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同志熱議「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

与会同志热议“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

對內,要形成“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對外,要形成“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格局。事關四川發展全局和長遠的新格局備受關注,參加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的同志普遍認為,這將一舉奠定四川經濟強省建設的堅實基礎。

新格局是怎樣貫徹新思想的?新格局要解決什麼大問題?新格局抓住了哪些新機遇?新格局瞄準了怎樣的新目標?新格局將激發出怎樣的新動力?會內會外展開熱烈討論。

1

新格局貫徹新思想

新思想新要求體現在整體謀劃中也體現在細節推敲中

大家都對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的囑託記憶猶新,特別是總書記對四川提出的推動各區域共同繁榮發展、同步全面小康和努力走在西部全面開發開放的前列的要求。大家認為,這抓住了四川發展的關鍵所在,也都認為全會提出的“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從戰略層面回應了總書記的要求。

“答好總書記出的題,不能只是局部的修修補補,而是需要總體謀劃。”大家有這樣的共識:省委站位高遠、視野廣闊,通過構建對內對外兩個格局,從最根本的問題入手,從最基礎的佈局入手,提出了一攬子整體解決方案。

如果說對新格局的整體謀劃,體現的是決策者在“弄通”新思想方面的追求,那麼對新格局的細節推敲,則體現的是決策者在“做實”方面的努力。

大家熱議的細節之一是,在“一干多支”中,單獨作為“一支”,環成都經濟圈與成都市區是分開的,但在“五區協同”中,成都和環成都經濟圈統一為成都平原經濟區。大家共同的看法是,這樣的安排實事求是,有助於差異化支持政策和利益分享機制的落地,實實在在完成“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板塊”的任務。

2

新格局解決大問題

區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有新特點、開放型經濟發展不充分有新表現

問題導向,是大家眼中我省構建新格局的重要“原動力”。

新格局要解決的,究竟是哪些新問題?會上提到的一組最新數據顯示,成都平原經濟區以佔全省不到20%的面積承載了全省近一半的人口,貢獻了六成的經濟總量。區域發展不平衡,首位城市和其他市州比經濟體量懸殊——這雖然是老問題,但近幾年有了新表現。

不協調不平衡,有特殊自然地理條件的原因,也有長期歷史發展的原因。解決不協調不平衡問題,需要在歷屆省委、省政府區域發展戰略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省旅發委黨組書記胡斌認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正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與發展,進一步明確了成都的首位城市地位,把“主幹”和“枝條”的關係理清了。

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是為了解決“不平衡”;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則是為了解決“不充分”——四川開放型經濟發展不充分。

交通銀行四川省分行副行長唐謙等與會代表對四川對外開放存在的問題深有體會,四川外貿在經濟總量中佔比不僅明顯低於東部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也低於一些西部省份;開放發展通道平臺不足,國際口岸、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等數量較少,軟硬件設施都不夠完善;一些領導幹部對國際市場、國際規則、國際慣例不夠熟悉,開放意識和能力有待提升……

補齊上述短板,“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提供了新思路。省紀委副書記張剡認為,這重新規劃了四川開放的時代座標和路徑,立足四川特點為構建立體全面開放新格局提供了新視角。

3

新格局抓住新機遇

把握產業經濟地理優化“窗口期”,乘勢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

謀劃新格局,省委並未侷限於四川一隅、當下一時。

新格局背後宏大的視野讓胡斌眼前一亮:看空間,從省內擴展到全球;看時間,從當下延展到歷史進程。

空間的延伸,有助於四川更好把握眼前的機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新一輪西部開發開放等的實施,把四川這一西部內陸地區推向了開放前沿。與會代表們認為,把握好這一開放新機遇,我省就有望加快融入全球經濟格局、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

時間的延展,有助於四川更好審視身處的大勢:從一些地區走過的歷程看,城鎮化率達到50%後,區域經濟的空間形態將逐步迎來由“虹吸集聚”向“輻射擴散”發展的拐點。與會者一致認為,順勢而動,四川同樣面臨區域發展新機遇——有望根本上改變“一城獨大”,使四川迎來優化產業經濟地理、重塑區域經濟版圖的“窗口期”。

構建新格局,正可為我省推動上述機遇落地提供方向和抓手。成都市市長羅強認為,“一干多支”的佈局,把成都放在承擔起“輻射擴散”功能的關鍵位置,讓搶抓優化產業經濟地理“窗口期”有了抓手;資陽市委書記陳吉明認為,當四川站在開放前沿的時代節點,“四向拓展、全域開放”回答了四川進一步開放的方向性問題。

4

新格局瞄準新目標

既有戰略考量又有戰術安排,精細化科學化的目標體系呼之欲出

新格局瞄準的一系列新目標讓大家眼前一亮:看區域發展,“一干”就是要充分發揮成都引領輻射帶動作用,“多支”就是要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板塊,“五區協同”就是要推動五個經濟區協同發展;看對外開放,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大文章。

在熱烈的討論中,戰略目標逐漸細化為一個更完整、詳細的目標體系。比如,作為“主幹”的成都,要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作為“支點”,環成都經濟圈要建成與成都有機融合、一體發展的現代經濟集中發展區;川南經濟區要建成南向開放重要門戶和川渝滇黔結合部區域經濟中心;川東北經濟區要建成東向北向出川綜合交通樞紐和川渝陝甘結合部區域經濟中心;攀西經濟區要建成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亞熱帶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國際陽光康養旅遊目的地;甘孜、阿壩和大小涼山地區則要把生態功能放在第一位。

有人注意到一個細節:雖然同屬一州,但安寧河谷和涼山其他地區卻目標各異——環境相對適宜的安寧河谷被賦予了經濟功能,而涼山其他地區則以生態功能為重。在省民族宗教委主任張富國看來,這個細節反映出戰略目標制定的精細化、科學化——針對各地區特點,提出契合實際的目標。

不僅有戰略目標,還有戰術路徑。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達州市委書記包惠特別注意到,全會關於“四向拓展”的具體表述十分講究,突出南向、提升東向、深化西向、擴大北向。這背後就是省委摒棄“平均用力”的戰術考慮。在現階段,南向和東向開放被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對標重點方向,達州將針對性制定清晰的發展路徑。”

5

新格局激發新動力

在引領與輻射中激發“內力”,在對接消費市場和生產要素中激活“外力”

兩大新格局的構建,將給四川帶來什麼?“一干多支”,將通過“一干”的強大引領能力,輻射帶動全省其他區域快速發展。眉山市委書記慕新海進一步闡釋了背後的經濟邏輯:成都一馬當先集聚國際國內高端戰略資源,再通過溢出效應,為其他市州承載高端產業配套和產業轉移提供機會,“眉山將矢志不渝融入成都”。

“五區協同”,將通過各區域優勢互補、聯動發展,整體提升全省綜合實力。“1+1是小於2還是大於2,關鍵就在協同。”與會代表都認為,只有在抱團基礎上增強協同能力,才能避免惡性競爭、實現優勢互補,從而將區域發展的優勢最大化。

如果說“一干多支、五區協同”激發的是“內力”,那麼“四向拓展、全域開放”則激活的是“外力”。

南向開放瞄準的是龐大的消費市場。對此瀘州市市長劉強、宜賓市市長杜紫平均提到了一個關鍵詞——潛力最大的新興國際市場,“宜賓要打造四川南向開放橋頭堡,因為這意味著敲開了南亞、東南亞23億人口市場的大門。”杜紫平說。東部沿海是我國先進生產力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則將是全球生產要素最集中、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東向開放劍指的是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創新資源。

無論是激活“內力”還是“外力”,都必須摒棄各自為政,樹立“一盤棋”思維。不少來自市州的同志都表示,將強化開放合作,主動加強與兄弟市州的對接、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