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是苗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徵物,幹百年來,蘆笙在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時至今日,苗族蘆笙仍在婚喪嫁娶、節日集會、喜慶哀樂等民俗活動中存續和發展,成為苗族社會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文化標誌。圖為,苗族姑娘表演高難度吹蘆笙
竹筒歌,布依山歌之一種,因手持竹筒歌唱而得名。古代布依竹筒歌所歌唱的並非都是情愛內容,而是一種進行自我教育的特殊形式,其歌曲內容經歷數代選擇,流傳至今。竹筒情歌則有歌種之分,如初識歌、試探歌、讚美歌、熱戀歌、盟誓歌、相會歌、送郎歌、苦情歌、逃婚歌、幸福歌等。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佈於貴州、廣西、湖南、雲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壯、瑤等民族聚居區,是南方少數民族最喜愛、分佈最廣泛的一種民間舞蹈。從已出土的西漢銅蘆笙樂舞俑分析,蘆笙舞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蘆笙舞大多在年節、集會、慶賀等喜慶時刻表演,主要有自娛、競技、禮儀三種類型。圖為,苗族氧氣少女自帶仙氣翩翩起舞盡顯優美身段
蘆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最喜愛的民間舞蹈。蘆笙舞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群眾性蘆笙舞、表演性蘆笙舞、風俗性蘆笙舞。
過去,蘆笙舞除在舉行祭祀活動時跳之外,舉行婚禮,喪葬儀式或新屋落成時也跳。後來,每逢年節、歡慶豐收和男女青年進行傳統社交活動時都跳。它具有宗教、民俗和文化娛樂等多種性質,在苗族人民的社會生活中起著不同的作用。按其活動內容和性質,一般可分為自娛性、習俗性、表演性、祭祀性以及禮儀性的五種。
活動不僅在展示和展演中體現了非遺文化無限魅力,還藉此機會對關嶺文明旅遊和旅遊扶貧、文化惠民、安全生產等工作進行大力宣傳。在全縣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重要時刻,通過本次活動,展現了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特別是關嶺自治縣成立以來我縣文化事業的發展成果。
凡化地戲是群眾性的一宗民間娛樂組織,也是含有屯堡文化的延續,因為凡化人是屯堡人的後裔,陳、王、楊等姓人都是由天龍,安順等地遷徙來凡,祖先都是屯堡人,文化服飾都是屯堡的傳承,歷時已相當久遠,是值得發掘的一種民族民間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