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能守住台儿庄,为什么没去守南京?

玄武湖畔的遗憾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当年韩复榘给李宗仁回的电报:“南京不守,何守泰安。”

1937年10月,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38年1月至5月期间,李宗仁主持徐州会战,3月14日台儿庄战役爆发,4月15日国军获胜,取得徐州会战中的重大胜利果实,严重挫伤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李宗仁,1913年毕业于广西陆军速成学堂,曾与黄绍竑、白崇禧联手打造新桂系集团,在黄绍竑投蒋后稳坐新桂系集团总裁,与白崇禧合称“李白”,绝对是民国时期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

1965年,李宗仁回国时,周恩来曾经对著名导演成荫说:“今天李先生从海外回来,我看他有两件事今后可以拍电影,一个是1938年李先生指挥国民党杂牌军在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一个就是今天李先生归根。”

台儿庄大捷确实是李宗仁在抗战时期取得的辉煌。



李宗仁率部血战台儿庄:“战争关键往往在于谁能坚持,你把所有后方能拿枪的人全部组织起来顶上去!”

1937年12月23日,日军分两路自齐河与济阳强渡黄河,韩复榘以蒋介石撤走炮兵为由不作抵抗,于12月24日撤出济南,26日黄河北岸的日军自泺口渡河,28日凌晨孙桐萱部奉韩命撤出济南,日军成功占领济南。韩复榘的撤退为李宗仁日后主持的徐州会战造成了不利后果,在李宗仁发电要求韩守住泰安以与自己构筑战线的时候,韩复榘则回电怼李宗仁:“南京不守,何守泰安。”

1938年1月,李宗仁领军奔赴山东战场,旋即主持徐州会战。南京已于1937年12月13日为敌军占领,日军试图自济南、南京挥师合击徐州以打通津浦线,贯通南北战场。但是日军欲攻徐州,则必先取徐州门户台儿庄。日军第5师团与第10师团自左右两翼欲会师于台儿庄,李宗仁将军指挥国军第二集团军与第二十军团与日军交战。

经过月余交战,中国战胜日本侵略者,在淞沪会战彻底粉碎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阴谋后,中国军民再次通过徐州会战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疯狂野心。



李宗仁既然可以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为什么不去守卫南京呢?

南京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它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南京沦陷,致我30万中国同胞惨遭日本侵略者惨绝人寰的屠戮宰割。

我们先看南京保卫战发生的时间。

1937年11月,日军取得淞沪会战的胜利后便挥军南趋,直指南京。1937年12月1日,日军发动进攻,南京保卫战爆发。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从时间上我们应该可以看到,日军攻占南京的时间早于济南,这意味着什么?如果当时是李宗仁在山东指挥作战,而不是韩复榘的话,后面可能不会有台儿庄战役了吧?李宗仁所部赶到山东战场的时候,济南都已经沦陷了,更不用说南京了,既然来不及救济南,应该也来不及救南京。



李宗仁不主张死守南京。

南京画长江为天险,又有山峦环绕,在冷兵器时代应该算是易守难攻的城池。可是,放到热兵器时代,只要渡过长江,南京便唾手可得。南京除长江外再无屏障,易攻难守,即使再怎么雄伟壮观的城墙也根本抵不住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日军还可以沿长江直取南京,即使李宗仁可以守得住南京,但是损失必然难以预料。在日本的战略中,南京是必取之地,所以到最后南京仍然会沦陷。这是李宗仁不主张死守南京的原因,当时白崇禧及许多国民党高层也这么想,甚至蒋介石也不愿意这么做,但是老蒋作为国府老板不战而弃南京绝对说不过去,到时候韩复榘再说句“南京失守谁负责”的话怎么办?

老蒋的想法是象征性的守一守然后撤退,这时候被老蒋冷落的唐生智便跳出来了,唐生智为了得到老蒋的重用,主动请缨守卫南京,于是有了“南京保卫战”,但是南京保卫战开始后没多久,老蒋便让唐生智撤退,如果不是唐生智急于表现没有撤军,南京会沦陷得更快。



即使李宗仁主动请缨守卫南京,我想蒋介石也很难会同意。

李宗仁和新桂系的存在始终是蒋介石心腹之患,李宗仁自己是将将之才,又有个“小诸葛”白崇禧文武双全,新桂系以诞生以后到覆灭几乎始终都有足够的实力与蒋介石相抗衡。在守卫南京这事上,如果老蒋让李宗仁去守的话,可能会产生让老蒋预料不到的结果。老蒋不守,李宗仁守,如果李宗仁成功守住了呢?李宗仁本来便可以跟蒋介石平起平坐了,如果李宗仁守住南京了,到时候影响力蹭蹭蹭往上涨,老蒋是不是要让位?所以即使李宗仁主动请缨,老蒋最后也只会选择唐生智。

战争永远不可能是纯粹的战争,战争更是政治的延续以及必要时候的手段。


吾与吾国

七·七事变爆发后,李宗仁用两个月的时间,将桂系军队原14个团的兵力,迅速扩编至48个团,并组编为4 个军,他电告蒋介石愿率部开赴前线,誓与日军血战到底。

1937年10月,李宗仁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驻军徐州。此时,日军攻势凶猛,和中国军队在淞沪一带激烈鏖战,上海、 首都南京危在旦夕。他从战略上判断,淞沪战事一结束,津浦路沿线是日军进攻的第二目标。根据对形势的判断和分析,他提出了抗战的战备重点是“以空间换时间” 。

11月12日,形同“绞肉机”的惨烈淞沪会战结束,上海沦陷。是役中国军队奋勇搏杀,损失惨重,但也取得了歼敌六万余人的不俗战绩,一举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美梦。11月16日,国民政府准备退守大西南,并迁都重庆。彼时的蒋介石,或许已经在战略上放弃了死守南京的准备。

上海失陷后,日军直扑南京而来,一时间兵凶战危、形势逼人。蒋介石曾在一次军事会上询问众将对防守南京的看法,李宗仁和白崇禧从军事、战略角度上分析,均不主张固守南京。蒋又问询国民党训练总监部总监(新晋一级上将)唐生智,唐则忽然起立,大声疾呼:"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仅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唐的一席大话,加上他大义凛然主动请缨,蒋大喜过望,立即委任其为南京城防司令 。李、白见状,心知不可劝,均低头缄默不语。

12月7日,南京保卫战打响头一天,蒋匆匆撤出南京。翌日,唐生智指挥中国军队在南京城内外与敌浴血苦战,双方伤亡均极惨重。12月11日,蒋介石三次下达撤退命令,唐仍坚守至12日下午5点,因指挥失误,战局失利,他匆匆下达撤退令后自己坐小船逃离南京,好多部队并未接到命令,仍在困兽犹斗、拼死抵抗。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军报复性地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如此看来,并非李宗仁不去守南京,而是他认为随着抗战中心的西移,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进入相持阶段,死守南京已无意义,不必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 ,主动战略放弃、服从大局、不做无谓牺牲才是明智之举。

南京失守后,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果然如李宗仁判断的那样转移到以徐州为中心的黄淮地区。1938年2月,日军为打通津浦线, 调集第十三师团,第五师团,以及从青岛进发的海军陆战队之一部,三路大军以饿虎扑羊之势,大举向徐州袭来。

李宗仁见敌军尽遣精锐、志在必得,深知自己的部队很难与敌正面对攻,便抓住日军嚣张骄狂之弱点,以哀兵之态,与敌展开运动战、破袭战,周旋几天后,先后将强敌阻于明光、藤县一带,又在临沂挫败日军,胜利打响了台儿庄外围战与揭幕战,中国军队以弱击强,干得漂亮 !

台儿庄位于山东南部,为水陆交通要道,系战略要地徐州的一个重要屏障。3月17日,日军第十师团攻取滕县后,不顾左翼第五师团被中国军队所阻,也不顾从安徽方向来援的接兵北上会合,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地扑向台儿庄,以期拔掉台儿庄、攻占重镇徐州,夺取打通津浦线之头功。

李宗仁侦察到敌军的意图后,定下了“固守台儿庄及运河一线,诱敌深入,断其后路,相机实施反包围,一鼓聚歼日军”的正确方针。他令孙连仲将军率其麾下3个师坚守台儿庄,一面部署汤恩伯精锐的第20军团故意让开津浦路正面,待敌深入后,再截断其后路,最终合围歼灭之。

3月24日,台儿庄保卫战正式打响。日军第十师团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开始猛攻台儿庄。守军31师顽强抵抗,与敌鏖战3昼夜,至死不退,几乎伤亡殆尽。台儿庄内死尸枕藉,血流成河,情形非常惨烈。与此同时,李宗仁严令汤恩伯率20军团火速南下,夹击孤军深入的日军。4月3日,台儿庄大部分落入敌手,李宗仁料到汤恩伯军团第二天中午可以赶到,于是硬着心肠坚拒孙连仲将军提出的将死伤惨重、所剩无几的部队撤到运河南岸休整的请求。他要求孙连仲坚持最后5分钟,必须坚守到明日拂晓。

孙连仲知军令不可违,遂抱必死之心组织官兵逐次抵抗。这天深夜,他组织敢死虎贲数百人,分组向敌军展开逆袭。各敢死队冲入敌阵,挥舞大刀大砍大杀,有人还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人人视死如归,个个骁勇异常。敌军昼夜拼杀,早已精疲力竭,不意中国军队在深夜竟发起突袭,仓皇应战,乱作一团,吃了大亏。中国守军一鼓作气,乘势一举夺回台儿庄的四分之三。日军苦战不 支,被迫退守北门,与守军激战通宵。

天刚破晓,汤恩伯军团突然出现在日军的身后。李宗仁闻报,立即指挥台儿庄守军全线出击,一时间,枪炮齐鸣,杀声震天。日军见己方已陷入了中国军队的重重包围圈中,遂边战边撤,仓皇逃窜, 最后却在中国军队的猛烈攻击下溃不成军。矶谷师团长率残部近万人强行突围,狼狈逃窜进峄县城,闭门死守待援。

至此,台儿庄战役胜利结束,中国军队歼灭日军一万余人,一举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守军自己亦付出了数倍于敌的惨痛代价,用鲜血写下了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开后,举国振奋。李宗仁将军谋勇兼具,指挥有方,从此名扬四海,功标青史。



铁马冰河wu

近几年,随着电影《南京!南京》的拍摄和热播,南京保卫战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警钟长鸣,铭记历史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我们在为南京大屠杀扼腕叹息之余,也许有人会疑惑,李宗仁作为中国抗战时期的传奇人物,既然有能力赢得台儿庄大捷,振奋了中华民族抗日信心,为什么没去守南京呢?


李宗仁,字德林,广西桂林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等上将,北伐前致力于两广统一,成为了国民党“桂系”军阀的灵魂人物。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被认命为第五战区总司令,驻于徐州,负责山东和苏北的军务。


有书君认为,李宗仁选择在台儿庄围歼日军,而未去守南京,是从两地战略位置不同进行的战术考量。蒋介石决定坚守南京更多的是政治方面的考量。



有书君就来简单聊聊这两场战争及其结局吧。


一,南京和台儿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地战略防御的难易。


南京自古以来就是难以防御之城。它处于长江下游的一个大弯环中,北边和西边皆是长江,东边是紫金山,南边是开阔地带。只要敌人占据了三面的要地,对南京形成三面合围,南京背靠长江就会退无可退,背水一战,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大忌。


李宗仁就是据此不赞成守南京,他认为南京就是一座绝城,敌人三面合围,南京没有退路,部队坐困孤城,没有回旋余地,很难长久守卫。他赞成放弃南京,诱敌至我们广阔的原野中,然后实行坚壁清野,在敌后区域搞游击战。


台儿庄地理位置适合搞伏击战,中国军队在此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台儿庄虽然不大,也是山东的一个大镇,镇上有大量商铺,还有75座碉堡。台儿庄地处山区,当地都是以石筑城,就连商铺都是用大石建造,是天然的碉堡。


1000多个商铺就又是1000多个碉堡,因而台儿庄易守难攻,部队可以据此和敌人打消磨战。战略眼光独到的李宗仁选择台儿庄一战是正确的抉择。



二,蒋介石决定守南京的政治考量。


南京作为当时中国的首都,它的政治意义不言而喻。如果不战而退,它的政治影响很大,对国人也无法交代,蒋介石也是因此对南京守与不守犹豫不决。


绝大多数将领都不同意守南京,只有唐生智同意坚守南京,他认为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又有国父的灵柩埋葬在此,岂能退而不守。他也曾豪言誓与南京共存亡。


蒋介石也寄希望于国际上对日本的干涉,他决定南京还是要守一守,等待国际干预。如果守不住,随时撤退。随即他就任命唐生智为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



三,南京保卫战和台儿庄战役的结局。


1937年12月1日,日本开始合围南京。南京保卫战的主力,大多是淞沪会战撤回的部队,有些还是壮丁,作战能力大打折扣。虽然国民党早在南京外围的要塞做了防固部署,由于谍报工作失误,日本人提前知道了南京的兵力部署,他们很快就攻取了句容、镇江、芜湖等南京外围重地,将南京合而围之。


蒋介石未等来国际援助,又怕军队被日本人围歼,他命令唐生智相机撤退。12月12日,唐生智宣布撤退,由于没有足够的船只渡江,中国军队自乱阵脚,伤亡惨重。12月13日,日本人进入南京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短短十几天时间,南京保卫战以失败而告终。


台儿庄战役前夕,李宗仁、白崇禧等将领就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台儿庄的守军是孙连仲部,该部善于防守。由于台儿庄易守难攻,派孙连仲部在此拖住日本师团,再派汤恩伯部迂回到敌后,断敌后路,围而歼之。


1938年3月14日至4月15日,中国军队以台儿庄为中心,在鲁南地区和日本展开决战。此役历时一个月,歼敌两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国人的气势。台儿庄大捷是抗日战争时期比较大的一次胜利。



有书君认为,蒋介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南京保卫战中没有周密的计划,致使南京军民伤亡惨重,他对南京大屠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宗仁是有名的福将,他在关键时刻的抉择,大多顺应了天时地利的趋势。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无论胜利或是失败,那些为中国奋勇抗敌的英雄们,都会被国人铭记于心的。



有书共读

很简单的一句话,已经把问题说清楚了。本身来说,南京和徐州的背景就完全不同。

南京面临的是淞沪战场几十万败军,而且建制混乱,无暇休整。将军们毫无信心,士兵们毫无斗志。同时,南京这个城市,在冷兵器时代是个坚城,易守难攻,但到了热兵器时代,就是一个死城,背靠大江,退无可退。在敌军优势火力的攻击下,只有死路一条。

况且,桂系二号人物白崇禧,桂系的智囊刘斐,都反对重兵死守南京,李宗仁也不好和他们唱对台戏。而且,守备南京的军队里,主力是中央教导总队和36师等,这些都是中央军主力,李宗仁一个桂系首脑,未必指挥得动。

1938年的徐州,和1937年的南京就很不一样了。第五战区经过长时间准备,虽然谈不上兵强马壮,但建制完整,严阵以待。南线日军在明光一线,被东北军和桂军牢牢牵制住,无法北上。青岛登陆的第5师团,在临沂,被庞炳勋第3军团和张自忠第59军搅住,双方各有胜负。真正对徐州构成威胁的,只有过了黄河,直取山东的第10师团。这为第五战区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川军王铭章在藤县死守,西北军池峰城在台儿庄苦战,都为最后的围歼赢得了时间,中国军队众志成城更不是南京那时军无斗志可比。所以李宗仁那句“今日徐州,绝非昨日南京”,确实不是一句空话。

最后,分析完战场形势,还有几句题外话。参加台儿庄会战的部队,除了汤恩伯集团外,基本都是各类地方杂牌军。川军、滇军、桂军、东北军、西北军等,这些部队交给本身就是地方军首领出身的李宗仁,是非常合适的,因为李自己也不是嫡系,所以,他才能做到相对公正的对待各种地方杂牌,赢得部下尊重,从而让各类杂牌军在战场上以死效命,最终赢得了台儿庄会战的胜利。


脑洞大开的历史

答案很简单——因为李宗仁当时正在坐镇徐州。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以后,国民政府遂决心进行全面抗战。“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以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根据一个多月来中日战争的发展态势,决定将全国交战前沿地区划分为五个战区。这五个战区是:第一战区为河北及鲁北地区,蒋介石亲自兼任司令长官(后改为程潜);第二战区为晋察绥地区,山西王阎锡山担任司令长官;第三战区为京沪杭地区,冯玉祥担任司令长官;第四战区为闽粤地区,何应钦担任司令长官;第五战区为鲁南及苏北地区,亦由蒋介石亲自兼任司令长官。到了1937年10月,蒋介石为分担压力,将桂系首脑人物李宗仁调到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位置上,由其坐镇徐州,负责山东和苏北一带的战事。从此之后,李宗仁就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位置上整整坐了八年,一直到抗战胜利。

(抗战初期划分的五个战区形势图,南京属于第三战区范围内)

这里要说一下的是,第三战区的司令长官名义上是冯玉祥,但实际上冯玉祥既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也指挥不动三战区的中央军嫡系部队。而三战区包含的区域又是国民政府的心脏地区,政治中心南京和经济中心上海都属于三战区,所以三战区实际上是蒋介石在亲自指挥作战。到了11月份,上海沦陷,淞沪会战以失败告终之后,南京的陷落其实已经是早晚的事了。因为国军的中央军精锐部队都已经在淞沪会战中损失惨重,吴福线和锡澄线两条巨资兴建的国防工事也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国民政府已经失去了守卫南京的力量,这个时候调谁来守南京都难逃失败的命运。所以当蒋介石在军事会议上问谁能守南京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主动站出来临危受命,最后是蒋动了肝火,说你们都不守,那就我来守吧!这样唐生智才站出来表示愿意守南京。唐生智之所以愿意担任南京卫戍司令,留在危城之中,其实是为了能在失势多年之后再有掌握兵权的机会,否则谁都不会选择在这个时机来守南京。而此时的李宗仁远在徐州,他所统率的第五战区已经同日军在激战中,而且是南北两线作战——北面日军沿津浦线南下攻击山东,南面日军在长江北岸攻击前进,第五战区境内也是狼烟四起,李宗仁两线作战,自顾不暇,哪有可能再去守南京呢?



军武次位面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有两起战役经常被拿来一起讲,这两起战役就是台儿庄战役和南京保卫战。为何将这两件战役放在一起讲,最大的原因就是南京发生了大屠杀。要知道一开始南京守将唐生智可是扬言誓死保卫南京,还说出来了城在人在的豪言,然而就是因为唐生智这前后做法的不一致,导致了最后南京平民没有及时的疏散,被日寇屠杀。

1937年10月,当时的李宗仁就已经在淞沪战场上痛击日军了,可以说李宗仁当时军事才能远远高于唐生智等辈,所以好多人便说为何不让李宗仁去守南京城。就算最后守不住,至少也可以拖延日军,为平民撤退取得宝贵的时间。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人,无疑都是有爱国心的人,但是当时的情况之下,李宗仁想要去守南京,简直是不可能事件。

李宗仁自从率领桂系抗战以来,就一直坚持在徐州地区抗战,在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期间,李宗仁指挥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这场战役的影响有多大自然不用多说,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在正面战场取得的较大胜利,极大的鼓舞了抗日的士气。而李宗仁也因为一张与台儿庄的合照,登上了美国的时代周刊,可以说李宗仁是为数不多的将帅之才。

但是为什么当时不能去守南京城,其实原因蒋介石和唐生智都心知肚明,因为李宗仁是桂系,不是蒋介石的地盘的人。所以就算是李宗仁想守,蒋介石也不会让李宗仁去守。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内部依旧是有很强的派系之分,这种派系之分极大的影响了国民党军的战斗力,每次会战之中,必然会出现派系之间的嫌隙。唐生智站出来说要守南京城,其实也是顺应蒋介石的意思,因为当时没人愿意站出来。

而令人不解的是当时国民党高层其实已经决定放弃南京城了,当时的战略就是放弃南京城,国民党军队只稍作抵抗,为民众和部队撤退争取时间。不过令人不解的就是唐生智硬是要悲壮一回,或者说蒋介石要了面子一回。李宗仁得知南京发生屠杀之后,也是呆坐了良久,最后李宗仁在台儿庄痛击日军。或许对于李宗仁来说,他也知道南京守不住,但是他绝对会死守到最后一刻。


小司马迁论史

就算李宗仁当时去了南京他也是守不住南京的,其实早在守南京之前,国民党内部就召开了会议讨论该不该守南京的问题,对于南京,很多人是坚决表示不死守的,这些人中就有何应钦、白崇禧等国民党高级将领。

唐生智自告奋勇守南京的原因

在所有人都反对守南京的时候,这个时候却有一个人站得出来,这个人就是唐生智。

唐生智原本是湖南的大军阀,但是在被蒋介石击败后,他就和冯玉祥一样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军队、地盘,成为了一个落寞的失败者,开始坐上了冷板凳。


(唐生智)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因为要借助冯玉祥名号的原因,给了他一个有名无权的光杆司令的职位,唐生智当时虽然也被蒋介石请出了山,但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权力。

所以他为了找回自己曾经的荣耀,就开始打起了各种主意,在蒋介石讨论守不守南京问题时,唐生智是所有国民党将领中唯一支持蒋介石的,这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明的决策能守住南京,而是他觉得守南京是他重新复出的机会,自己很有可能在这里重新夺回失去的兵权。

所以在唐生智的坚决支持下,蒋介石决定了要守南京,而唐生智也得愿以偿成为了南京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重新获得了兵权,负责守卫起了南京地区。

蒋介石守南京的脸面问题

虽然蒋介决定了守南京,但并不意味着他要将所有鸡蛋放在南京,当时蒋介石守南京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死保这个地方,最重要的原因是脸面上过不去。

因为当时南京是国民党的都城,是一个国家脸面的象征,他不想连打都不打就将自己的都城丢给日本人,所以这才有了给唐生智军队守南京的机会。

在派唐生智守南京的过程中,蒋介石已经动用了大量的人手以及运输工具将许多重要的军事物资、机器设备、文件陆陆续续转移到了陪都重庆,而且他下的命令也不是死守南京,而是让唐生智能多守一天就多守一天,因为守的时间越长,对他的脸面就越发的重要。

所以从一开始守南京就不是一件坚决的事情,在当时就连唐生智本人也不觉得自己能守得住南京。

他们之所以会觉得南京守不住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第一个原因就是地势问题,南京不适合防守

南京处在一个非常开阔的平原地带,四周无地势可依,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四战之地,与国民党准备迁移的重庆根本无法相比。

在抗日战争时期,除了日本的轰炸机之外,日本的陆军多年来未曾突破过重庆的咽喉石牌镇防线,他们连重庆的影子都是看不到的,但是南京就不一样了,只要日本人愿意,他们就能很轻易的兵临南京城下,所以很多高级将领不支持守南京。


第二个原因才是最主要的,那就是以当时南京的兵力是根本不可能抵挡日本人的

当时刚经历上海地区的淞沪会战不久,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在淞沪战场上损失惨重,如果当时蒋介石坚决守南京的话,他淞沪上已经损失了大半的精锐部队很有可能都会为南京陪葬。

蒋介石和李宗仁在淞沪会战上的损失惨重

淞沪会战是国民党和日本人的第一次重大会战,虽然当时国民党有着对日本人兵力上的优势,不过在武器方面却远远不如日本人。

在国民党部队中有几门炮基本上就已经是武器精良的部队了,唯一能和日本师团武器相比的就只有一支第五军,而且这支军队蒋介石还不敢拿出来打,怕折损在了战场上。

所以很多士兵在面对日本的坦克时,基本是以肉身相搏的,淞沪会战爆发期间,国民党和军阀部队都在这种武器远远不足的情况下,损失惨重。

蒋介石正是在淞沪地区折损了绝大多数的精锐部队,李宗仁赖以在北伐战争中称雄的最精锐钢七军,也在拿着步枪和日本人坦克对战的过程中被打溃得军不成军,很多百战老兵都埋葬在了上海地区的土壤中,就是这一场会战,致使了蒋介石和李宗仁最精锐的部队被日本人打残。

驻守南京的部队都是淞沪会战的残兵,人数上也有很大的水分

而在无数抗日将士们的誓死抵抗下,日本人的豪言被击破了,日本人在有武器的压倒性压制下,花了三个月的时间都没能拿下上海。

而在这个时候,他们三个月占领全中国的话就显得有些滑稽了,虽然当时国民党虽然遭遇了大败,但是在战略上却获得了胜利,所以蒋介石才在军队死守三个月后,下令让所有部队退出了淞沪地区。


这些在松沪地区折损严重的部队后来就成为了驻守南京的部队,不过这些部队在经历过战火之后,战斗力损耗非常严重,很多老兵都葬身在了战场中,大部分兵员都是训练没多长时间的新兵蛋子,基本上连枪都摸不熟,以他们的战斗力是很难防守南京的。

而且南京当时虽然号称有10万士兵,但很多部队其实是并不满员的,很多时候一支师的编制其实都不到一个营的兵力,所以让他们拿什么去守南京?

如果当时蒋介石决心死守南京不迁都重庆的话,那接下来的抗日战争形势很有可能会变成:

南京在蒋介石的死保下残存了下来,但是国民党所有的精锐部队也在这场保卫战中折损殆尽,然后日本人开始在全中国长驱直入。

在失去了所有精锐部队的蒋介石,也没有了能力支撑起接下来发生的几次重大会战。

蒋介石更是失去了迁都重庆的机会,只能一直小心翼翼地死守在南京,于是在失去了国民党战力后,全中国就变成沦陷区了。


正在指挥徐州会战和台儿庄战役的李宗仁,不可能调去南京

所以从以上这些方面来说,南京是既不能守又守不住的,如果让李宗仁去守南京,他第一个是不同意,因为当时几乎所有有理智的国民党将领都知道南京的不可守,在这其中李宗仁也不例外。

李宗仁和唐生智不一样,他虽然也被蒋介石击败过,但是广西和他的广西狼军却一直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不曾失去,所以他不可能会去接替南京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大黑锅。


而且最重要的是,当时李宗仁正在担任第五战区的总司令,为接下来徐州地区的抗战做着筹备,他根本抽不出空来跑到南京去主持这一场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战斗。

在当时只有蒋介石和李宗仁都傻了,才会让李宗仁去南京,因为李宗仁一旦离开,第五战区就将会失去总指挥官,就会失去了一个统筹大局的人,然后接下来的所有军队都将无法正常的协调,可能后来的台儿庄战役就无法取得这么重要的成功了。

所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李宗仁都不可能被调去驻守南京,在这里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李宗仁最后也没有守得住台儿庄,不过李宗仁虽然没有守住台儿庄,但是他却在台儿庄树立起了全体中国人抗战的决心,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在正面战场上击败日本军队,也第一次击败了日本军队战无不胜的神话,让中国军队洗刷了在淞沪战场上大败的耻辱,所以台儿庄战役在抗战史上才有这么重要的意义。


孤客生

这个问题我感觉有点“关公战秦琼”。李宗仁、白崇禧是广西地方实力派,全面抗战开始后兑现自己的诺言,桂军开赴抗日前线,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负责山东、江苏北部地区的防御作战,白崇禧入主中枢,担任副参谋总长。


至于为什么没去守南京?淞沪会战之后,决定守南京是比较仓促的,唐生智作为军委会执行部负责人,战前对于南京城防工事相对较为熟悉,再加上他自告奋勇,最终成为南京卫戍司令。如果蒋介石命令李宗仁守南京,李宗仁未必情愿,蒋李不是一般的上下级关系,不是蒋说啥,李就会无条件服从。我们要知道,蒋介石当时询问谁愿意保卫首都,除了唐生智,无人应答。

至于李宗仁能守住台儿庄,严格来讲是不成立的。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3月、4月,孙连仲第2集团军守在台儿庄周围,死顶硬扛日军进攻,台儿庄阵地几进几出,确实表现不错。汤恩伯第20军团在外围打运动战,跑了不少路,最后瞄准时机插到日军侧后,迫使日军放弃进攻台儿庄,退守峄县。但是没过多久,日军调整了一下,卷土重来,别说国军没能守住台儿庄,就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驻地徐州也很快失守,而且是没有经过激烈战斗那种失守。

所以呢,我们可以分享李宗仁取得台儿庄战役局部胜利的喜悦,但若假设李宗仁可以去守南京,或许还能赢得一场更大的局部胜利,那就过于天真了。好比你知道关羽大意失荆州,然后抱怨刘备,怎么不派赵云留守荆州呢!又好比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不抵抗,一·二八事变,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那蒋介石为什么不早点派十九路军去驻守东北呢?这类假设过于脱离历史客观基础,没有讨论意义。


冯杰

李宗仁没守住台儿庄。

台儿庄战役是保卫徐州的一次外围战。李宗仁趁日军孤军冒进才打退了日军。后来日军调整部署,中国军队打不过,放弃了徐州。

李宗仁懂军事,知道南京守不住,所以不去当接盘侠。

唐生智志大才疏,想露一把脸。结果还是弃城逃命了。


天明遥遥山海关

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在李宗仁指挥下,中国军队在山东枣庄台儿庄为中心的鲁南区域与日寇展开决战。此一役历时1个月,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此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鼓舞了中华民族的士气,是中国开展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保卫战、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也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史称台儿庄大捷。


在这次战役中,除了中国军队表现出的同仇敌忾、勇猛顽强的精神之外,李宗仁的指挥有方也是其中原因之一。既然李宗仁那么能打会打为什么当初没有派他指挥南京保卫战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身负职责所不在。在卢沟桥事变以后,国民党因应战局发展,于1937年8月20日,由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颁布了战区及战斗序列计划,对中国境内抗战区域进行了划分,共成立五个战区。其中,南京位于第三战区京沪杭地区,司令长官为冯玉祥(后改由蒋介石兼)。而李宗仁负责第五战区的鲁南及苏北地区,开始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后改为李宗仁)。每个战区司令长官各司其职,南京的守卫属于蒋介石负责。李宗仁所负职责就是整个第五战区的守土抗战之责,南京的守卫并不在其职责范围之内。你觉得蒋介石应该用李宗仁吗?

二是战役决策所不同。据后来的解密,在南京保卫战之前,蒋介石亲自主持连续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讨论南京守卫问题。在会议上,众将领意见不一。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李宗仁的态度,但包括俞济时、何应钦、以及桂系将领白崇禧在内的绝大多数将领认为南京不可守,主张放弃。

只有上将唐生智力主坚守,并豪言:“军人以身许国,当此危难之际,誓与南京共存亡”。于是他当即被蒋介石任命为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我想以李宗仁的眼光必然跟白崇禧意见一致——不同意坚守。既然这样,你觉得蒋介石会用李宗仁吗?


三是信任程度所不及。
作为桂系的“总舵主”,1929年,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军阀曾跟蒋介石的国民党中央军之间打的不可开交,这就是著名的蒋桂战争。在南京保卫战前的1936年6月,李宗仁还联合陈济棠发动反蒋事变。1936年7月他的桂系军队刚刚被蒋介石改编为第五路军,李宗仁被任命为总指挥。1937年10月,他才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37年8月-1938年)。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卫战打响,南京作为当时的中华民国首都,如此重要的战役,蒋介石怎么可能用一个多次跟自己作对,刚刚才收编的地方桂系军阀首领来指挥呢?蒋介石对非嫡系的地方军阀势力一贯都是不信任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信任的情况下,你觉得蒋介石敢用李宗仁吗?

其实,按照当时南京保卫战前的敌我双方态势分析,绝大多数将领的意见是正确的,南京是守不住的。当时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是20万对15万(非满编),敌强我弱,日方还占据空中和水路的优势,且南京历史上就是个易攻难守之地。所以,应该有序的组织南京民众撤离,并相应做好防守和撤退部署,在进行有效抵抗之后,随即有计划有步骤的撤离方为上策。即使当时派了李宗仁来防守南京,恐怕也避免不了这样的结局,取胜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次年3月爆发的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中,敌我双方军力对比是29万比5万,即便这样不也才勉强取得了我方5万伤亡对敌方2万伤亡的“惨胜”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