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微腐敗」不能忽視政治文化因素

防治“微腐败”不能忽视政治文化因素

“微腐敗”滋生的政治文化因素

記:堅決剷除“微腐敗”是今後反腐敗鬥爭的重要任務,在您看來,“微腐敗”主要包括哪些現象?有哪些危害?

卜:當前,理論界和實踐界都在使用“微腐敗”這個概念,但大家都沒有對這個概念做出明確的界定。我個人理解,“微腐敗”主要是指由小微權力引發的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

從涉腐主體看,這既包括那些掌握著公共權力但在行政序列中級別較低的基層領導幹部和一般公職人員,也包括掌握一定公權力的城鄉社區組織成員。他們的共性特徵就是掌握一定公共權力,但級別不高,或者沒有行政級別。從涉腐內容來看,主要是一些小吃小喝、小貪小佔、小卡小要之類的小事情,涉及財物數量和金額除了極少數“小官大貪”的典型案例外,一般都比較少,有些是不涉及財物的幹部作風問題。從涉及對象上看,此類腐敗主要涉及基層群眾,也包括那些弱勢群體,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

從腐敗後果來看,這些腐敗所造成的直接損失都不大,但都是對群眾根本利益的損害。從心理上來說,這類腐敗問題會啃食群眾的獲得感。從對黨的利益而言,這類腐敗損害了黨群關係,侵蝕甚至動搖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因此,儘管是“微腐敗”,但涉及主體多,涉及對象廣,涉及領域寬,社會危害大,絕不能等閒視之。

記:您曾從基層治理的角度分析“微腐敗”,請您再具體談談基層治理問題與“微腐敗”滋生蔓延之間的關係。

卜:當前“微腐敗”滋生蔓延是基層治理體系現代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因此,“微腐敗”的成因也要從基層治理過程中尋找。

從總體上看,基層治理包括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兩個部分。基層治理體系指的是解決基層公共事務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以及相應的政治文化。“微腐敗”的滋生蔓延首先與基層治理體系中制度不完善密切相關,尤其是與其中的制度短板相關。政治文化是基層治理體系的精神支柱,起主要作用的是主流政治文化,其核心功能是強化人民群眾對基層治理體系中正式制度的認同、遵守與運用。如果主流政治文化的功能被非主流政治文化抑制,必然影響到基層治理體系的有效運轉,產生腐敗。基層治理能力是指運用治理體系解決公共問題的能力。當前,一些基層黨組織在帶領群眾運用基層治理體系解決基層事務的總體狀況較好,但治理能力明顯不足,這突出表現為有的基層事務不是依靠正式制度而是依靠非正式制度解決的。非正式制度的廣泛運用必然擠壓正式制度的運行空間,弱化群眾的制度認同。事實上,相當一部分“微腐敗”就是非正式制度廣泛運用的結果。

防治“微腐敗”,既要解決基層治理體系中的制度問題,也要關注基層治理體系中的文化因素。近年來,我們在防治“微腐敗”時,將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瞭解決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而有時忽視了基層政治文化因素。事實上,非主流政治文化和腐朽政治文化大行其道是“微腐敗”滋生蔓延的文化根源。基層政治文化的問題不解決,完善基層治理制度體系和提高基層治理能力的努力也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

記:請您詳細介紹一下基層政治文化,它對基層治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卜:關於政治文化,主流的看法就是指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一個民族的政治文化總是與該民族的歷史傳統,與該民族的政治、經濟、社會活動等密切相關。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就會持久而深刻地影響著該民族政治理論、政治思想、政治價值和政治評價,影響著政治活動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對於一個民族來說,一定時期的政治文化都是一種複合型文化,既有那個特定時期的政治文化,也有傳統的政治文化。

當前,我國基層政治文化主要由兩套體系構成:一套是社會主義政治文化,也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政治文化,它居於主導性地位;另一套是傳統政治文化,它居於次要地位。傳統社會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崇尚禮制秩序、尊崇公序良俗等,都是這一文化的重要內容。國外政治文化在基層政治生活中也存在,但其影響十分有限。兩套文化體系既相互補充、相互支持,又相互競爭、相互排斥。

傳統政治文化中既有文化精華,也有文化糟粕。傳統政治文化精華與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共同支撐著基層治理體系的有效運轉,成為“微腐敗”的抑制性力量。傳統政治文化中的糟粕則成為阻礙基層治理體系健康運轉的文化力量,為“微腐敗”提供文化支撐。從這個意義上說,“微腐敗”的滋生和蔓延,主要與傳統政治文化中的糟粕密切相關。

傳統文化中的糟粕誘發“微腐敗”

記:傳統政治文化中的文化糟粕主要有哪些?它們是怎麼引發“微腐敗”的?

卜:在傳統向現代演化的過程中,傳統政治文化中的一些因素逐漸淡出了基層政治生活,其封建性因素也就不復存在。有些文化因素則依附或潛伏在基層政治生活之中,在外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就會“復活”,對基層群眾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消極影響,成為誘發腐敗的重要推手。從總體上看,對基層治理仍然產生重要影響的傳統政治文化主要有宗法觀念、家長制作風、官本位意識、圈子文化、等級觀念、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等。從形成機理看,這些文化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是“圈子文化”快速“復興”。差序格局是我國社會的一個主要特點,它孕育了“圈子文化”。在這種文化氛圍中,社會成員不是單個的社會存在,而是通過血緣關係、鄉緣關係、學緣關係和業緣關係等不同的紐帶聯結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社會交往圈。由於同一個社會成員可以參與到多個交往圈之中,這就造成了社會交往圈的交叉與重疊,無數的交往圈就形成了一個更為繁密的社會關係網絡。在“圈子文化”盛行的基層社會中,社會成員總是生活在不同的交往圈之中的,交往圈的多少以及參與程度的深淺將直接決定其獲取發展資源能力的大小。隨著利益格局的快速分化和聚合,各種類型的交往圈子被編織了出來並進行自我強化。

在基層政治生活領域,“圈子文化”的消極影響開始顯現出來,其突出表現就是圈子內成員運用公共權力獲取和配置各種資源,形成具有明顯社會危害的利益共同體。基層政治生活中的買官賣官、拉票賄選、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等各種消極腐敗現象大多是藉助不同的圈子來完成的。“圈子文化”的盛行對政治權力的公共性帶來嚴重衝擊與挑戰,甚至使公共權力淪為個人或小團體獲得非法利益的政治工具,引發各種腐敗問題和腐敗現象。

二是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的泛化。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是傳統政治生活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在傳統政治現代化的過程中,這種文化得到了較好的控制,但沒有根除。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伴隨著簡政放權,基層黨委政府和社會自治組織獲得了越來越大的公共事務決定權。在制約監督制度不完善的條件下,有些黨員幹部開始利用這些權力為自己或特定關係人謀求特殊權利,造成特權現象的泛化。這種泛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享受特權的領導幹部呈現出行政級別低級化趨勢;另一方面是享受特權的領域不斷擴大,從政治領域蔓延到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更為致命的是,在特權思想的支撐下,少數人視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為正常現象,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三是雙重政治認同的形成及其普遍化。傳統政治文化中封建主義殘餘思想最重要的影響表現在對基層群眾的政治認同方面,造成少數黨員領導幹部和群眾的雙重政治認同。這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方面,他們認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和評價標準;另一方面,他們也認同傳統社會的意識形態、制度規則和評價標準。在一些領域,他們認同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基本規則,在另一些領域則認同傳統社會的運行規則。

在一些關鍵環節上,他們認同社會主義的政治原則,在另一些關鍵環節上則認同傳統社會的政治原則。在這種雙重政治認同的支配下,這些黨員領導幹部往往遊走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時而傳統,時而現代;時而民主,時而專制;時而主張明規則,時而崇尚潛規則。這種雙重認同還造成少數領導幹部形成“兩面人”的特殊人格,形成了他們對待消極腐敗現象時而容忍、時而反對的雙重態度。這種雙重政治認同成為基層社會“微腐敗”滋生和蔓延的文化土壤。

四是公共資源配置中“差序格局”。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過程中,國家將越來越多的公共資源投入到基層民生上來。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這些公共資源,使其真正成為黨的民心工程,這是對各級基層黨組織、廣大黨員領導幹部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重大考驗。

在政府主導型公共資源分配模式中,權力自然成為決定資源配置的重要因素。這引發了社會領域的消極腐敗現象。

少數領導幹部往往會按照個人意願來分配公共資源,從而形成了公共資源分配中的“差序格局”。這就是以領導幹部為圓心,根據與該領導幹部關係的遠近親疏來決定獲取資源的機會和數量。與領導關係越密切,獲得公共資源的機會和數量越多;與領導關係越疏遠,獲得公共資源的機會和數量越少。與領導幹部沒有任何關係的情況下,就按照國家的分配政策進行分配。這種現象在低保資金分配、廉租房資格認定、優質教育資源配置等基本民生領域表現尤為明顯。公共資源配置中的“差序格局”滋生“優親厚友”等消極腐敗現象,破壞了正常的社會秩序,侵蝕社會公平的根基。

用政治文化演化規律防治

記:那您認為,要有效防治“微腐敗”,應該從政治文化方面做好哪些工作?

卜:政治文化的演化是有規律的,也是有既定路徑的。我們要根據文化發展規律和演化路徑,採取有針對性的方法。首先是必須重視基層政治文化建設。政治文化是基層治理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必須解決政治文化現代化問題。這就是要加大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力度,尤其是加大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力度,強化和鞏固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主體地位,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和引領基層政治生活。同時,要重視對落後和腐朽政治文化的干預和改造。這就是採取有效措施干預、阻斷傳統文化中具有濃厚封建色彩文化的傳播。尤其是要加大對宗法思想、“圈子文化”、特權思想、家長制觀念、官本位意識等文化的改造力度。

其次要重視制度建設。制度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文化的演化與傳承離不開制度這個有效載體。要加大制度供給力度,通過制度建設與實施,堅決阻斷腐朽落後政治文化的演化路徑。

再次,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堅持用現有基層治理體系解決基層治理中的難題,強化正式制度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壓縮非正式制度的功能範圍,全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最後,要加大基層幹部選拔任用改革力度。基層幹部都是在特定的政治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是特定政治文化的產物。他們既是特定政治文化的塑造對象,又是這種文化的傳播者。改革幹部選拔制度除了堅持從嚴選拔之外,就是要堅持跨文化環境選拔幹部,堅持用外來先進文化稀釋本土文化,加速瓦解傳統社會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關係網絡,有效解決基層幹部本土化所帶來的突出問題。

個人簡介:卜萬紅,河南固始縣人,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河南大學廉政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副教授,主要從事反腐倡廉建設研究。

圖片來源丨網絡

防治“微腐败”不能忽视政治文化因素

廉廉look

有格調,接地氣的家文化傳播小站

防治“微腐败”不能忽视政治文化因素

弘揚廉潔文化 鞭笞腐敗現象

淨化心靈家園 引導清廉人生

防治“微腐败”不能忽视政治文化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