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越剧趣味 四大名旦偷戏

越剧四大名旦

又称"三花一娟",是指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四人。"三花一娟"都是女子越剧"四工腔"时期的代表人物,对越剧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她们并称为越剧的"四大名旦"。解放以后,越剧旦角后起之秀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和戚雅仙以其戏路开阔、表演细腻动人而脱颖而出,成为越剧界的第二代“四大名旦”。


在日以下正文常生活中,谁与“偷”字挂钩,就成为现代“娄阿鼠”,被人唾弃。而在戏曲界,一些前辈往往是“偷戏”的能手,为梨园留下了一串串佳话。今天给大家说说戏曲界的“偷戏”有心人——第二代越剧四大名旦的“偷戏”趣闻。

1、袁雪芬捅屏风偷戏

听越剧趣味 四大名旦偷戏

袁雪芬

越剧改革家袁雪芬,1936 年初出茅庐,随“四季春科班”在浙江萧山演出。前台老板还请了两位越剧前辈作为客师挂头牌。

请来的旦角是号称“先进名旦”的王杏花,与施银花、赵瑞花并称为“越剧三花”,很有名气。她的戏路正,唱腔质朴,袁雪芬与王杏花同台,零距离接触王腔,感到十分新鲜,努力地学王杏花的唱腔身段。下了舞台,总是偷偷地躲在“出将入相”的门帘后面,用手挑开一条缝专心致志地看戏,把王杏花的唱法、曲调、表演暗记心中。

有一次在舞台旁的屏风上捅了个小洞“偷戏”,其它姐妹也学袁雪芬的样子捅洞“偷戏”,结果屏风上出现了很多小洞,被师傅发现追根究底,大家都不响,师傅就命大家跪下要打“满堂红”。此时,袁雪芬站出来说:“是我第一个想的这个办法,要打就打我。”就这样,她“偷”到了王杏花的艺术,在此基础上是创造了柔婉细腻、深沉流畅的袁派。

2、傅全香看白戏学艺

听越剧趣味 四大名旦偷戏

傅全香

在越剧界,傅全香是赫赫有名的金嗓子,她唱得好,还得益于京剧名旦程砚秋。

1939 年,傅全香在上海大来剧场唱戏,程砚秋在更新舞台演出,相隔很近。傅全香往往演开锣戏,总是一卸妆就去看程师的戏。可是他的票价很贵,她是看不起的。谁知她的运气好,更新舞台有个木匠,也兼做大来剧场木匠活,他女儿喜欢唱越剧,很喜欢傅全香的戏。他听说她要看程砚秋的京剧,便把她带进三层楼的木匠间,坐在那里偷偷看白戏。看的就是程派名剧《窦娥冤》。对于京戏,傅全香是隔行。可她一看程砚秋的戏,竟立刻着迷。

从此,一有机会就去,越看越着迷。特别对他那时高时低、时轻时重而又恰到好处的特殊的唱法,佩服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从入迷而崇拜,再从崇拜而自发地学习,解放后还拜师程砚秋。

3、王文娟扮“死人”学戏

听越剧趣味 四大名旦偷戏

王文娟与丈夫孙道临

在越剧《红楼梦》中,领衔饰演林黛玉的王文娟,13 岁离乡背井到上海学戏。为了向前辈老师学到艺术真谛,她还心甘情愿扮演别人不愿扮的“死人”。

从前演《梁祝哀史》:梁山伯死后,祝英台吊孝哭灵,要有一个演员扮演已亡的梁山伯躺在灵堂内。当时著名的越剧演员支兰芳饰演祝英台,她在唱腔和表演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王文娟为了把她的戏学到手,就自告奋勇地扮演躺在灵堂演“死”山伯,眯缝着眼睛,边看边听边记,看得仔细,听得真切。可扮演“四九”的演员却偏偏捉弄她,故意把她推推碰碰的,但是她一动也不敢动,一声也不敢吭,耐着性子躺在那里,把支兰芳唱的“四工调”学到手。戏演完后,再记下精彩的东西,很受用。

以后一直学她的唱腔,林黛玉的唱腔也有支调的韵味。

4、戚雅仙为主角配戏

听越剧趣味 四大名旦偷戏

凡是唱戏的人,都希望能站在舞台中央唱主角。可是“越剧悲旦”戚雅仙却心甘情愿配角。

1941 年,14 岁的戚雅仙拜“越剧梅兰芳”陶素莲学戏,常常为师傅演的小姐配演丫鬟。1943 年春天,她的科班被上海大来剧场聘为演出班底,而挂头牌的名角就是锐意进取的袁雪芬,16 岁的戚雅仙就能与袁雪芬同台唱戏了。

往往袁雪芬演主角,她为袁雪芬配戏。如在《香妃》中,袁雪芬演香妃,她演丫鬟鹦鹉;《明月重圆夜》中,袁雪芬演姐姐慧珠,她配演妹妹慧玉。还在《人海飘航》等戏中当配角,近水楼台先得月,耳濡目染学袁艺,学得有几分相像,进步很快,在越剧观众中产生了影响,观众送给她“袁派小花旦”的雅号。以后她独当一面,在袁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创造了朴实无华、深沉含蓄的戚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