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没有实现地理大发现,其实输在两个字上!

郑和七下西洋没有实现地理大发现,其实输在两个字上!

越南出土的中国古代玉器

郑和下西洋的财政支出,实际包括三大方面:给予西洋番国的各种赏赐,人力成本与造船成本。据粗略统计,永乐年间的新建、改建海船计有二千艘,每只宝船造价约在五、六千银两。人力成本同样惊人,仅永乐九年六月,明成祖即一次赏赐下西洋官兵钞“凡二十万锭”并彩币等,这还不包括下西洋伤亡人员的抚恤,而明初国库岁支,每年不足三百万两。

财力不支,对下西洋的影响最为直接,但又是表象的。西方哥伦布、达·伽玛、麦哲伦的大航海,恰恰就是缺钱,并且缺钱反而成为西方走向大海的动力,这又是为什么呢?

中西方在走向海洋上的差异,其实在于“制度”,反对下西洋的夏原吉、刘大夏们,嘴上强调的是“钱”,心里惦记的少不了一个“权”字。

郑和七下西洋没有实现地理大发现,其实输在两个字上!

皇明祖訓

明朝是一个政治制度极为特殊的王朝,《皇明祖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淩迟,全家处死。”

朱元说得没错,从秦朝开始中国就出现了丞相。皇帝与丞相是个什么关系呢?通俗地讲,就如同“董事长”与“总经理”。废除丞相,意味着皇帝要“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这样的全才,事实上是基本找不到的。

明朝的皇帝一天有三次朝,即早朝、午朝、晚朝。上完朝不等于是下班,还有更多的事在那里堆着呢!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中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便有

1160件,汇报的事情3291件。平均一天看150道奏章,处理400多件重大事务,这个皇帝只有朱元璋能胜任,因为人家不仅脑子聪明,从小练的就是体力活,随便喝口白菜汤,照样拎刀上马向前进。深宫里长大的后代,经不起这般折腾。

郑和七下西洋没有实现地理大发现,其实输在两个字上!

郑和下西洋

明朝的下西洋活动,始终是太监主导的。明眼肯定看出来了:作为“外相”领导下的文臣,如果不反对郑和下西洋,那心胸也太开阔了!

在永乐朝的文臣队伍中,袁忠彻是个特殊的文官。袁忠彻与郑和都是明成祖的心腹,也是郑和下西洋的积极支持者。但是,袁忠彻同样又是郑和下西洋的坚决反对者。

袁忠彻喜欢装神弄鬼,又不失为一个正直官员。《明史·袁忠彻传》载:有阵子明成祖爱上了吃“仙药”,脾气吃得不同凡响。袁忠彻入宫奉侍时规劝明成祖:“这仙药是假冒伪劣药品,好人都会吃生病的。” 明成祖一听就来脾气了:“不吃仙药,难道吃凡药?!”听皇帝这么说,袁忠彻难过得掉下了眼泪,旁边的两个宦官直接哭了起来。

让人围在身边哭,分明就是办丧事的情景,明成祖不好意思揍袁忠彻,让人把两个宦官拖出去狠揍了一通。

利用与皇帝的这种特殊关系,袁忠彻当面向明成祖“谏取宝之非”。从支持到反对,袁忠彻并无一己之私,更不是与郑和的关系闹崩了,而是鉴于朝廷“库藏为虚”,还是一个“钱”的问题。

郑和七下西洋没有实现地理大发现,其实输在两个字上!

明朝珠宝

朝廷缺钱与制度能有什么关系

?《皇明祖训》对皇室成员封爵,规定了明确的“职制”,凡是太祖的后裔,都有优厚的待遇。明太祖虽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开国君主,“财富是按算术级数增长,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理论则非常陌生。太祖自己生了20多个儿子,那时整个宗室人口也仅58人。到万历二十三年再看,坏了——载于玉牒的宗室人口,已是157000多。

王世贞《皇明盛事》载:有个庆成王,儿子就生了100个。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庆成王这100个儿子,长子要世袭为王,剩下99

个全得封镇国将军。一个镇国将军,年俸1000石,国库中一年十几万石粮食就没了。嘉靖三十一年,全国税粮2285万石,各王府岁禄853万石,占了37%,超过全体公务员的工资总和;嘉靖四十一年,山西各粮仓存粮152万石,全部付给该省的皇亲,还欠61万石!这种制度的死结,除了改朝换代,没有其他解决办法。

当然,朝廷可以发展经济,增加国库收入,解决这种制度形成的刚性支出难题。但是,这又与封建根本制度形成冲突。

郑和七下西洋没有实现地理大发现,其实输在两个字上!

明朝珠宝

自两汉以来,“重本抑末” 亦即“重农抑商” 保护自然经济的政策,二千多年里为历代因袭。宣德帝朱瞻基曾看到农民种地很辛苦,劝其经商,挣钱多,活也轻松。这种态度,在封建帝王中是最为开明的。


但是,这只是宣德帝朱瞻基一时的意向,普通农民若真的去经商,那是相当困难的。明朝立国之初,太祖即即强调“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大明会典》:“凡军民人等,但出百里,即验文引,如无文引,必须擒拿送官。”

围绕“厚本抑末”的国策,一系列的制度应运而生。“户籍乡贯”制度规定:平民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民籍户口属于户部、布政司、府、县这条线管理,军籍户口属于兵部、都司、卫所这条线管理,匠籍属于工部直接管理。平民的政治地位谈不上等级,择业则是受到严格限制的。

身份变不了,居住地同样不能随心所欲。明朝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户籍管理制度,核心内容即为“里甲制”,规定每110

户为一里(城中称坊,近城称厢),其中选富户10户为里长,其余100户分为十甲,每甲选出一户为甲首。里长、甲首皆轮流担任,十年轮换一次,主要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督促生产、调解纠纷,以及编造黄册等事宜。

郑和七下西洋没有实现地理大发现,其实输在两个字上!

明朝珠宝

《大明会典》中的“文引”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将人口严格绑定于土地或居住地,百姓外出还要持有官方发给的路引,凡去百里之外而无官府发放的路引者,均可擒拿送官,告发、擒拿者有赏,纵容者问罪。凡行医卖卜之人,只能在本乡活动,否则治罪。农民只允许在一里地范围内活动,出入作息,家里有几口人,都从事什么职业,邻里间必须互相知晓。

出门都这么难,还怎么做生意呢?但这些死办法,在流民遍野、田园荒芜的建国之初,显然是必要的,也是有特效的。制度不能与时俱进,社会只能死水微澜。而制度的改革,明显又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封建社会得以延续二千余年,得要原因就是力奉“重本抑末”的自然经济保护;打破这种自然经济,意味着对封建基础的根本性颠覆。孰轻孰重,帝王的眼睛是歹毒的。

恩格斯在《论封建制的解体及资产阶级的兴起》中深刻地论述到:“航海事业是一种毫无疑义的资产阶级的企业,这种企业的反封建的特性,也在一切现代舰队上打上了烙印。”封建制度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航海事业与海外贸易,亦即与商品经济可谓孪生兄弟。航海事业的发展,带来的即是商品经济的繁荣,而这种繁荣又以封建制度的灾难性后果为代价,没有一个封建统治者愿意看到这种后果。郑和下西洋终结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在这里。

郑和七下西洋没有实现地理大发现,其实输在两个字上!

哥伦布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达·伽马的大航海,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同样作出了深入的分析。比较的结果,斯塔夫里阿诺斯同样归于制度,“牟利的欲望”退于次位。

《全球通史》曰:“明朝141433年间的七次远航,都是在一个名叫郑和的宦官的指挥下进行的。这些探险险的规模和成就之大令人吃惊……然而,中国这些伟大的远航探险到1433年却由于皇帝的命令而被突然停止。停止的原因正如开始的原因那样,至今仍是个谜。但是,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欧洲这种停止完全是无法想像的。中国的皇帝能够并的确发布过一道道对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命令;相比之下欧洲则绝无这样的皇帝,这里只有一些互相对抗的民族君主国,它们在海外冒险事业方面互相竞争,而且没有任何帝国权威阻止它们这样做。西北欧的商人也与中国的商人完全不同,他们有政治权力和社会声望,这保证了任何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的法令都是不可能实施的。”

抬望眼,空悲切,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就这样归于宿命。没有制度上的根本突破,任何举措都是挣扎。

郑和七下西洋没有实现地理大发现,其实输在两个字上!

达·伽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