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国军阀来说,通电下野不是事儿,保住军队才是关键

对民国军阀来说,通电下野不是事儿,保住军队才是关键

战败之后通电下野,就免于被处罚,这是民国时期军阀战争中的常态。战败一方的首领通电下野之后,一般会选择出国一段时间,或者到列强在中国的租界去居住。他们原来的军队如何处理,这取决于战败一方和对手的实力对比情况。

如果对手的实力足够强大到能够将战败一方的军队全部包围缴械,进行改编,那么一定会选择这种方式。如果对手的实力还达不到这个程度,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在首领通电下野去职之后,由他手下原来的将领暂时代替领导其剩余的军队。

各派系军阀首领下野是非常常见的事。比如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在1930年中原大战中失败之后,不得不通电下野,暂时到香港居住,而剩下的桂系军队则由他们麾下的将领代为领导,闭境自守,蒋军也无力攻入桂系老巢广西,只能听之任之。

起起伏伏最多的则是冯玉祥。冯玉祥在1925年与奉系的战争中战败,就通电下野,去了苏联,他麾下的军队余部则由原来的高级将领率领,退往绥远,对奉系和阎锡山军队都采取防御态势。一直到1926年冯玉祥从苏联归来,才又在内蒙西部冲洗集结,在五原誓师之后,南下关中,先解了杨虎城之围,然后又全军东出潼关,率先开始进攻直系和奉系军队。

对民国军阀来说,通电下野不是事儿,保住军队才是关键

中原大战中,冯玉祥再次战败,战败之后他又通电下野,但这次没有出国,而是去了泰山,通电宣布披发入山,闭门读书,不问政事,以此来避祸。他的军队则由麾下将领率领,在华北一带分别驻扎,相互呼应。而这时候的中央军刚经历了中原大战,也无力彻底消灭冯系军队,只能听之任之。

1933年,冯玉祥又宣布出山,从泰山到绥远组织他原来的军队,发动抗日。但在日军与中央军的夹击之下,他再次战败,不得不又宣布隐居黄山,不问政事。他的军队则交给他手下的将领宋哲元指挥,继续在华北一带驻扎,保存实力,等待时机。在这次之后,冯系军队进行了改编,从原来的方面军被改编为国民政府统一番号的第二十九军。

更早一些,直皖大战中,晥系段祺瑞战败,直系攻入北京,段祺瑞仓皇逃往天津,原来的晥系部队因为全线溃败,所以基本上被直系全部收编,这也是段祺瑞此后一直未能东山再起的主要原因。一直到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系击败直系,段祺瑞才再次复出,出任临时执政。

对民国军阀来说,通电下野不是事儿,保住军队才是关键

蒋委员长同样也经历过多次通电下野。1927年发生宁汉之争后,委员长就通电下野去了日本,并和宋美龄结婚。他下野之后,他嫡系的军队由他信任的何应钦率领。宁汉合流之后,委员长复出视事,再次成为党国领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舆论的声讨中,委员长不得不再次通电下野,回奉化老家隐居,不久后再次复出。

也正是因为有这个经历,所以委员长在1948年底决心再次通电下野的时候,打的还是这个主意,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总统,主持和谈。等到党国内部的舆论压力平息,争取到美国援助之后,委员长再复出视事。但李宗仁却认为,按照当时的宪法,根本就没有下野之后再复出视事一说,既然已经辞职,他就是按照宪法继任,而不是代总统。

国民党迁台后,李宗仁知道桂系军队已经都完蛋了,他要是去了台湾,肯定没有好果子吃,所以干脆直接去了香港观望风向,几年后又去了美国。而委员长则在此之后宣布复出视事,又成了党国领袖。而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迁台之前,各派系军阀都已被消灭,只有中央军大批迁往台湾。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也因为受到全国舆论压力,不得不通电下野,去德国和欧洲游历。一年后回国,他就又被委员长委以重任,率军围攻大别山根据地去了。同样是因为他的奉系军队二十万人这时仍然还在,而且是聚集在一起,并没有被打散。

所以说,对民国时期的军阀来说,通电下野不是什么事儿,只不过是暂时避避风头罢了。最重要的是能欧股保住自己的军队,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保得住军队,才有机会东山再起,保不住军队就再没什么机会了。冯玉祥在933年绥远抗战失败之后,就远离政治中心,就是因为他的军队解体了,都背叛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