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河北故事

中国转型,河北故事

文丨方塘智库区域战略研究中心

1

随着全球政经秩序的新一轮深度调整,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转型在具有充分的国际性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在这一过程中,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产业问题和区域问题、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金融监管和实体经济,彼此交织,互相影响。

这些互动既在国家治理层面发生,也在地方治理尤其是省域治理层面发生,而且,已经很明确的态势是,国家战略和省域变革之间共振属性越来越明显。

所以,从研究有效性的角度来看,对任何问题的关注和研究都要有足够的跨界能力;对任何国家治理命题的研究,都要有深入到地方和基层的问题现场的意识和能力;对任何区域的研究,也都要有“在云端”的战略视野,并将其发展转型纳入到国家整体的改革开放框架中去。

对于中国转型的发现、探讨和寻路,必然离不开对省域经济的发现、探讨和寻路。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的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国家宏观战略布局对省域经济的影响也正在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应该说,从2015年方塘智库成立以来,我们就对京津冀地区尤其是河北和天津地区投入了最大的研究力量,这一方面与我们之前长期关注这一地区的发展转型,并积累了很好的研究素材和案例有关,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从十八大以来的国家战略布局,还是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洞察,考虑到北京城市转型的迫切需要以及全球区域竞争新特点的出现,这一地区已经迎来深刻的调整,这一地区也已经成为中国区域版块中最先开启新一轮大重塑和最为活跃的变革区域。

而且,考虑到北京的这一轮城市转型注定要在全球城市史上具有一席之地,以及这一区域对中国经济的代表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出台,从一开始就为世界所瞩目,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对河北的深度关注和重新审视较多的体现了对“重塑京津冀”这一新时代命题的深度关注和重新审视。

后来,我们开始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这一轮京津冀的区域格局调整与历史上很多次的区域变革不同,河北的参与度和主动性都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而且,在所有的省域经济都开始经历深度变革新时代的时候,与其他省份一样,河北也需要基于全球变革趋势和国家战略布局,充分结合河北省的资源禀赋,寻找到自身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开放的逻辑、路径和抓手。

而河北的变革成败,将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进而对北京这一轮的城市转型产生深刻影响。实际的情况是,这一轮京津冀协同发展虽然直接的出发点与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相关,但真正的主战场却是在河北。尤其是雄安新区的建设,更是让河北这块土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唯有重新发现,方能洞察未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2017年我们继续深化对京津冀地区调研的同时,开始更有针对性的将我们的目光投向河北,也开始更多的立足于河北的现实困境和一些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案例对河北进行系统性的重新发现之旅。

在这本书中,直接牵涉到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河北转型、新区新城与河北发展的新引擎、代表性城市与河北转型以及县域经济与河北转型。这些方面不是河北转型的全部,但是我们也认为通过这些话题和样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我们认识一个真实的河北,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昭示河北在这一轮国家变革中的有所作为。这也是这本书的重要价值体现。

2

自从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京畿之地河北迎来新的历史使命,在此新的战略激荡下,区域内部的联系不断加强,产业变革与产业转移风起云涌,工业化与城市化齐头并进,但也同时迎来了针对其自身发展的一系列发展掣肘和瓶颈的审视。

作为北京的门户,长期以来河北的使命首先在于拱卫京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京津冀三地在产业结构、经济质量、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现有格局。在2017年,河北GDP近乎实现3.6万亿元,总量较之于2.8万亿规模的北京以及1.8万亿的天津为多。但是,如果细究具体的产业构成、人均水平和行业影响的话,就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了。

就当前的河北而言,在其省域范围内11个地市之间的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比如以工业见长的唐山市几乎历年GDP总量皆碾压河北省会石家庄市,更不必说规模仅在千亿级别的承德、张家口、衡水以及秦皇岛诸市。比如在2017年,仅唐山与石家庄两市GDP总量就计13109.6亿元,占比达36.5%。即便不以GDP论英雄,从资源禀赋、区位价值、未来发展潜力等维度进行量化分析,河北各市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

所以说,对于河北而言,不仅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突破京津冀三地之间的落差,还要最大限度突破河北内部一些地区和城市之间的落差。而且,内部之间发展落差的突破还要借力于这一轮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战略红利。这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有调研价值的事情。

一般而言,谈及河北的发展困境,经常会联系到北京的“虹吸效应”,普遍的观点也认为,“灯下黑”的发展魔咒使得河北难以在经济上有更多建树,甚至形成“环京津贫困带”,人们慨叹于人才外流、村镇空心与产业凋敝。事实上,多年以来所形成的以重工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体系以及偏重于高投资的发展模式,使得河北在遍尝发展的甜头与苦果之后,终于到了直面问题所在以及真正去思考并解决经济如何转型升级的时候了。

中国转型,河北故事

按照北京市最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以及科技创新中心。这意味着河北迎来了全新的价值机遇期。不论是以雄安新区为代表的新区新城营造,并以此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还是三省市从交通、生态、产业三个方面的前所未有的深度互动,都将为河北的转型发展带来重要的战略红利外溢。

譬如,随着以京张为核心的快速交通网络的建立,其中包括京张高铁的开通,以及2022年京-张冬奥会的举办,无论是奥运经济还是被纳入北京一小时经济圈,显然将激活京西北的张承地区,而这背后不仅仅是生态环保的逻辑,更在于与之相类似的资源型城市或重工业城市的未来,这就观照到区域性的产业结构甚至于社会结构本身的命题。

在我们看来,对于河北来说,发展蓝色经济、绿色经济而逐渐淡化黑色经济的主色调,一方面关乎到秦皇岛、唐山、沧州等沿海城市的未来出路;另一方面观照的是当前河北正在着力发展与打造的绿色经济、绿色产业与绿色城市。

所以,在面对新的经济、资源以及环境的形势下,河北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从而实现从“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的产业格局,使第三产业成为河北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过去五年之间,从2012年的11.9:52.9:35.2,到2017年的9.8:48.4:41.8,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其中第三产业比重增加显著,第二产业有所减少;同时,在全球产业变革之际,河北也在不断推进工业化的升级发展,由以原材料生产及加工程度低的重工业,向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的高加工度工业转化,如在2017年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高6.6%等。

3

在我们看来,河北在承接了源自北京的能耗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两次转移之后,已经到了新一轮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时代,比如在雄安新区的产业定位中所承接的教育、医疗、科技等高端高新产业,甚至于在一个全国乃至于全球的资源配置过程中,不断促成当地现有生产型企业的转型升级,并且不耽于此,一个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河北显然更开放、更主动,以及更有能力去拥抱绿色的产业结构体系。

中国转型,河北故事

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园区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意义,更是一地创新与开放的晴雨表,是所谓“园区强则河北强”,也唯有盘活园区才能搞活经济。这也是我们今天有选择地对于河北园区进行案例化呈现与分析的初衷所在,一方面是对于河北经济再出发的历史性观照,另一方面就新区新城营造与产业集聚也到了一个系统性思考的时机。

这事实上也是县域经济的问题,产业兴则县域兴,“郡县治则天下安”。于河北而言,县域经济不仅仅是其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破除京津地区“孤岛式现代化”格局、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阵地,以及京津冀地区城镇化格局的重要组成单元,更是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大局的重要力量。

基于此,历经三年,方塘智库通过系统性的调研、梳理以及借助于理论框架分析,尝试对河北重要的核心城市、新区新城以及县域新崛起、产业大变革,甚至于是像华夏幸福这样深耕京津冀的民营经济主体予以更多务实性的学术探讨与案例化呈现,以期对变革中的河北、变革中的京津冀以及变革中的中国形成从个案到理性的洞察,并以此成文,据此成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