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有很多人送钱粮房屋等?

一部嬉笑怒骂的《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堪称其中经典桥段。从范进中举后的癫狂,到各路当地“头面人物”们排队送钱送房的热闹情景,不知笑喷了多少读者。其背后的深意,更叫人笑声里连连感慨:明清年间的“举人”功名,就是这么牛气。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有很多人送钱粮房屋等?

确实,虽说放在讲究出身的明清权力场里,“举人”功名显然要靠边站。举人出身的官员,有时更是吃苦背锅的命。但放在民间基层,“举人”这个身份,就是老百姓眼里,无比强大的荣耀光环。

特别是放在小说的主人公范进身上,从“秀才”到“举人”,简直是人生的大翻身:中了秀才以后,虽说吃上了老丈人胡屠户送来的肉食,却还是被胡屠夫骂的狗血淋头,上门借钱都被打出来。待到后来中了举人,却是吓得老丈人胡屠户唯唯诺诺,人前人后给范进赔笑脸。一个“举人”功名,就是一步登天。

如此奇特桥段,放在真实的明清历史上,却是无比写实。

《儒林外史》的故事背景,是明朝成化年间。这个年代,却也是明代秀才与举人,两个身份反差开始拉大的年头。

先说秀才功名,看上去只和举人差了一级,而且明朝开国后,也给秀才提供了丰厚的米粮补贴,看上去也应该很受尊重。但到了十五世纪中叶时,秀才身份却已严重贬值。

一是明代物价飞涨,秀才的衣食补贴却百年没涨,生活自然越发贫困。外加读书应考的成本也增加,于是“穷秀才”就越来越多。很多明代名流名臣,功成名就后,常回忆起做秀才时的苦日子。以明朝名臣杨继盛的泪奔原话说:“其苦难言万一矣”。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有很多人送钱粮房屋等?

那么既然苦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千千万万的明清秀才们,依然咬着牙挨着骂,忍受着一次次落榜的羞耻继续考呢?

因为这只比“秀才”高一级的“举人”,放在明清年间,身份待遇真是天壤之别。首先是级别高,只要愿意参加选官,基本能担任八九品官职,就算暂时不做官,却也是八九品官员的级别。放在乡间百姓眼里,就是惹不起的“大老爷”。

特权当然也更大,可不止是做秀才领的那点补贴了,而且有免赋税徭役的强大特权,名下的土地财产,都可以大摇大摆的免去国家赋税。于是好些田主都会把财产寄在举人名下,就为少交一点税。所以哪怕中举前是个穷光蛋,中举后没几天,就是各种田产财物排着队送上门。“范进中举”里“很多人送钱粮房屋”的桥段,实在是小儿科。

不夸张说,只要中得举人,一夜之间从穷草根变地方土豪,就是实实在在的人生神话。

最重要的是,举人的身份十分高,别看在国家高层权力场上不受待见,但放在乡间地方,却是如雷贯耳,本身就是八九品官员的级别,

在乡间的话语权十分强大,属于地方上声望极高的士绅阶层。所以就算地方的父母官,见了举人也是客客气气,为了自家官位稳固,也必须维持好与当地举人的关系。“范进中举”里张乡绅慌不迭的跑来跟范进攀交情,就是这个原因。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有很多人送钱粮房屋等?

如此社会地位,也叫明清年间的举人们,成了地方上盘根错节的势力,正如明朝学者陈益祥形容:故今一趾贤科,不得入官,便足自润!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古代那些莘莘学子们,就算考到满头白发,也要咬牙狠钻的执着。科考功名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