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足球的那些事

蹴鞠是中國古代一種以腳踢球的運動,根據西漢劉向的《別錄》記載,相傳最早是黃帝為訓練士兵而發明。

聊聊足球的那些事

1973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了一件帛書,其中有一段內容涉及了蹴鞠起源的傳說,其大意是說,黃帝擒殺了蚩尤後,為了發洩餘恨,便將蚩尤的胃塞滿毛髮,做成球讓士兵們踢。

聊聊足球的那些事

中國最早記錄蹴鞠的文獻是《戰國策》。《戰國策·齊策》記載:齊國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蹹踘者……"《史記·蘇秦列傳》也同樣印證了當時齊國的"蹴鞠熱":臨淄城有七萬戶,民生殷富,人民無不以"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為樂。

由於戰國時代戰爭頻繁,從事蹴鞠運動可以增強體質以適應軍事,故而得到了統治者的大力提倡。

魏晉小說《西京雜記》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劉邦做了皇帝以後,他父親劉太公當了太上皇,但卻終日悶悶不樂。於是劉邦派人打聽,才知劉太公以前在家鄉豐邑的市井中混日子時,經常同一些殺豬擺攤的好友們在一起蹴鞠取樂。自從住進宮中後,沒有人陪他蹴鞠,因此心中不暢。

於是,劉邦就命人仿照豐邑的規模,造起了一座新城,並將其父親的一班家鄉舊友、屠販少年遷往這裡。從此,劉太公又可以和他的故舊們在一起蹴鞠了。

霍去病在塞外征討匈奴時,也經常舉辦蹴鞠比賽。在後勤供應吃緊時,霍去病帶頭踢球,起到了振奮土氣的作用。

西漢武帝、成帝也都熱愛蹴鞠,當時西漢皇家設有專門的球場,四周還有圍牆和看臺,球是實心的。比賽分為兩隊,雙方各有12名隊員參加,以破門次數的多少來決定勝負。西漢時還有專業的書籍《蹴鞠二十五篇》。

到了三國時期,蹴鞠的開展仍同軍事有關。《會稽典錄》記載:''漢末三國鼎峙,年興兵革,士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當時,普通人家的男子幾乎都要應徵從軍,在當兵期間,蹴鞠一類活動是經常進行的。軍人返鄉後,使蹴鞠進一步深入民間。

唐代時,已經有了充氣的空心足球。唐代的足球是用八片皮革縫製成的,已經類似於現代足球的製作方法。在用皮縫製成的球殼內,塞進一個動物尿泡並充足氣,成為足球的內膽。

到了宋代,足球的製造工藝較之唐代又有提高,縫皮達到了12塊,使其更接近圓形,重量為14兩,約合現在的430克,與現在足球比賽用球的重量基本相近。

宋代蹴鞠,在球場中央豎立兩根高三丈的球杆,上部的球門直徑約一尺,叫"風流眼"。衣服顏色不同的左右軍(兩隊)分站兩邊,每隊12或16人,分別稱為球頭、驍球、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等。

聊聊足球的那些事

比賽時鳴笛擊鼓為號,左軍隊員先開球,互相顛球數次,然後傳給副隊長,副隊長顛球,待球端正穩當,再傳給隊長,由隊長將球踢向風流眼,過者為勝。右軍得球亦如此。結束時按過球的多少決定勝負。

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裡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範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

蹴鞠運動也逐漸傳播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東亞國家。現今日本仍保有古典蹴鞠的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