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6月26日電 題|父女接力四十載 只爲滿目河山綠

新华社福州6月26日电 题|父女接力四十载 只为满目河山绿

環顧大山四周,但見如今的馬山層林疊翠,松濤陣陣,漫山遍野的馬尾松、杉木、油桐等樹木鬱鬱蔥蔥。不過,在上世紀70年代,馬山卻是一副“無樹光溜溜,下雨沙石流,泥石蓋良田,年年糧歉收”的景象。

1979年春天,村裡的護林員李金耀因為看不得集體的山地繼續拋荒,便向大隊申請承包荒山種樹。經過激烈的討論,李金耀與大隊簽訂了一份條件苛刻的合同,承包馬山1200畝的荒山造林。

合同規定:林場所有投入由承包者負責,村裡不出任何投資。林木投產後,馬尾松收入全部歸大隊;新植的杉木90%歸大隊,檸檬桉60%歸大隊,油茶等油料收入雙方各一半……雙方都怕對方反悔,在合同上約定“千年不變”。

其時,簽名的、蓋章的可能都沒有想到,那是中國第一份林地承包合同,李金耀也因此成為中國承包荒山、創辦家庭林場的第一人。

那一年,李美和剛剛16歲。她回憶說,父親承包荒山在當時可是石破天驚的舉動。父親當年執意要包山憑的就是那股韌勁,他堅信“人勤地不懶”,只要下苦功,荒山總有變綠的一天。

造林投入大,回報週期長。買苗購肥、林場蓋房、興修進山道路、僱工勞動樣樣都要花錢。李金耀變賣了家當,近十萬株松、杉等樹苗種下了,林場初具雛形。由於個人分成的收益太微薄,儘管到1987年,馬山林果的資產價值達到了300萬元,但李金耀卻留下29萬元債務辭世了。

父死女繼,夢想不變。“父親把最後的心血都澆灌到山上。父親走時,林場一下沒了主心骨。我當時就一個念頭,不能讓林場倒了,不管多難,我都要把父親的夢想給繼續下去。”李美和說。

與債務一樣沉重的,還有林場與周邊村民的矛盾。當時林場周邊有5個自然村,村民習慣上山砍柴割草、放牛牧羊,由此引發的衝突不斷。

種種磨難都動搖不了李美和的信念。立志要把馬山帶出困境的李美和總結了父親育林的經驗教訓,一方面種植龍眼、枇杷等經濟林增加收入,一方面鼓勵員工投勞入股,參與股份合作。林場出土地、苗木,民工投工、折價入股。同時,想方設法支持公益事業,努力改善村場關係。

2003年,福建省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李美和終於盼來了政策的春風,蓮井村以公開招標方式轉讓馬山林場55%山林股份,她一舉中標,股權達70%。這年8月,她又拿到了林權證,真正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為了擴大經營規模,李美和在周邊鄉鎮繼續承包荒山造林,目前承包的山林已經超過了5000畝。昔日水土流失嚴重的馬山,如今已建成林豐水美的生態經濟型林果基地,成為取之不竭的綠色銀行。

新华社福州6月26日电 题|父女接力四十载 只为满目河山绿

馬山莽莽林海(鄭志忠攝)

“現在,馬山的林木蓄積量已由當年的5000多立方米發展到10萬立方米,林場的固定資產也由30多萬元發展到2000多萬元。”李美和驕傲地說,“我現在開始培育名貴樹種,自己也種了不少,像這一片就是降香黃檀,雖然要六七十年後才能成材,自己可能看不到了,但心裡很踏實,相信子孫們是能看得到的。”

“山綠了,樹大了,人也老了。這些年,不管是艱難的時候還是高興的時候,我總會想起父親說過的一句話,那就是有青山就有一切,就什麼都不用怕。”望著周圍的莽莽林海,談起這多年來的風風雨雨,李美和感慨萬千。她說,她還有更長遠的打算,目前正在謀劃興建馬山“森林人家”,發展生態旅遊,帶動周邊更多的群眾致富。

新华社福州6月26日电 题|父女接力四十载 只为满目河山绿

編審|鄭志忠

傳播仙遊聲音·講述仙遊故事·展示仙遊形象

@仙遊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