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解讀中美貿易戰

攝影∣魯統磊

  中美兩國互為最大貿易國,所以最近爆發的中美貿易摩擦成為企業家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也是今年中國和全球經濟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之一。如何看待中美貿易戰?結果會如何?如何應對這一全新的挑戰?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解讀中美貿易戰

  中美貿易的核心是全球治理理念之爭

  曹遠征認為,中美貿易問題不僅僅是中美兩國之間的問題,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不能把握世界格局的變化,就無法真正瞭解中美貿易戰的本質。

  其實,從國際收支平衡的角度看,中美之間巨大的貿易順差有其必然性。美國是最大的資本流出國,在資本項下表現為順差,在經常項下表現為逆差。而從數據上看,中美商品貿易上是順差,在服務貿易上則是逆差。

  從關稅貿易總協定到WTO,貿易自由化一直是國際貿易的主流,貿易便利化是制度安排首先考慮的問題。但隨著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國,出現了反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潮流。

  曹遠征首先從世界經濟長週期以及中國經濟進入新階段兩方面著手,條分縷析貿易戰發生的根本原因。目前,世界經濟長週期進入是全球化還是去全球化的十字路口,而從全球化中成長起來的中國經濟也正在進入新階段。在這個過程中,“二戰”之後形成的全球治理體系遭遇了重大挑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更加劇了分歧。原有的全球治理體系和觀念已不適應當今世界發展的需求。

  對於如何應對新局面新問題的挑戰,中美兩國有不同的理念。中國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美國的口號是“美國至上”。這是中美貿易戰的深層次原因。中美貿易戰的核心,就是全球治理體系的理念之爭,全球問題的應對策略之爭。

  曹遠征指出,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經驗表明,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中國經濟在對外開放的格局中獲得了高速增長。如今,中國提出構建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因為全球化是中國的國家利益,中國會成為全球化的堅定捍衛者。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解讀中美貿易戰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

  中美貿易戰或將進入常態化 不再有“蜜月期”

  從產業鏈的角度,中美貿易戰還有另一層內涵。如今的國際貿易,早已超越單一的產品貿易,而是在全球產業分工下的要素流動。生產製造全球化分工,使得原材料的進出口在國際貿易中佔比越來越大。

  按照聯合國標準,全球一共有519個行業,每個行業在中國都有,而且在許多細分領域中,中國中小企業的市場佔比極高,成為行業隱形冠軍。這使得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具有極大競爭力。曹遠征認為,美國挑起貿易戰後,將新能源汽車等產品列入對中國製裁的清單,針對的並不是眼下,而是“中國製造2025”。中國不斷提升的高端製造能力和全產業鏈生產能力,讓美國心生忌憚。美國試圖通過貿易戰,極力遏制中國的成長速度。這是一個守成大國和一個崛起大國之間的角逐。

  從這些角度去分析,曹遠征預測中美貿易戰或將進入常態化,中美兩國從此可能不再有“蜜月期”。“(貿易戰)打是肯定的 ,但是也不會大打。雙方不會將貿易戰無限升級,很可能是邊打邊談,邊談邊打,而且可能會突破原有的邊界,在更多的領域展開。中國企業對此要有心理準備。”

  龐大的市場是中國對抗貿易持久戰的底氣

  由於經濟全球化,在全球供應鏈基礎上的貿易戰是難分輸贏的,如果長久打下去,結果必然是“雙輸”。從“持久戰”角度來看,中美貿易戰的最後輸贏不取決於一時一地,而取決於兩大經濟體的韌性。

  曹遠征說,中國經濟的韌性在於擁在龐大的國內市場,而且這個市場正在發揮強有力的支撐作用。2014年中國國內消費第一次超過投資,成為拉動GDP增長的首要因素。2017年中國消費佔GDP的比重達到58.8%,而投資佔比是32%。如果中國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消費將是支撐中國與美國進行貿易持久戰的基礎,也是希望所在。

  “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如果到2020年,GDP翻一番、居民收入翻一番,那相當於再造一箇中國。更重要的是中國居民中有9億是農民,而農民收入正在以兩位數增長。這些都顯示中國龐大的市場將產生強大的韌性,以應對貿易戰的挑戰。”

  曹遠征認為,除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消費升級,中國的服務業還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尤其是教育、醫療、養老等“排隊”行業,“哪裡在排隊哪裡就需要改革”。

  現場互動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解讀中美貿易戰

海亮集團董事長曹建國:我們海亮集團的主業是銅加工,需要採購大量的原料。所以我們從2006年開始建立銅價防範機制,通過期貨交易降低銅價波動對企業成本的影響。要做好風險防範工作,我覺得要做好幾件事情。第一是從上到下都要戒貪念,銅價雖然大起大落,存在很多套利空間,但我們絕不做銅期貨的“炒家”。第二,要有一個良好的運行機制,我們是銷售端需要多少,供應端就採購多少。第三,要有一套好的管理辦法。所以這幾年,我們沒有因為國際銅價的波動出現過金融風險,或者影響到生產。

  我們在銅的國際採購中,也遇到了跨境金融服務的難題。此次博鰲論壇上,中國提出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其中就包括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我的問題是,中國是否真的做好了準備?以及開放後會有什麼影響?

曹遠征: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過程中,恰恰是越開放的部門競爭力越強,保護越嚴的部門越不行。中國企業有一個特點,就是在競爭中學習,學習能力比別人強。如果要讓中國金融業更加強大,更有競爭力,那一定得開放,在游泳中學習游泳。現在,中國金融機構在“領海”中的游泳的能力已經不錯了,所以問題是能否在“公海”中游泳?只有在“公海”中有游泳能力,才能成為國際化的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的開放與國際化,應當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企業“走出去”的腳步一致。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解讀中美貿易戰

▲浙江省工商聯原巡視員、浙商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鄭明治:如果中美貿易戰成為“常態”,頻率加大,浙商外貿企業該如何應對?

曹遠征:我有三條建議。第一,建議企業考慮改方向,把外貿業務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轉移。據我觀察,這幾年中國對外貿易增長速度最快的就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第二,當前的國際貿易不再是單純的貨物貿易,而是與產業鏈佈局、與國際分工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第三,如果做單純的貨物經銷商,做進口業務的前景要好於出口業務。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解讀中美貿易戰

水欣控股集團董事長蔣文龍:您的分享,對於我們開拓國際市場很有借鑑意義。我們從事水利投資已經十幾年了,這幾年我們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有投資。在東南亞市場,菲律賓的GDP增長是比較快的,我們在菲律賓簽了項目,馬上會開工。我們還在印尼等國家和地區建設了水電站,當地水資源豐富,上網電價有保證。當然對外投資也存在一些風險。東南亞國家政局變動就是潛在風險之一。我們海外項目比較多,所以接下來也會控制一下,步子不要邁得太大,從控制企業風險的角度,還是要穩穩地走。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解讀中美貿易戰

新德集團董事長劉紅軍:我們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其他國家都已有佈局,所以格外關注這次的中美貿易戰。企業要關注全球形勢,然後進行相應的調整。但去年我們做外貿的企業遇到的一個共同的難題是,人民幣在升值,“吃”掉了我們大部分的利潤,大家都感覺沒賺到錢。人民幣未來的匯率走勢會是怎樣?

曹遠征:目前人民幣其實是穩定的,人民幣的升值實際上是美元對人民幣的貶值。在2015年人民幣的貶值是美元對人民幣的升值,因為當時人民幣對其他“一攬子”貨幣都是處於基本穩定的狀態,沒有對美元貶值,這意味著人民幣和美元都在對其他一攬子貨幣升值,只不過美元比人民幣升值速度還要快,所以人民幣對美元表現為貶值。

  現在的情況,不是人民幣本身升值速度多快,而是美元的貶值,相對人民幣貶值。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要高度關注美元指數變化的情況。

  看待人民幣匯率的趨勢,一定要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能只看匯率,還要關注利率,尤其是美聯儲的利率政策和美元指數。由於人民幣利率對美元資產利率高出3%,也就是說,如果一年內,美元對人民幣升值不超過3%,持有人民幣資產是合算的。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解讀中美貿易戰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解讀中美貿易戰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解讀中美貿易戰

▲盾安集團董事局主席 姚新義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解讀中美貿易戰

▲浙江省委政策研究院原副主任、浙商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郭佔恆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解讀中美貿易戰

▲浙江省政府諮詢委員會學術委副主任、浙商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劉亭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解讀中美貿易戰

▲杭州投融長富金融服務集團總裁李振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