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人眼中的乡绅恶霸竟是评剧的贵人!

乐亭人眼中的乡绅恶霸竟是评剧的贵人!

曾经有人给我们唐山壕画群像:

  • 挖煤开矿做钢铁,能打敢拼胆真肥,出入豪车住豪宅,摆阔炫富好嘚瑟。穿金戴银名牌傍身,却没思想没文化没艺术修为,跟山西煤老板有的一拼。

大牌哥不赞成贴标签划分人群,简单,粗暴,有失偏颇。

比如,我们唐山历史上就出过一个另类壕:说他有文化,却干了不少斯文扫地,为非作歹勾当;说他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有时人家又蛮有情怀,十足的文艺青年范儿。

这个壕,壕得与众不同

大把大把烧钱,培育地方剧种,打造文化品牌,他的名字简直就是个大IP;网罗艺术人才,改革梨园行,居然让农家乐审美华丽丽地走进了帝都,登上了大雅之堂。

乐亭人眼中的乡绅恶霸竟是评剧的贵人!

电视剧《影艺恩仇》中的崔佑文(聂远 饰)

功劳之大,就连地方志和戏曲史都要给人家留一笔。

他叫崔佑文,乐亭人,生活在清朝同治到光绪年间。祖上跟着努尔哈赤征战,到他这辈儿,家财万贯,富庶一方,名列乐亭“四大家族”之首。

从身份来说,崔佑文跟《红楼梦》中的乌进孝一样,都是庄头。他替恭亲王办事,等于是给王爷打理粮庄的CEO。

不过,他可不是什么善茬,不是啥厚道人。性情顽劣,横行乡里,惹是生非,纯粹 “呆霸王”薛蟠的翻版。他在弟兄中排行老八,人送外号“崔八厮”。

仗着朝中有人撑腰,崔八厮胆大妄为。

窝藏官府通缉杀人犯;明目张胆私造银元;举办全县“花会”聚众赌博;斡旋搭救犯事儿官员……

总之是,不停地搞事情,影响安定团结。

记得《红楼梦》里流传着一张护官符。凡是跟上面名字沾亲带故的,当地官员谁都想着法巴结;违了法犯了事,他们也睁只眼闭只眼,生怕招惹权贵,丢了乌纱帽。

乐亭小地方,清光绪年间,县令骆孝先走马上任时,确实没见到啥护官符。他自恃打帝都下来,没到崔家府上拜码头,没把崔八厮当盘菜。结果,崔八厮怀恨在心,愣把新县长给挤兑走了。

就像我们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一样,人性的善恶也是相对的。我们再来看看崔八厮的另一面,他在民间戏曲方面的贡献。

这才是今儿个大牌哥要讲的重点。

说起乐亭那可是不简单,鱼米之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明朝中叶,唐山皮影在这儿生根开花;清朝嘉庆年间,乐亭大鼓在这儿孕育发展;清末民初,评剧的前身莲花落又在这儿登堂入室。

乐亭人眼中的乡绅恶霸竟是评剧的贵人!

唐山乐亭驴皮影

呔腔呔韵熏染着乐亭人,也让乡亲们背后戳脊梁骨的纨绔子弟崔八厮,变身为痴迷艺术,让影匠艺人们宾服的崔佑文。

大把撒钱,供养文艺团体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说的就是皮影,当时叫乐亭影、老呔影。

作为铁杆影粉一枚,崔佑文办起崔家超级影班,请来昌(黎)滦(县)乐(亭)一带名气最大的影匠王华。各行当的名角,如王海庆、苗忠义、于化鲲、韩增,还有后来的曹辅权、李紫兰等,也吸收进了崔家班。

他脑瓜灵光,发现地摊莲花落很受欢迎,就将乐亭、滦县的名艺人任连会、张琏、王连统统招到家中,成立莲花落班“双发合”,为评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乐亭人眼中的乡绅恶霸竟是评剧的贵人!

唐山博物馆再现评剧前身莲花落情境

那时的崔家大院,简直就是京东大剧院。平日里,歌舞升平,涌满了各色艺人,日日有场子,天天看大戏。鼎盛时期,白天三场,晚上还要加夜场,培养得老爷太太们满身都是艺术细菌,个个都能哼上一段。

岁时节令,农闲季节,崔佑文便开始操办乡村大趴,各类演艺活动令老百姓喜大普奔。

理所当然,崔八爷成了地方戏超级大IP,昌滦乐一带艺人们,无不以效力过崔家班而骄傲。

改革梨园行,整章建制

他建起正规的皮影班、乐亭大鼓班、莲花落班。管理上也很超前,像皮影班、莲花落班,长期大、小班双轨制并存。

崔八厮收租子有一套,崔佑文搞文化产业也有一套。他不惜重金网罗人才,还独创剧组押班金制度。名角入班,无息借给银两,少则几百,多则上千,离班时如数偿还,中途跳槽加倍奉还,既解决了艺人的饭碗,又无形中戴上嚼子,防止人才流失。

他首开先河,把地摊莲花落搬上舞台。鼓励艺人向姊妹艺术学习,学表演,学唱腔,学化妆,学伴奏。还亲自操刀,编写剧目,将两人演唱的“对口”,加上小生角色,变成了“拆出”。莲花落不断改革,唱法不断创新。

他敬贤选能,跟乐亭大鼓开山鼻祖温荣惜惜相惺。后来,他亲自带温进京献艺,把恭亲王迷得不要不要的,王爷一高兴,将“乐亭腔”赐名“乐亭大鼓”。乐亭大鼓愈发成熟,形成“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

乐亭人眼中的乡绅恶霸竟是评剧的贵人!

乐亭大鼓

从娃娃抓起,重视人才培养

对娃娃为主的崔家小班,这位八爷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事无巨细,事事过问。小班从严制定班规,教授技艺从不懈怠。娃娃们掌握基本功后,就要到乡间实习,先义演后收费,边实践边提高。

崔佑文操办的双发合莲花落班,是中国评剧界的第一个科班,有多牛叉不说,这里出来的成兆才,日后成为评剧创始人。

乐亭人眼中的乡绅恶霸竟是评剧的贵人!

唐山博物馆内,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塑像

尽管清末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可在京东这块地上,却是笙箫鼓乐动鬼神,海味山珍肥美鲜。乡绅土豪们请名角,创新腔,编剧目,争相攀比,文化活动一个又一个,艺术台阶上了一层又一层。

可以说,“冀东三枝花”评剧、皮影、乐亭大鼓,能有后来的红火,崔佑文功劳大大的。

乐亭人眼中的乡绅恶霸竟是评剧的贵人!

唐山博物馆冀东三枝花展厅

1902年,五十出头的崔佑文去世,可惜,他没能赶上家乡戏的黄金时代。

后来,“评古论今、警化世人”的评剧,走京津,上沈阳,去上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出现过两次高峰,成为中国“第二大剧种”。

乐亭人眼中的乡绅恶霸竟是评剧的贵人!

评剧名伶白玉霜的唱片

而盛行于乐亭的皮影,成为“北方皮影的代称”。上世纪三十年代,昆仑、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录制过不少唱片,乐亭影最早走出了国门。

乐亭大鼓也不含糊,成为中国最具影响的曲种,不再专属于乐亭。自形成以来,名角辈出,流传甚广。

然鹅,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像所有地方戏一样,“三枝花”尽管名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然面临保护与传承问题。

乐亭人眼中的乡绅恶霸竟是评剧的贵人!

评剧《珍珠衫》

这些年,地方戏渐成衰势,原因多方面,比如题材陈旧,节奏缓慢,观众匮乏,人才断档。不过,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没有痴迷她的,真爱她的金主。

此正是:乡音余韵今犹在,世上已无崔佑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