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嬴駟爲何要殺了商鞅,又沒有廢除商君之法?

文史坊

富大龍剛繼位的時候,勢力不足,新法派完全是他的父親趙德漢留下的朝臣,並沒有他自己的勢力,把自己完全交託給新法派,或者完全交託給商鞅,風險很大,因此,富大龍只能選擇被商鞅打擊的老氏族合作,新王需要老氏族扶持,老氏族需要藉助新王東山再起,兩者各取所需。


要想獲得老氏族不遺餘力的支持,那麼富大龍得表現出自己的誠意,表現誠意只有兩個辦法:1殺商鞅2廢新法。

作為富大龍本人來說,他是不願意廢新法的,他知道新法是能夠讓秦國強大的,所以他選擇了殺商鞅。通過殺了商鞅來換取老氏族的支持,從而順利度過繼位前期。

殺了商鞅還有一個好處,朝堂上二十多年實權經營的新法派仍然是秦國朝堂第一大勢力,但是商鞅的死讓這股勢力群龍無首,他們要想在老氏族的反撲下保住地位,勢必要依靠新的強勢人物,此時,富大龍稍微漏出對新法派的支持,這股秦國第一大勢力就順理成章的投進了國君的懷抱。

所以,殺商鞅,順理成章。


扣毛

惠文王殺死商鞅的原因:

1、商鞅死於性格。商鞅為人刻薄少恩,不講人情,沒有人性,結仇太多,在建功立業後,不能及時功成身退;
\n

2、在秦惠文王為太子之時,秦惠文王觸犯過商鞅所定的變法,因而其太子傅受刑,使其利益和麵子受損,所以一旦秦惠王執位,商鞅是必死無疑;


\n

3、商鞅的改革變法是強化君權、實行集權,削弱貴族宗室的權力,觸動了秦國宗室貴族集團的利益,秦孝公死後,矛盾激化。司馬遷也說:“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族多怨望者。”對秦惠文王來說,宗室貴族比商鞅更有勢力和利用價值,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商鞅是最合適人選。
\n

惠文王保留商鞅變法的原因:

1、經過商鞅的變法,秦國國力大增,在河西戰爭中擊敗魏國。老百姓豐衣足食,社會秩序安定,人人自覺遵守法律法令,勇於為國家作戰。秦惠文王自己也接受並認可了變法,因此不會廢除變法,廢除變法就是自取滅亡;

2、秦孝公在位期間,害怕後代君王不堅持變法,特意在咸陽城,築起了公佈法令的門闕。這個門闕的修建的目的:一是將法令公之於眾,讓所有國人都來遵照執行;二是讓新法成為一種國策固定下來,子孫後代只能執行,不能更改。


西城視訊

可以分成兩個問題來回答,一是秦惠文王為何要殺商鞅,二是為何沒有廢除商君之法。

第一個問題,為何要殺商鞅,原因很多,主要有這幾點:

1、少年嬴駟與商鞅結下恩怨。因為老世族甘龍設計而犯法,太子殺死了多自己封地的百姓,引發百姓眾怒,差點引起民亂使剛剛施行的變法毀於一旦。商鞅為了維護新法,處罰了太子老師以平民憤,就是左右太傅公孫賈和贏虔,一個被毀容一個被割鼻子,更重要的是,秦孝公一怒之下把太子嬴駟進行了流放,這使得嬴駟對商鞅的怨恨深深埋在了心裡。為以後嬴駟繼位處死商鞅埋下了種子。

2、嬴駟繼位後為了樹立和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不得不處死商鞅。秦孝公在函谷關臨死前當著眾大臣的面對商鞅說:嬴駟能立則立,不能立則商君可廢主自立。而且憑藉商鞅二十年變法在國內樹立的巨大威望完全能夠廢主自立。而且上大夫景監、咸陽令王軾、直接掌管軍隊的車英、子岸等將臣都對商鞅無比信服。這些都讓新君嬴駟極為不安,必須要處死商鞅。

3、老世族的逼迫。從商鞅變法開始,以上大夫甘龍為首的秦國老氏族就和商鞅結仇了。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場變法,都是新舊集團勢力較量的結果。商鞅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和庇護,使得新法勢力能夠戰勝老氏族,順利開展二十年,新法根基樹立,民心所向。秦孝公一死,舊勢力開始抬頭,一是策劃復仇,二是策劃復辟。羅列商鞅“十大罪惡”請求新君處死商鞅,這也正好和嬴駟想處死商鞅鞏固自己地位目標一致,所以嬴駟借老氏族之手處死了商鞅。

4,山東六國向嬴駟進行外交施壓。這一點很多人沒有提到,在當時的背景下,秦國新君初立,國基不穩。山東六國藉機要求新君處死商鞅,否則就要六國聯軍攻入函谷關。嬴駟一方面也正好藉機處死商鞅,另一方面,也為日後發兵攻打六國提供了口實。

5,除了以上四點,還有很多因素導致商鞅被新君處死。比如商鞅個人性格原因,“極公不盡私”,自己死掉可以讓新君地位穩固,新君可以代他維護新法,也可以借民憤處死老氏族,還可以為攻打六國提供藉口。這些都使得商鞅甘願受死。還有秦孝公死前擔心商鞅後路而留下的多道密令,比如讓商於郡守建立商君宅邸,最要命的是為了防止內亂而給商鞅秘密留的用來平亂自立的一萬鐵騎,更是給老世族告商鞅想要謀反留下了口實。秦孝公為了保護商鞅,維護新法,卻害了商鞅。

第二個問題,為何沒有廢除商君之法,簡單說下。

1是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實力大漲,國富民強,新君也能看得出來。

2是變法持續了二十年,根基已經比較穩固,在民心中樹立了威望。商鞅臨死前投宿因為沒有照身而投宿不成就證明了。新君已經無法廢除。

3是嬴駟被流放期間,深入民間,對新法有了新的認識。從最初的仇恨新法,到後來認同新法,再到最後維護新法,是正常的。


龍南99

據史料記載:秦惠文王嬴駟還是太子的時候商鞅已在秦國大力推行變法,當商鞅作出遷都咸陽改行縣制的決策時碰上了一個燙手的山芋——原來當時的咸陽並不是秦國君主直轄的土地,而是秦國世家大族的封地,而且這塊封地的主人正是太子嬴駟的舅舅。可商鞅為了順利貫徹自己的變法措施不僅毫不猶豫地收走了這塊封地,順便把這塊封地方原主人(也就是太子嬴駟的舅舅)處死了。這下秦國的世家大族坐不住了——連太子的舅舅都敢殺,他們的封地乃至身家性命還能保得住?於是這些老世族們聯合起來唆使太子違犯商鞅頒佈的新法。商鞅將此事如實告知秦孝公,孝公的答覆是“秦國可以沒有太子,但寡人不可沒有秦國”,雖然有了孝公如此明確的答覆,商鞅也不敢貿然對太子施予刑罰,於是他想到了一個變通的辦法——割掉太子的老師公子虔的鼻子,又在太子另一個老師公孫賈的臉上刺字,以此表明自己鐵腕護法絕不姑息養奸的決心。

按說商鞅殺了太子的舅舅,又對太子的兩個老師施予大刑,太子嬴駟對其恨之入骨也是正常之事。然而嬴駟偏偏不是一個常人——他雖然殺了商鞅,卻保留了商君之法,而且在位期間頗有作為。如此一位大有為之君如果說是為了報復一己私仇而下此殺手未免小看了他。那麼秦惠文王之所以殺商鞅是否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呢?

司馬遷寫《史記》時一般都會在每一章節的結尾以太史公曰進行總結,在《史記·商君列傳》中司馬遷對商鞅的總結是“天資刻薄少恩”。依司馬遷的意思:商鞅死於性格。意思是他為人刻薄少恩,不講人情,沒有朋友,沒有人性,所以弄得天怒人怨,一生揹負惡名,只有死路一條。在我看來:這話一語中的,但失之片面——商鞅之死的確和他本人的性格有相當大程度上的關聯,但作為一個政治家,他的命運實際上已經與時代、社會、國家和各方利益相連,性格有時候只是造成他結局的一個因素,甚至不是主要因素。

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在於:他的改革變法觸動了秦國宗室貴族集團的利益。司馬遷也說:“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族多怨望者。”這點其實司馬遷自己也提到過:“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族多怨望者。”

變法之前舊貴族的爵位和俸祿是世襲的,世世代代享有政治和經濟特權。但商鞅獎勵軍功的新法規定,凡是沒有建立軍功的舊貴族,都要從宗室貴族的簿籍上除名,不許無功受祿。相反,有軍功的平民也可以按軍功封爵受賞,成為新貴族。過去,貴族有封地,自己就是封地中的君主,操生殺大權。商鞅廢除分封制,將貴族封地改設為由國君統一領導的郡、縣,大大削弱了宗室貴族的權力。商鞅變法的一個核心內容是集權,削弱原來宗室貴族的權力,強化王權。這種集權符合了秦王的利益,所以才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但卻得罪了秦國宗室貴族集團,損害了一大批宗室貴族的利益。

事實上隨著改革變法的不斷深入,商鞅與宗室貴族集團已經成為一對非常尖銳的矛盾。只是這個矛盾在秦孝公健在時還不至於不可調和,由於秦孝公始終信任商鞅,只要有秦孝公的斡旋,矛盾的雙方還暫時表現為勢均力敵。然而秦孝公一死去,這個矛盾就必然發展轉化為不可調和。由於新君秦惠文王的加入,力量更是在瞬間發生傾斜。商鞅曾經不看當年太子而今國君的面,對太子師傅用刑,這只是一個潛在原因,並不是主要原因,但這個潛在原因的確加重了秦惠文王除掉商鞅的決心。

自古以來功高震主都是人臣大忌,尤其是新君繼位之初和先君時代的輔政大臣之間幾乎必然會產生矛盾,秦惠文王和商鞅並不是唯一的案例類似之事在日後的歷史中不斷重演——秦始皇和呂不韋、劉禪和諸葛亮、唐高宗和長孫無忌、萬曆帝和張居正、康熙帝和鰲拜等等,除了劉禪和諸葛亮之外其他新君和權臣都已撕破臉告終,劉禪是因為除了諸葛亮無人再能輔佐朝政才裝出面和心不合,實際上他寵幸宦官黃皓就有培植自己勢力以削弱諸葛亮之權的意圖。如果我們站在秦惠文王的立場上考慮:滿朝文武只知有商君,而不知道自己這個一國之君的威嚴,他會怎麼做呢?

此時的商鞅已成為君權與貴族利益衝突的焦點。在商鞅的改革中王權得到加強,貴族遭到削弱,貴族們不敢對君權發出不滿,但要把這種不滿發洩在始作俑者商鞅身上。商鞅成為貴族的眾矢之的,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所以新國君秦惠文王剛剛即位,公子虔等人就誣告商鞅謀反。是殺死商鞅?還是繼續得罪宗室貴族集團?這是一個單項必選題。對於新國君秦惠文王來說:殺死商鞅遠比得罪貴族更為明智。商鞅對新秦君而言已經沒有太大的價值,變法已經全面實施,改革已經走上了正軌,效果也十分明顯。況且商鞅是先君任用的老臣,新王殺他沒有感情障礙,也不會有什麼內疚感,而宗室貴族集團既勢力強大又還有充分的利用價值。此時對秦惠文王來說:殺死商鞅、解決君權與宗室貴族集團間的利益衝突是最好的選擇。

至於沒有廢除“商鞅變法”那是因為嬴駟並不是昏君,他清楚的知道只有商鞅變法才能振興秦國,達到富國強軍目的!他殺商鞅完全是因為政治因素!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商鞅的變法取得了重大成果。秦國的經濟,軍事成為戰國後期六國中最富強的國家。與此同時,商鞅的變法也同樣憾動了不少人的利益,商鞅變法的推行遭遇不小的阻力,在堅持變法的征途中,商鞅也是不擇手段,甚至殘忍,而用刑之殘酷也是令人生愄。他的輕罪重刑等各種法令,既讓百姓畏懼,同樣也讓那些權貴們聞風喪膽。



當時的秦孝公是賢明之君,他智慧民主也特別的親和,以理說服反對變法之人,使變法或得成功。對秦國統一六國,開闢了一條先河。



然而,秦孝公的離世,商鞅失去了庇護。商鞅在秦國任宰相十年,可謂權衡天下,志霸四方,功高蓋主,加上他的性格又過剛毅,不計後果,這也給他一生埋下伏筆。他的存在對年輕繼位的惠文王也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加上商鞅曾經因為惠文王(當時的太子)的老師觸犯法令,下令把臉劃開塗上墨水,這就直接打了太子的臉。在一連串密謀後,惠文王以商鞅造反之由,決定逮捕,商鞅在逃亡的路上死於非命。惠文王又下令將商鞅屍體車裂,商鞅死於自己制定的酷刑,而他的家族無一倖免。商鞅的變法是最高統治者的成功之寶,所以商鞅死後,他的變法之寶一直為統治階級服務,惠文王也不例外。


地球樂

這兩個問題,既要分開來看,也要合起來分析。我們先分開來看:

首先,嬴駟誅殺商鞅。

商鞅是前朝元老級人物,樹大根深,而新王初立,這就是新王執政路上的攔路虎。更何況秦孝公死後,老貴族勢力反撲,嬴駟誅殺商鞅,也是不得已之舉。

嬴駟與商鞅也可謂是有深仇,因為自己犯法,而割了自己老師的鼻子。要知道這在古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不像今天這樣隨意對自己身體動傢伙的。在春秋戰國那年代,傷人身體還不如直接處死。

再一個,嬴駟誅殺商鞅,為何還要用商鞅之法呢。

這說明嬴駟不僅僅是一個聰明的君王,更是一個有著長謀遠略胸懷大志的君王。

秦國地處中原西陲,民風彪悍,私鬥成風,民智未開,其實這樣的人文環境下,自保尚且費勁,更不用說東出了。

縱觀商鞅之法,讓秦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是秦國的巨大的進步。但這種進步,算是小進步。商鞅變法真正的強大之處在哪呢?

在於商鞅變法,打破了由老貴族把持的僵化的體制,激活了人才向上流動的路徑。

有人還不行,還要有後勤。

商鞅變法解決了秦國的後勤問題,那就是進行了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土地革命。這個可以對照太祖是如何利用土地革命動員全國人民的,你就知道土地革命背後釋放出來的巨大的生產力。

最後,不得不說嬴駟是一個有為之君。

看到有人說,商鞅不懂得進退,刻薄寡恩,對於一個法家名士,搭建起秦國政治框架,同時發動起中國第一次土地革命的人,要知道他不僅搭建的是秦國的政治框架,更是後世幾千年一直沿用的政治框架。

而土地革命的成功,也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作為一個這樣的人,何能不懂得進退之道,又怎麼會戀棧權位呢?

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以身護法。

而嬴駟也確實沒讓他失望,繼續沿用商鞅變法的成法,讓秦國不斷的崛起,最終統一中國。

最後總結一下吧,用幾張圖片。


珍愛君

這就說明嬴駟這個人是個實在人,也是個聰明人。

史記商君列傳裡有這樣一段話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法律實行了一年多,秦國裡面的老百姓怨聲載道,都說不方便,有好幾千人。在這時候,太子也就是嬴駟,也犯了新法了。商鞅說:“法律之所以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從上到下都有人觸犯他。”於是他準備用新法處罰太子。但是太子是儲君,不能加以刑罰,所以就處罰了太子的兩個老師,一個說監督他行為的公子虔,然後又給教授他知識的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黥刑)。太子也就是嬴駟和他的老師關係很好,這次處罰了他的老師等於狠狠打了他的臉,這樑子結下了自然也不會善罷甘休。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這段話我就不一句句翻譯了,大致意思就是秦孝公死後太子嬴駟即位。公子虔和一些人告商君謀反,嬴駟於是派兵捉拿商鞅。於是商君出逃,出逃的路上,住酒店的時候,店家不認識商君,就說“商君有令,身份沒有驗證的人不能住店”那時候就有類似於現在的身份證的東西了。商君長嘆一口氣,知道這是自己坑了自己。於是他準備逃到魏國,但是因為秦國之前打敗過魏國,所以魏國也不願意收留他,別的國家的人也一樣。於是他只能到自己的封地商邑起兵謀反,當然戰敗了,被殺死在澠池。秦惠王還不解氣,把他的屍體拉到國都然後車裂了。

這段話裡面有很多有效信息啊,就是商君其實是被自己的法律害死的。但是他的新法確實使得秦國得到了加強,以至於人家恨的牙癢癢。

嬴駟是個明白人,他當上國君報一箭之仇很正常,但是人家的根本目的是讓秦國富強起來,所以該用商鞅的新法還是要用,這就是很理性的做法。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一個成熟的政體發出的政令應該是沒有任何感情的,大家能看明白就能理解嬴駟的舉動了。國家利益對於他來說才是至高無上的。


周天無極

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一、商鞅當時功高蓋主,他的風頭完全蓋過了當時剛繼承王位的嬴駟,有這樣一個人待在君王旁邊,身為君王能安心嗎?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如明朝的劉伯溫,清朝的年羹堯。


二、商鞅本人的性格太過固執、不會變通,甚至有些尖酸刻薄,因此在變法的時候得罪了許多舊勢力,孝公一死他在政治上沒有了靠山,舊勢力乘機反攻給新君王施壓!

三、新君王借刀殺人,新君王利用舊勢力的力量除掉這個引以為患的人,以此來鞏固自己的地位;緊接著在他根基坐穩之後,再利用廣大民眾的輿論力量(說自己剛登基時,迫於舊勢力的壓力才不得已殺了商鞅),剷除了舊勢力。如此一來可謂是一舉多得。即殺了商鞅,又剷除了舊勢力,同時還給自己賺來了好名聲,也給自己在天下人面前樹立了威信!


至於為什麼沒有廢除“商鞅變法”,那是因為嬴駟並不是昏君,他清楚的知道只有商鞅變法才能振興秦國,達到富國強軍目的!他殺商鞅完全是因為政治因素!


養蜂達人

首先,贏駟殺商鞅是形勢所迫。剛才看到有人竟然把商鞅刻薄寡恩都算上了,很無語!

凡是進入社會的人都應該知道,任何改變都意味著重新制定遊戲規則,重新定義權力,重新分配利益,必然會得罪人。

商鞅變法的最核心內容就是廢除原有世族和貴族的特權。從古至今,除商鞅之外,從來沒有人不通過戰爭和大量流血事件,和平的廢除了既得利益群體的特權的,從來沒有。

商鞅得罪的不是一兩個人,而是數百年發展的貴族階層,這個階層不止是秦國內部的貴族階層,秦國變法的成功,讓整個戰國的貴族階層都寢食難安。

正是因為商鞅是和平解除了貴族特權,這些貴族都還活著,他們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想著如何整死商鞅,如何奪回特權。

秦孝公活著的時候,他可以壓制住貴族階層,但是他死了之後,對於剛剛上位的贏駟來說,他是鎮不住那些蠢蠢欲動的貴族階層的。

所以商鞅必須死。

其次,商鞅得罪了最不該得罪的太傅嬴虔。秦孝公死後,整個國家個人威望和影響力最大的人就是秦孝公哥哥嬴虔,如果嬴虔跟商鞅穿一條褲子,商鞅也會平安無事。但是,嬴虔跟商鞅卻有著深仇大恨,嬴虔被商鞅割了鼻子,他也是做夢都想殺商鞅。

所以商鞅不得不死。

再其次,商鞅自己對後事考慮不周。

試想,商鞅和秦孝公兩個人親手把積貧積弱的秦國建設成富強的秦國,他的權力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秦孝公死後,商鞅利用自己的權勢,不說可以奪取政權,保全自己的性命還是沒問題的。

但是他沒有這麼搞,因為如果他利用權勢跟贏駟對抗,他二十多年親手建設的帝國大廈就會怦然倒塌,他的宣揚的法治理念也會被人唾棄。所以他選擇逃跑,結果沒有跑掉,他人雖然死了,他的法治思想卻得到貫徹,對中國的產生的極大的歷史影響。

再其次,商鞅的權力過大,贏駟作為新君,商鞅對他的威脅太大了,他必須把權力收回到自己的手中,所以,藉著貴族對商鞅的仇恨除掉商鞅收回權力,是個極好的機會。

最後,為什麼贏駟殺了商鞅而不廢商鞅之法?

我們說了,商鞅變法是廢除了貴族的特權,那麼貴族原來的權力到哪去了?當然是到了秦王的手中了,國王是變法的最大受益者,他除非腦子被驢踢了才會廢除商鞅新法,腦子正常的人都不可能會把好不容易收回來的權力再重新分封下去。

商鞅變法實際上是把秦國從一個分封制國家變成了君主集權制國家,國家所有權力都在一個人手上,他想幹嘛就可以幹嘛,用人用錢用兵都是一個人說了算,所以秦國才能比六國強,其他六國的國王的權力其實很小,沒有貴族的支持連兵都徵不到,錢、糧、人大部分資源都在貴族手上,當然搞不過高度集權的秦國。

贏駟殺了商鞅之後,用了三年的時間逐漸抓穩了秦國軍政實權,然後又藉機清洗了哪些蠢蠢欲動的貴族階層,此後,再也沒有人可以對王權指手畫腳了,贏駟可以放手去搞六國了。

在秦國之後,封建體制就走到了末路,後來凡是實行了分封制的朝代都發生了戰亂。真正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社會體制就是商鞅搞出來的君主集權制。集權制相對於分權制有著很明顯的優點,同時也有著難以調和的缺點。

在不和平的環境下,集權制的優勢十分明顯,但是在和平年代,集權制的弊端就會展露無遺。


過期報紙

秦惠文王是一位成熟有為的政治家,在對待商鞅與變法的處理上,堪稱手段老到,既鞏固了國家強大,又鞏固了自身統治基礎,為後來的秦國不斷積累實力打下基礎。

商鞅變法客觀上促進了秦國耕戰經濟的大力發展,卻得罪了以甘龍為首的大批秦國貴族,秦孝公在位時,反對派尚不敢公開對著幹,但到了年輕的秦惠文王時,這些舊貴族開始蠢蠢欲動,意圖借反對商鞅來推翻變法,維護既得利益。

面對秦國十分危急的政治形勢,秦惠文王一方面以雷霆手段殺了商鞅,解除了舊貴族推翻改革的藉口,同時得到了他們的暫時支持,鞏固了自已的統治地位,待形勢完全好轉,並控制了政局後,又把甘龍等一班舊貴族勢力一網打盡,震攝了各類反對派,維護了商鞅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