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辯是銀行內部的理財產品還是代銷的理財產品?

手機用戶4772186629

購買過銀行理財產品的可能都知道,銀行的理財產品分為兩種:一種是銀行直營的理財產品,另外一種是代銷的理財產品。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是銀行自行設計、發行、管理的理財產品,對於風險把控較好;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只是提供一個渠道發行,收取一定的代銷管理費用,其本身不對代銷產品的風險及管理承擔責任。代銷的產品,一般為了獲得客戶,給予的收益率會略高於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很多不瞭解的人,只因對此不熟悉,單看重較高收益,就會買到代銷的理財產品。

那麼現實中,我們要如何區分一款在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是自營還是代銷的呢?

詳詢工作人員

在自己不確定的情況下,最簡單是直接諮詢銀行工作人員,目前銷售理財產品都是要實行雙錄(錄音錄像),因此一般銀行的理財經理都不敢亂說;但是仍然不排除個別人員為了高佣金或者返利等,違規欺騙銷售,所以更好的方式還是學會自我辨別。

產品說明書

每一款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會有對應的產品說明書,說明書中明細的反映了:發行機構、募集期、募集金額、投資方向、風險等級、預期收益率、贖回條件等等多方面的關鍵內容,因此不要嫌棄說明書太長而不去細看,涉及資金安全的事情,無小事。事前的辛苦,總比事後的流淚好。如下圖,是一款建行的理財產品說明書,詳細說明了投資團隊及參與主體。

3、中國理財網

在懶一點,我們可以登錄中國理財網查詢,這是一個由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有設立的官方網站,你只要在中國理財網輸入完整準確的理財產品登記編碼或產品名稱,就可以查詢到所購買的理財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以及相關的產品信息,而且通過這個網站,你還可以避免虛假理財或者飛單。如下圖,我在該網站隨機截取的圖片,你可以發現每款理財產品的主要關鍵信息及發行機構。

總結

投資理財,雖然這個名詞我們經常聽到,但如果你真的打算學習理財,一些簡單的相關知識還是要學習的,畢竟整體上來說,代銷的理財產品風險性都會高於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學會理財的第一步就是學會辨別,除了代銷,更重要的是避免飛單及虛假理財。


鯉行者

銀行所銷售的理財產品,根據發行主體,可以分為銀行自己的產品和銀行代銷的產品兩類。顧名思義,銀行自己的產品是銀行本身發行和銷售的;而銀行代銷的產品是銀行代理銷售其他機構發行的產品。銀行代銷理財產品,通常包括有基金、信託、保險、黃金等;與銀行自己的產品不同的是,在銀行代銷產品中,銀行承擔的只是銷售渠道作用,而不承擔理財產品的設計、管理、擔保等角色,也不對產品的風險負責,需要發行者自身的信用作保障。如果投資者由於對理財產品的發行主體缺乏瞭解,有可能會承擔預期之外的收益風險,甚至遭遇銀行“飛單”事件風險。


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首先應該掌握分辨銀行自身產品和代銷產品的小技能:

一是問清產品種類,從類別上區分。從產品類別上看,通常情況下,大部分理財產品屬於銀行自己的產品,而保險、基金、信託、資管類屬於代銷產品。

二是看清產品說明,尤其要注意從發行人區分。從產品說明書中找到理財產品管理人或者發行人信息,就能夠對是否屬於銀行自己的產品一目瞭然。

三是查看購買要求,從名稱和起點上區分。從產品名稱上區分,如果是銀行自己的產品,通常會冠以“某某銀行某某理財產品”,按順序系列編號;而代銷的產品則不會以銀行名稱來作為產品的冠名。從購買起點上區分,比如目前代銷產品,如信託和專戶理財(不保證收益的)等,購買起點通常在100萬以上。

四是留意投資合同,從蓋章上區分。關注投資合同上的蓋章,如果是銀行自己的產品,在產品的投資合同上蓋的是銀行公章;而銀行代銷產品,在產品投資合同上蓋的是理財發行機構的公章。

五是查閱信息公告,從分類上區分。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都需要在中國銀行業協會進行報備,因此在中國銀行業協會網站上可以公開查詢到相關信息。還有部分銀行會在官網公佈投資理財產品目錄,能清晰看到產品是銀行自己的產品還是代銷產品。

六是查詢銀行網銀,從板塊上區分。部分銀行網銀的理財產品界面中設置有轉讓板塊,如果是可轉讓的理財產品,通常都是銀行自己的產品。


巴曙松

人們購買理財產品,都希望安全係數高,收益高,然而現實中,通常是安全係數越高,收益會越低。所以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需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分辨出真理財還是假理財,真正的銀行官方理財產品,一般只有櫃檯、櫃員機、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這4種購買渠道。



許多人到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當聽到部分銀行員工誇誇其談,介紹某種理財產品好的時候,沒問清楚就買了,結果出現收益不理想甚至連本金都虧的情況。所以買之前一定要問清楚銀行員工所購買的產品是銀行的理財,還是代銷的理財產品?

銀行代銷其它理財產品,都應該在公告欄公示,櫃檯代銷的產品應該在公告欄中找到。所以購買理財產品時不要著急,也不需要馬上購買,看公告欄中的理財產品與櫃員介紹的理財產品是否相符。如果發現銀行有違規銷售的嫌疑,就不要買這個銀行的理財產品或去銀監部門投拆。



銀行的理財一般起售金額是5萬元,如果你看到一兩萬也能買的理財產品,注意了,極有可能是代銷的理財。另外動輒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儘量別碰,高收益伴隨高風險,購買這類理財產品很有可能另你血本無歸。


坤鵬論

首先要知道,現在銀行買理財產品只有4個渠道:櫃檯、櫃員機、網上銀行、手機銀行。

如果不是以上4種渠道,而是叫你轉賬到某某帳戶,千萬不要信,肯定是假的。

銀行的理財產品,有自己的,有代銷的,這些都是合法合規的,雖然大家都更傾向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而不是買代銷的。



那如何識別?

1、買之前先問清楚。

有人聽到理財就覺得沒事了,都沒問清楚就買了。買之前應該問清楚銀行員工,這是銀行的理財,還是代銷的理財產品?

當然不排除部分銀行員工模糊回答,矇混過關。

如果你是堅決不要代銷的理財,就堅決問清楚,不要自己都還沒清楚就買了。

2、看清楚合約條款。

無論是通過櫃檯購買還是通過網銀購買,買之前都會有一些文件給你看,這時候就看清楚文件上除了銀行的名字,還有沒有其他機構的名字,比如某某保險公司。

只有銀行的名字,那就是銀行的理財,如果當中有一兩份是打著其他機構的名字,那就是代銷的。



3、看公告欄。

銀行代銷的產品,按監管部門要求,必須要在公告欄公示,櫃檯銷售的在銀行的公告欄都能看到,網銀銷售的,在官網能找到。

如果都沒有?這間銀行就涉嫌違規銷售,你可以打電話到銀監或人民銀行投訴。

4、留意利率和起售金額。

銀行的理財一般起售金額是5萬元,如果你看到一兩萬也能買的理財產品,注意了,極有可能是代銷的理財。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利率多少,其實大家都心裡有數了,遇到高利率的就小心了,不要因為利率高就昏了頭。

最後,大家也要清楚,無論是銀行的還是代銷的理財產品,投資有風險,要充分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了解清楚所購買理財產品的風險。


90後行長

  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看到是5萬、10萬或20萬起投的,基本可以確定為銀行理財產品,而非代銷理財產品。

  定期理財產品一般由金融三劍客,或者說金融三胖提供(其他金融機構不能提供定期理財產品),即銀行、保險和證券。然而,除了銀行理財有較為嚴格的規定之外,保險和證券理財產品較為鬆弛,比如提供的理財產品可多平臺代銷,也通常為一千起投。

  可是銀行理財也是沒辦法的啊!有較為嚴格的規定,比如只能在本行銷售,不能允許其他平臺代銷,我們也將其稱之為“自產自銷”的銀行理財。而且《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第三十八條裡有嚴格規定:

  商業銀行應當根據理財產品風險評級、潛在客戶群的風險承受能力評級,為理財產品設置適當的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風險評級為一級和二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5萬元人民幣;風險評級為三級和四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10萬元人民幣;風險評級為五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20萬元人民幣。

  就因為銀行理財有較為嚴格的規範,銀行理財也通常成為定期理財產品的標準,包括收益率和風險性。

  所以說,看到5萬、10萬和20萬起投的,基本可以確定為銀行理財。而看到一千起投的,其他的就不用看了,便可斷定該理財產品為保險或券商提供的理財產品。

  銀行由於提供的理財產品門檻較高,為了不讓客戶流失和增加中間業務收入,也往往會代銷一些保險或證券提供的理財產品,因為起投門檻低(通常為一千起投),可以照顧到普通客戶,不至於大量客戶流失。

  如今互聯網金融非常發達,買理財不必到銀行去排隊,基本在網上都能辦理。同時網上提供的信息也較為全面,不會被業務員誤導,也

建議大家在網上辦理銀行理財。

  如果是中老年人,不會上網或用銀行app,只能在營業廳辦理的話,那隻要看到低於5萬起投的便可以斷定為非銀行理財產品,而是代銷理財產品,也就不用過多理會了。

  如果是5萬、10萬和20萬起投的,那基本可以確定為銀行理財產品。然後要看的是產品名稱,如果是銀行理財的話,產品名稱裡基本有銀行的字樣,比如平安銀行理財產品名稱上有平安理財之類的字樣。名稱確認之後還有所懷疑的話就要看產品說明書,裡面可以詳細瞭解相關信息。


三人聚眾

從銀行內部人的角度,告訴你“銀行理財”“銀行飛單”“銀行代銷”的小秘密,潛規則

如果大家關注新聞的話,對以上我說的就算是不知道具體怎麼回事,至少也是有所耳聞了。隨著互聯網,自媒體的發展,新聞的傳播速度已經達到秒的時代。特別跟咱們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方面,又特別是一些負面的新聞,就像前陣子“民生銀行蘿蔔章”“農業銀行理財違規風波”等等。

而作為金融內部人來看,這種事情已經司空見慣了。當然,像這種“蘿蔔章”“虛假理財項目”“偽造”的事情畢竟還是少數。而在銀行真實存在,大多已經成為銀行潛規則的,卻是“銀行代銷”和“銀行飛單”。


銀行代銷,對於如今已經有一定金融常識的老百姓而言已經不陌生了,從前老百姓一直以為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都是銀行發行的,所以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感覺安全,類似一種盲目的自信,以至於買的什麼產品,產品的風險好低通通不考慮。而如今隨著銀監會對於銀行理財市場的規範要求,銀行代銷逐漸走向明面化,代銷產品的信息也更加透明。


銀行代銷還算是在合規之下,但是下面要說的就是在走風險的擦邊球——銀行飛單

其實,銀行飛單在銀行市場來講,已經不是秘密,它甚至可以說已經成為了銀行一線的潛規則。


而導致這種結果離不開當事人,主要有三方組成:

一是第三方理財機構,相對於陌生渠道,銀行的客戶存量大,資金存量也大,找尋10個個體投資客戶,也比不上銀行的1個私人銀行客戶,在時間、成本等方面更是如此,所以第三方理財機構更願意去找銀行渠道,之前信託市場的高速發展離不開這種模式。

二是銀行的投資客戶,隨著銀行的理財產品的收益不斷下調,銀行產品已經不能滿足自身對於理財收益的需求,所以會考察銀行以外的市場,也會讓之前服務自己的理財經理去詢問。往往是依靠對其長時間的合作和信任,聽從銀行工作人員的建議去購買產品,而後期籤合同簽字也都不會去仔細去看,這也留下了風險的種子。

三是銀行工作人員,如果你身邊有銀行工作人員,你一定知道銀行工作是看著高端職業,一個月幾千萬甚至上億資金的量,但到手的工資卻是強烈的反差,一個月也就幾千塊錢。而第三方理財機構的理財產品的提成更是比銀行相應的產品高出不少,出於對自身收入的考慮,銀行工作人員也不排斥這塊。

這也是風險最大的一塊,一些銀行工作人員可能壓根都不會告訴你買的具體是哪家理財機構的理財項目,往往都是一句話“銀行的理財項目”不了了之。這也造成了投資客戶都不知道買的是銀行以外的理財產品。

通過以上的分析,想必大家已經對於銀行的小秘密有所瞭解,大家還有想了解的金融小秘密,記得留下,我會一一解答。


沈撫zy財經小野君

以前的確會有銀行工作人員以高利息做為賣點,再加上一點小禮品(洗衣液、電飯鍋),而我們(特別是老年人)經常犯貪小便宜的“老毛病”,存款變成理財,存錢變成購買保險,一年之後不僅利息沒那麼高,可能本金還會有所損失!

不要輕信銀行工作人員的說辭

我們要知道,凡是在銀行工作的員工都面臨各種考核,為了完成指標,“刻意”迴避代銷理財產品的問題。所有當我們去銀行存款時,工作人員越是推薦的產品、說的越是“天花亂墜”的投資,我們越要長個心眼,考慮裡面是不是有啥“貓膩”

看投資合同文本

看清楚,再買也不遲。一切以投資合同上面為準,雖然有可能字很小,條款很多,但是為了資金安全,戴老花眼鏡也得看,實在不行讓銀行工作人員讀給你聽。

在產品說明裡面,看發行機構是哪個。如果是xx銀行的話,基本可以斷定是銀行內部的理財產品,而如果是xx基金公司、xx養老、xx信託的話,那一定是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

判斷的小技巧

  1. 銀行理財都是有投資門檻要求的(五萬元起投),如果只是一、兩萬,還承諾給你遠超同期存款收益的話,那基本可以肯定是銀行代銷的保險、基金等其他理財產品。


  2. 還有一個比較簡單的判斷方法,就是看合同最後的印章。是銀行就是內部的、是其他機構公章就是代銷的理財產品。


操盤手信一

購買時跟銀行籤合同就是銀行的自營理財產品,跟其它機構籤合同就是代銷的理財產品。

僅僅分辨是自營還是代銷是不足以保障安全的,假理財事件這幾年越來越多。

為了保證理財產品的真實性,有兩個辦法:

1.在網銀購買,支行級別的偽造理財案件有很多了,但沒有誰能在網銀弄個假理財出來。

2.上“中國理財網”查理財產品編碼。


財富自由之路

謝謝~

代銷的產品一般就是指保險了,近幾年國家明確要求,不準工作人員把理財和保險混淆,之前大家可能常常聽介紹,這是一款理財保險,現在已經聽不到了。

另外,要求工作人員介紹風險並進行雙錄,也就是錄音錄像。而在雙錄的時候,會把產品的名稱,性質,風險等都錄的很清楚,以及營銷人員客戶經理的名字和工號。是理財或保險自然很清楚了。

最後,銀行理財既可以在櫃檯也可以在智慧櫃員機或者電子銀行購買,而且卡上可以查出來,而保險呢,也可以在櫃檯上買,但不可以在電子銀行買,而且錢會劃轉到保險賬戶,在卡上只能查到錢被划走的流水

還有就是不慎買了保險,過幾天會有電話回訪,還可以及時在猶豫期內退掉。

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


桑榆小果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到官方網站進行查詢。

任何理財產品都有自己對應的名稱,不管是銀行內部還是代銷理財。



提前打聽好產品名稱,自行到官網進行查詢,如果不會查可以要求銀行網點的工作人員幫忙,銀行也有義務對這件事情進行確認。

這樣就可以規避被轉購買的風險。

還有一些簡單的不需要查詢官網的方法。

比如,銀行不會出售自己的名稱,代銷的公司也不會甘願自己被隱藏,所以,一般情況下交付的憑證裡會有不是本銀行的金融機構名稱,如果出現了,就要小心被轉購買了。

再比如,代理銷售和自營是兩個不同的途徑,所以,在銀行憑證上一般會有通道名稱,比如銀保,銀證等。



但說實話,這部分的方法成功率達不到100%,因為存在故意隱藏憑證的情況,所以只能作為一種時候檢查的方法,最準的還是在官網查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