果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舒適區,尷尬早晚來得更猛烈。

這8個月,收穫了站在更加全面的角度去看問題,預判危機,也看到了自己還有很多不足,我還是會懷念在地鐵聽各種微課的時光,自己一個人週末掙扎去加班的時光,因為經歷所以更加從容。雖然項目結束,也會遭遇各種所謂的中年危機,但整體上內心是不恐懼的,無論下一階段做什麼,這一段也絕對是非常珍貴的經驗。

20歲的時候,會因為失敗,把自己封閉一段時間,消化後再和人聊;而我最近除了資產清算,還在不停和人約見面,還任性地帶著孩子回了一趟老家,大概也是因為時間積累的力量。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永遠不要與趨勢為敵》,全文非常認同,分享一段話“我自己觀察和發現,世界上能跟著趨勢賺錢的是兩類人,一類人是馬雲這樣的人,他們天生具備敏銳的嗅覺,對於市場的理解很通透,而且執行力很強,天生愛折騰,且夠狠,對自己能狠下心來的人,都能成點事情,如果看準來方向,能成大事。還有一類人壓根不存在所謂選擇一說,他們中絕大多數人所謂跟著趨勢賺錢,並不是主動意識的結果,而是被動選擇的結果,他們被社會的洪流拋向了不同的領域,然後就是花落誰家是誰家的格局,有人成事,有人敗事,無非是祖墳冒青煙的結果罷了,94年被下崗的人,後來都能賺點小錢,而那些不下崗的員工,現在估計得下崗了,02年進不了銀行得人,去了房地產或者去了阿里,現在賺了大錢。

在過去的十多年裡面,我們這個邏輯和趨勢很明顯,決定你是否賺大錢的邏輯,不是選擇,不是能力,而是運氣,對,就是運氣。”

願你順勢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