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莲花山 体验凉州历史文化游

登临莲花山 体验凉州历史文化游

这是一座被一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两度临摹,创作出其西部山水代表性名作的山峰;因为这座山峰印记佛陀莲花灵境,西域高僧、中国佛经翻译家昙无谶在凉州译出中国第一部汉文版《悲华经》,成为见证世界佛教文化史上“凉土译经”嘉话的历史名胜;这里也是中国惟一的萨迦白衣菩萨索巴让姆道场……

凉州莲花山,山底到峰顶净高1980米,是河西走廊惟一修建在高近2000米处的古迹。自秦汉起,两千多年来,人们游迹不绝、游兴不衰。尤其是农历五月十三日的传统莲花山庙会,盛况空前。

登临莲花山 体验凉州历史文化游

莲花山与旱滩坡遗址交相辉映

莲花山,地处凉州区松树镇科畦村三组刘家沿沟境内,距离凉州城区13公里。《武威县志》载:“名山峻岭,嶝路(山+累)岢,盘旋曲折,宕壑森然,陟坡其上,形势坦夷,气象深窈,八峰环列,名曰莲花峰。”行走在乡间公路上,孤拔峻峭的莲花峰即映入游人眼帘,驰名西北的萨迦白衣菩萨索巴让姆灵骨塔耸立峰颠。自接引寺徒步登山,山道回环盘旋,国内罕见的天然莲花状山峰的各个侧面展现在游人的视野。

莲花山下,是誉为“东汉地下博物馆”的旱滩坡汉墓群。1972年11月,旱滩坡汉墓群出土92枚汉代医简,是1949年以来我国文献考古工作中的重大发现之一,为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旱滩坡汉墓群由此引起举世关注,与有着两千多年旅游史的莲花山交相辉映。

史料显示,早在秦汉间,羌族姑部落智者姑却吉就在山上凿台筑室;东汉初年起郡守大修祀庙,王公将弁营墓于山下;五凉时期,莲花山是皇家御山,建有园林、别宫、狩场等宏伟建筑群;唐代起,山上融儒释道三教建筑物为一体,是国内较早、较完备的三教一体名山,唐代名相郭元震、唐休景、李大亮等均建有歇殿,王维、高适、岑参等留有咏章;元代西凉王阔端及其后继者,建凉州四部寺之一的莲花山寺,供萨迦班智达和其妹萨迦白衣菩萨索巴让姆弘扬佛法;明代建起善应寺,山上台、观、殿、阁等建筑物72座999间。清同治间毁于战乱,剩余建筑物在1917年武威大地震中摇塌。近20多年来,当地群众陆续修建了财神殿、山门、老母宫等10余处建筑。

凉州历史文化遗迹分布山壑

走进莲花山,凉州历史文化遗迹随处可见。最引人注目的景观,当属萨迦白衣菩萨索巴让姆灵骨塔。这是一座仿印度制式的八角七级砖塔,始建于元代忽必烈时期,占地面积33.2平方米。1927年武威大地震坍塌,1932年重修。从下起第一、二、三、五层均设有小门,设门位置交错。每层置单檐,檐为砖叠涩跳出,每角装有风铃,至塔顶为陶制圆状刹。周长22米,直径6.5米,高21米,全以条砖叠砌,角角翘檐,挂有风铃,顶有陶制古刹。

1247年,元代西藏萨迦宗教领袖萨班与西凉王阔端在凉州会谈,萨班发出《告蕃人书》,标志着西藏归入中华版图。萨迦史料记载,萨班之妹索巴让姆是五明女法王,在促成凉州会盟中充当了重要的调解作用。她早年出西域取经,是女性取经第一人,活动于西夏凉州、宋会州一带,通晓汉、夏、宋、蒙文字,长期在莲花山上密修,后来于五月十三日虹光飞升,成为驰名西北的萨迦白衣菩萨。

据《安多政教史》、《凉州佛寺志》记载:寺内供有用生铁铸成一人高,内装有索巴让姆灵骨舍利、两颗牙的能仁佛像,并有像释迦宫城尊行相的造巴让茂遗体。《寺志》记载:“头上有宝髻,胸部以上用褐色泥土涂抹,泥封着装有圣物内脏的佛像,从远处望去好象活着,招引了许多信徒。”拉强沟的水边磐石下有她的足迹,传说此处原无水,她用脚挪动了磐石后出现泉水。今莲花山塔中贮有她的灵骨舍利,民间于每年五月十三日在山上举行庙会纪念,流传有她的许多应验故事。

五凉时期,莲花山在近140年内是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历代国王、王后的避暑胜地。前凉国王张骏在此夏居,题有《韭露行》一诗。另有军人在此发现奇石谶记,今尚有兽纹石遗迹。《十六国春秋》记载有发生在此山的史事多例,是见证五凉兴替的历史名山。

北凉时期,西域高僧、中国佛经翻译家昙无谶居凉州姑臧城,见州西山峰印记佛陀莲花灵境,遂在此处译出中国第一部汉文《悲华经》。此山始建莲花寺,元代将唐灵岩寺复名莲花山寺。一代名僧鸠摩罗什在此留有踪迹,佛史典籍载有他在凉州译出《华严经》部分,另在长安译出《妙法莲华经》,都给凉州莲花山有冥冥关系。在佛道莲华崇拜观中,中国北方契合莲花灵境的地方,除华阴莲花峰外,另一峰就是凉州莲花峰。五凉时期,此山是中西僧人“结夏”之处,僧人们在这里翻译佛经,在凉州一地就译出145部佛经,创造了世界佛教文化史上“凉土译经”嘉话。

一路遗迹,或大或小,或显或隐,让人无时不在历史里找寻莲花山的曾经,仿佛看到一座座寺庙庵宫、道观楼阁矗立于眼前,在茂密的林木掩映下,人声鼎沸,仙乐低回,书声琅琅,也仿佛石缝里、小草间、峭壁处、深涧下走出许多的浮影,发出远古的姑臧之音。遗迹中的每一块青砖、每一片瓦当,每一角鸱吻残存,都诉说着久远的记忆,沉浸在飞瀑古木、薄雾轻烟、鸟鸣回响的幽静之中。

张大千两画莲花山

莲花山是凉州佛教的圣地,也是旅游的仙境,自古以来历史名人都留有游踪。

唐朝开元二十四(736年),诗人王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判官,到武威后游历莲花山,作《凉州郊外游望》,题诗:“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传之后世,现存时代最为久远的一首,因而显得十分珍贵。

唐朝天宝十一年(752年),诗人高适秋冬之际,担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驻足武威与朋友窦侍御游览莲花山,作《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题诗:“化塔屹中起,孤高宜上跻。铁冠雄赏眺,金界宠招携。空色在轩户,边声连鼓鼙。天寒万里北,地豁九州西。清兴揖才彦,峻风和端倪。始知阳春后,具物皆筌蹄。”

1941年7月,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的画师张大千携妻子两次登临莲花山,赞美山势雄奇壮观,后来根据回忆创作出两幅作品。于1944年挥毫泼墨《莲花山图》,款识:“凉州城南莲花山善应寺,境绝幽邃,高崖悬瀑,梵宇出云,南中诸胜或且不逮,况此边徼耶?予游河西,两止其地,晨夕瞻眺,良豁美襟。爰用山樵法写此,以代游记。癸未秋日,大千张爰”。1946 年又画有《莲花山飞瀑图》图一幅 。其画题跋云:“凉州西南莲花山梵宫琳宇,犹多之元明结构,一览之胜,两登绝顶,此大痴樵,方家法写之,用作游记,乙酉七荷月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